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大挑戰面前,每個人都要具備 「天下」責任感

重大挑戰面前,每個人都要具備 「天下」責任感

21世紀,人類社會需要應對14項重大工程科技挑戰——生產可負擔得起的太陽能、以核聚變提供能源、開發碳隔離技術、管理氮循環、全球都可用到潔凈水、恢復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推進醫療信息學、研製更好的藥物、人腦逆向工程、防止核恐怖行動、確保網路空間安全、增強虛擬現實、推進個性化學習以及發展科學發現工具。

面對全球重大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公司創建人、首席科學家,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代表中國在2017年全球重大挑戰峰會(global grand challenges summit)上給出答案,他以共享單車為例,剖析背後的理念、模式與技術創新,介紹中國政府的「五大發展理念」,展示應對重大挑戰、驅動經濟發展的中國智慧與能力,並呼籲全球工程科技界大力創新、攜手合作,共同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全球重大挑戰峰會自2013年起由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聯合主辦,從中、美、英三國各邀請一位工程科技界的領袖人物在開幕環節作主旨演講,每兩年一次。繼前兩屆峰會的主旨演講人比爾·蓋茨、馬雲之後,第三屆則由鄧中翰院士做主旨演講。作為中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系統設計技術及產業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鄧中翰院士被譽為「中國芯之父」。

近日,總結出這些挑戰的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丹·牟德院長(C. D. Mote,Jr.)和鄧中翰院士共同接受《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採訪,闡述了重大挑戰的價值與影響以及解決方案。丹·牟德表示,重大挑戰是對於未來思考的結果,它們不是某一個產品或一項技術,它的提出是對行動的召喚,是看待未來的一種思維方式。鄧中翰表示,重大挑戰呼喚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具備天下責任感,只有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挑戰的道路上,中國一直在行動。

(鄧中翰)

技術與合作解決全球重大挑戰

HBR中文版:14大挑戰的由來是什麼?

牟德:當美國國家工程院總結出20世紀20項偉大發明後,我們便思考21世紀會有哪些重大發明創新。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會有哪些發明、創新,但是威脅卻是存在的。我們應該預測有哪些威脅需要解決,這是全球的問題,事關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花費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確定哪些目標需要解決,最終確定14項。如今我們將這14項目標稱作為「全球重大挑戰(the global grand challenges)」。

HBR中文版:對於人類社會來說,14大挑戰有什麼意義?

牟德:14大挑戰的使命是延續地球生命,讓世界變得更可持續、更安全、更健康、更快樂。我們並沒有試圖涵蓋每一個重大挑戰,也不為克服所選擇挑戰的特殊方法背書。我們也沒把目標重點放在預測或是小機械裝置上,而是儘力找出有益於人類與地球興旺繁榮所需要完成的事項。

鄧中翰:重大挑戰(the grand challenges)是關於「人、社會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問題,它的提出是為了激勵工程界、青年人和廣大公眾尋求解決方案。正如由中、美、英三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長、牟德博士和英國的道林博士(Dame Ann Dowling)——在《思想的力量》一文中所述,重大的挑戰是對行動的召喚,他們引燃了一個不斷擴大的全球性的全民運動,並改變著人們對未來的思考,以及工程在創造未來的過程中所承擔的職責的思考。

HBR中文版:解決之道是什麼?

牟德:如果這是本世紀需要解決的問題,難道你不認為我們應該開始讓學生們思考這些內容嗎?我們創建了一個項目——重大挑戰學者計劃——來幫助學生們去思考(這些內容),它將全球所有工程科技領域優秀人才集中在一起。

鄧中翰:當然,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挑戰遠不止這14項,可以肯定的是,應對挑戰和解決問題必須靠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HBR中文版:技術推動進步,也同時帶來其他問題,尤其是效率與公平問題。如何解決?

鄧中翰:對,機器能以更低的成本為我們帶來更豐富的物質和優質的服務,但也可能造成大量的失業。效率與公平這個世紀性的難題,今天以空前的規模顯現出來。因此只依靠技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通力合作,需要包括公共政策、法律、國際關係、科學、社會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在我看來,這種合作比技術和工程的挑戰更大。

HBR中文版:如何才能達成這種合作?

鄧中翰:孔子曾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用英文來翻譯「天下」是「all under heaven」,這實際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有共同的擔當與責任感,共建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天下」責任感,它比社會責任感更複雜,還包括歷史責任感、未來責任感,要考慮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長期平衡。「天下」責任感要求每個人不僅要對人類社會,還要對整個地球懷有責任感,這比社會責任感更高一層。

「天下」責任感的具體行動路徑就是中國政府所提倡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目的是實現一個均衡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模式,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

這些雖然都是概念性內容,但我們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更要落到實處。

中國一直在行動

HBR中文版:重大挑戰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鄧中翰:重大挑戰對中國來說更為嚴峻。中國是一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相較都比較脆弱,治理難度大。同時,發達國家200多年中所遭遇的問題,在中國壓縮到30多年內集中爆發,我們沒有先發展富裕起來再來治理的時間和空間,問題顯得非常棘手。

HBR中文版:21世紀已經過去17年了,在這些年中,中國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鄧中翰:實際上,中國一直在積极參与、解決這些挑戰。除了上面我提到的「五大發展理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重要目標: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60%-65%。為了將非化石能源消耗量提高到能源消耗總量的20%,中國2015年已經在清潔能源領域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中國計划到2020年至少投入3600億美元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為了遏制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的增長,2015年,中國每天每小時平均安裝不止一颱風力渦輪機。

當然,這些只是政府層面的努力。中國的科學界、工程界等各界人士也一直在努力創新,解決人類和地球的生存與發展方面的問題。

HBR中文版:中國在解決重大挑戰上付出了很多,有很多經典事例,為什麼你在全球重大挑戰峰會上卻選擇以共享單車為例?

鄧中翰:14大挑戰是全球的,各國的解決方案也不一致,中國也在自己想解決方案、想創新之道。

在我看來,共享單車是近期中國最好的創新之一,這是中國獨有的。共享單車的背後是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智能鎖裡面安裝了晶元、軟體、電池、天線、GPS、藍牙、移動通信晶元組等科技產品。從中看出,共享單車是一種結合了最新科技的創新產品,它的成功基於中國IT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大支持。

另一方面,它的出現還大大改善了環境污染,就2016年,全國共享單車騎行總距離超過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減少了45億微克導致北京霧霾的PM2.5的物質排放;減少碳排放54萬噸。

還有一個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是一個自行車大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私家車盛行,自行車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共享單車的出現,讓自行車這一古老事物在科技創新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國街頭,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都在使用它。它不僅是一種交通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充分表明,中國有能力解決人類重大挑戰、為世界經濟健康發展貢獻智慧。

重大挑戰是商業機遇與未來

HBR中文版:重大挑戰對商業世界會有什麼影響?

牟德:商業世界有長遠視角的,也有短視的。從短期視角出發,它確實不能給商業世界帶來瞬間的好轉。它不是發明一款新型軟體,或者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從相對簡單的商業視角來看,它並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如果你和商業巨頭去聊這件事,他們會說,對於他們而言,這些代表著一切。因為這確實是他們所需要的,這些既是機遇,也是未來。

鄧中翰:正如牟德教授所說,重大挑戰對於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企業家們在設計商業戰略,考慮企業未來時,需要考慮的內容。

HBR中文版:展望未來,哪類企業會在應對重大挑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鄧中翰:企業不僅要有優異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提供給社會,同時要有「天下」責任感,學會取捨。比如,核技術誕生以後,它可以是核武器,也可以是核能源。再比如,可以將核聚變代替核裂變,核聚變沒有污染。這些都取決於使用它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必將是承擔「天下」責任、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HBR中文版:作為一名創新型企業的首席科學家,鄧院士認為企業能做什麼?

鄧中翰:企業要將創新與責任相結合,在商業考慮之外,還要考慮到社會價值。譬如我所從事的「星光中國芯工程」在中國晶元領域不斷創新發展,將「中國芯」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結束中國沒有晶元的歷史。近年來,我們又開發出中國首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晶元「星光智能一號」,並成功實現量產應用,也為中國制定並普及了公共安全視頻監控領域的國家標準,也就是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把「社會安全」打造成中國人現在引以為傲的一張名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積習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構思考框架
員工最看重的三樣東西,老闆你知道嗎?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