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敦:古代貴族盛飯用的奢侈品
文史
03-05
[duì]
敦
敦是中國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
圖片來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青銅國》
青銅敦。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
根據周代禮儀的規定,敦是專門盛黍、稷、稻、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由上下兩個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缽扣合而成,上體為蓋,倒置後也可盛食。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後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禮》中簋敦不分,宋代稱敦為鼎,至清代始有學者將敦單獨分出。


※「諱莫如深」是什麼意思?進來瞅瞅看
※人死後為何要用紙蓋住臉?其實有三種原因,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