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八落燈面

正月十八落燈面

正月十八落燈面

作者:郭文華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之為「上元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節日。

記得老家如皋正月十三稱為「上燈」,開始掛上花燈,到正月十八將花燈落下收起,稱為「落燈」。上燈、落燈的日子都要敬菩薩,上燈那天早上用圓子(湯圓)敬菩薩,落燈那天晚上用麵條敬菩薩。所以,老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吃湯圓,湯圓代表團圓;到了正月十八,團聚的人兒回歸工作,在這天吃面取麵條『長』之意。隱含兩個含義,一是祈盼健康長壽,二是希望離家的人經常回家。落燈後,年味才算真正盡了,外出打工的人們也陸陸續續的出門了,手藝人也要過了落燈後,才出門攬活兒做。落燈後,天氣回暖,萬物復甦,勤勞的農民們,又開始在田間忙活開了。

現在的元宵節,到處都有熱鬧的燈會和遊園活動,各式燈展花式齊全,種類繁多,功能也各不相同,有能吹的、能學各種動物叫的、能唱的、會跳的,各種生肖的小動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惹得小朋友們駐足觀看,爭相購買。我們這代人兒時的元宵節沒有現在熱鬧,元宵節主要集中在吃和玩上。我們小時候吃的和玩的都很單一,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吃不飽,穿不暖,但大年三十中午,每家每戶都要煮很多飯,吃不完的盛放在淘簍里,稱之為「陳飯」,寓意飯多的吃不完,「陳飯」能一直吃到落燈。孩子們盼過節,還不是為了能在這天吃口好的?記得上燈這天,早早的奶奶就搓好湯圓,先盛在小碗里敬菩薩,然後在煮湯圓的鍋里加入「陳飯」,我們小孩子能吃到幾顆湯圓,大人基本都吃的陳飯燙粥。落燈這天,奶奶下午很早就開始擀麵條,下好麵條敬菩薩,敬菩薩要用四個小碗盛麵條,敬完菩薩後,鍋里就剩下清湯寡水的菜湯了,我們小孩子不懂事,每人撈一碗麵條後,大人就只能喝菜湯了。

元宵節這天,孩子們沒心思顧吃的,一門心思玩,這天晚上要「放燒火」,這天是最熱鬧的,早早就用「招耙」(一種耙草的農具),將田間地頭的稻草根,溝坎里的蘆葦葉集中起來,堆放在田頭,留著晚上「放燒火」用。老爸用稻草扎了一個粗粗的火把,給我晚上放燒火。天將黑,老爸將火把灑上「洋油」,點燃火把,我拿著火把在家東面的田埂上飛跑,火焰在頭頂呼呼作響,火星掉到脖子上,也全然不顧,邊跑邊喊: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戶戶放燒火,爹爹奶奶穿的花套褲。別人家的菜長的銅錢大,我家的菜長的婆籃大(婆藍,農家用竹子編織的盛放糧食的,圓形,約一米多寬,三十來公分深)。大人放燒火時喊的是:正月半,放燒火,我家花生一婆藍,你家鞋子一踏板(一種傢具,放在床前下方,這裡的鞋子一踏板,是說人家老婆偷人)。舞完火把,大人回家了,孩子們玩興未盡,將田邊早早就準備好的草點燃,這也是放燒火的一種方式,稱之為「煨百蟲」,說能殺蟲除害,寓意能有一個好的收成,田間的草半干不潮的,燒不著,趴在地上,鼓著腮幫子使勁吹,濃煙嗆得直流淚,忙得一臉的汗水,再沾上草灰,活像個小丑,但玩的非常開心。有的人家溝坎里沒來得及收割的蘆葦被調皮的孩子燒了,有的人家的草垛被淘氣的孩子點燃了,第二天發現時,已是一堆草灰,更可笑的是有的人家的茅廁竟然被惡作劇的孩子燒了只剩下個空架子。

放燒火是晚上的節目,白天大多是忙著在家裡做燈籠,當年鄉下流傳一種手工做的燈「兔兒燈」,用竹子做骨架,做成兔子的模樣,外麵糊上紙,用圓木頭鋸四個輪子,可以用繩子拉著在平地上走,裡面還可以點上蠟燭。記得有一年,兔兒燈做好了,但是沒有蠟燭,我將家裡蠟燭台下面的蠟燭油收集起來,放在火上烤軟,用手捏成條狀,在裡面放根線做燈芯,然後插到兔兒燈裡面。我在前面拉著跑,弟弟在後面哭著也想拉著玩,地面不平,蠟燭在兔兒燈里掉下來,將兔兒燈燒著了,眼巴巴的看著辛苦半天做成的兔兒燈被燒成灰,弟弟傷心的哭了半天。

小時候的農村,元宵節這天還是很熱鬧的,耍猴的、舞龍舞獅的、挑花籃的、打著快板說數來寶的……有錢人家給幾個小錢,沒錢的人家給兩個饅頭,抓把花生,給兩片果子。

〖作者簡介〗郭文華,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無錫市註冊安全工程師,江蘇省如皋市九華鎮人。現供職於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工程隊,任南通建華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會主席,主管安全、教育等工作。自幼喜愛文字,在《澄西船舶》《方舟》《江南晚報》等刊物上發表過多篇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淮陰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淮陰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