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年,我想拜瓊瑤為師

那年,我想拜瓊瑤為師

那年,我14歲,青春期單純的小姑娘,當著語文科代表,自信於優秀的語文成績,驕傲於即興作文競賽學校第一的小榮譽,於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於從文的理想局限中,習慣了現學現賣,常常一種沉浸在文學中不能自拔的神情,真有點「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陶醉感、虛榮感。

於是, 常常徜徉於各種美文,也嘗試著堆積華麗的辭藻,以為那就是所謂的文學,後來,真正愛上了文學,喜歡讀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尤其專註於瓊瑤式的文學。在那時,喜歡瓊瑤的人很多,也算是一種校園時尚吧,瓊瑤,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在80後學生文學愛好者的眼中算得上是爭先仿效的前輩之一。那時,我也是逢書必讀,像《水雲間》、《一簾幽夢》、《梅花三弄》、《雪珂》、《婉君》、《庭院深深》等不勝枚舉。儘管每每因為功課的緣故或是借書期限的原因有時也讀的粗糙,但也曾把美句摘抄下來,坐在校園的樹下細細品味,當時,我對瓊瑤也有自己的看法,一種簡單意義的崇拜:我覺得她作為幾代人心目中愛情神話的代言人,文筆溫婉,柔情似水,感人肺腑,語言功底紮實深厚,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深刻的研究和發揚,她乾的最驕傲的事就是一輩子專註於寫言情小說,這種專一的精神,執著的謳歌愛情的堅定態度令人折服,最主要的是她筆下的男女主人公總是一波三折,愛的很辛苦又很堅定,曲折動人的情節,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總是帶給人無盡的遐想,因為瓊瑤總能用某種龐大的力量跨越階級,跨越年齡,跨越傳統把男女主人公牢牢地圈定在愛情的神話中。我們也總是發出很多感慨,名字好美,故事好美,男主人公好浪漫,女主人公好幸福,愛情的結局好美,畢竟,青春期正是試著去解讀神秘愛情的年紀。

後來,有一天我看到瓊瑤的個人簡介,知道她16歲就創作了《窗外》, 瞬間就產生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念頭,就是背上行囊去找瓊瑤,不管如何艱辛都要拜她為師,成為和她一樣受人歡迎的大作家。於是,我收拾好行裝,放置於床下,想著一旦有機會就走出家門,想著拜師的路要如何去走,想著我為了理想的離家出走算不算也是一種不負責任,想著告訴父母總歸是沒有結局的預謀,想著那些看好我發展文學之路的同學們會不會因為我的不辭而別會責怪我呢,不管了,只要能拜師從文,就是我的心愿,此生無憾了,總之,一切要悄無聲息。謀划了多長時間後來我忘了,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腦溢血住院了,爸爸媽媽忙著照顧奶奶,爺爺忙著管我和妹妹,那段時間我又主動擔起了給家裡造飯的光榮任務,為的是讓奶奶快點好起來,也為了給疼我愛我的奶奶盡份孝心,奶奶終於活過來了,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我也忙著複習期末考試,下課的時候還是和往常一樣跳著皮筋,唱著流行歌曲,只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短暫性叛逆被淡淡地平靜地擱淺了。雖然從預謀到擱淺也時間短暫,但卻是我永久的記憶。這件事,赤蔚墨客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因為年輕的幼稚,因為最初的夢想,因為那段與文學的不解情緣。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改變了對愛情的單一表現形式的理解。知道了愛情其實有多種形態:比如青澀的初戀,孤獨無奈的暗戀,遲到的愛,懺悔的愛,補償的愛,遠遠的愛,勇敢的愛,遲暮的愛,孤獨的愛,扶持的愛,親情式的愛等等。也在大學校園裡看到過一個關於「愛一個人需要勇氣」的類似於瓊瑤筆下「鬼丈夫」式的愛,也因為這樣的故事與瓊瑤的故事情節如此雷同而和同學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年少時那個關於瓊瑤的拜師夢,已成為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憶。我也沒有在最好的年華里去兌現個人的夢想,是命運使然也是夢想的半途而廢。因為有這樣一次關於夢想的經歷,我常常在同事職責孩子多麼不懂事的時候搪塞地說,那是你沒走進孩子的心裡去,萬一他是個有夢想的孩子呢。現在想想,一路走來,對夢想的追求越來越淡,有遺憾,但更多的是甜蜜。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總會碰到你愛的人,愛你的人,彼此適合的人。不管如何走到一起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浪漫一點,續寫屬於自己的愛情神話,讓愛情要多美就有多美,只要你肯做,瓊瑤式的愛情將伴隨一生,如影隨形,幸福到老。

(文章圖片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蔚墨客 的精彩文章:

TAG:赤蔚墨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