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代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及其歷史地理

清代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及其歷史地理

17世紀,後金-清朝佔領漠南蒙古各部,大體上按原來的萬戶為基本單位,編設盟旗。察哈爾八旗四群是以察哈爾部為主,摻雜其他部落而形成。旗群初設時間學界意見不一。一種意見認為在1635年左右,一種意見認為在1675年以後。察哈爾八旗按滿洲八旗建制,編為左、右兩翼,左翼為正藍﹑鑲白﹑正白﹑鑲黃四旗,右翼為正紅﹑鑲紅﹑鑲藍、正黃四旗。每旗設總管、副總管各一人,照京師八旗之例,隨人數設佐領、驍騎校等官,由在京蒙古都統兼轄,「隸於理藩院典屬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察哈爾都統一人,駐張家口,副都統二人,分管察哈爾左右翼,協同都統辦事。察哈爾都統管轄察哈爾八旗所屬官兵、阿爾泰軍台,錫林郭勒盟軍務以及四群。左翼正藍﹑鑲白﹑正白﹑鑲黃四旗和正黃半旗駐宣化邊外;右翼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和正黃半旗駐大同邊外。大約在東經112o到116o、18o,北緯41o到43o。東接熱河圍場和克什克騰,西連歸化城土默特,南和山西﹑直隸(今河北省)交界,北與烏蘭察布盟四子部落和錫林郭勒盟南部各旗毗連。大體相當於今烏蘭察布盟集寧市﹑察哈爾右翼前﹑中﹑後三旗,卓資縣﹑商都縣﹑化德縣﹑豐鎮市﹑涼城縣﹑興和縣和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太僕寺旗﹑多倫縣以及河北省張北﹑康保﹑尚義﹑沽源等縣的一部分。內中包含察哈爾八旗駐地和清朝直屬的幾大牧廠。各旗群具體駐地如下:

正藍旗:駐紮哈蘇台泊(今扎格斯台淖日,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扎格斯太蘇木)。旗署東50餘里有戈賀蘇台河(今高格斯台郭勒),北流入阿巴噶界。努克黑忒河(今努格斯郭勒)在旗署西北61里,西北流,入阿巴噶右旗西南(今蘇尼特左旗東南)。旗署東30里有霍落圖諾爾(今浩勒圖音淖爾)。旗地東接克什克騰,西至鑲白旗察哈爾,南起御馬廠(今錫盟正藍旗南部和多倫縣西部),北抵阿巴噶左翼旗。大體相當於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部。

鑲白旗:駐布雅阿海蘇默(約在今正鑲白旗北阿拉坦嘎達斯蘇木)。旗署西北70里有鐵柱山(今阿拉坦嘎達斯山),75里有紅鹽池(蒙名五藍池,今烏蘭淖爾)。旗地東接太僕寺牧廠及正藍旗界,西至正白旗正藍旗,南交太僕寺牧廠(今正藍旗西南部),北連蘇尼特左旗及正藍旗正藍旗。如果把今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從西北向東南劃一條斜線分開的話,那麼鑲白旗大體相當於線的東北部。

正白旗:駐布爾噶台(約今正鑲白旗布日都蘇木)。旗東南有博索特門山(《康熙地圖》在北緯42o偏南,以此當在今太僕寺旗,可能即該旗東北的駱駝山),杜瀾喀喇山在旗署南60里(《康熙地圖》約在北緯42附近,疑即今太僕寺旗北的小紅山)。旗地東及北接鑲白旗察哈爾,南及西鄰鑲黃旗察哈爾。大體相當於今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西南部﹑太僕寺旗北部和河北省康保縣的一部分。

鑲黃旗:最初駐啕瀨廟(今河北省張北縣東南)一帶,乾隆年間,因將壩下土地開放,移駐蘇門峰(又名蘇門哈達,《康熙地圖》在北緯42o稍南,約在今康保縣北)。旗地東起正白旗察哈爾界,西到正黃旗察哈爾界(約今察哈爾右翼後旗東部),南接正黃﹑鑲黃二旗牧廠,北交蘇尼特右旗。大體相當於今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全部,烏蘭察布盟化德縣﹑卓資縣和河北省康保﹑尚義二縣的一部分。

正黃旗:原駐木孫忒克山(約在今河北省張北縣西南)。同治年間,移駐今察哈爾右翼後旗東南大六號鄉。烏里雅蘇台山在旗署東北70里(約今興和縣北)。兆哈河(今後河)在旗署南60里(橫貫今興和縣中部,其源在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和興和縣西南)。納林河(今霸王河)在旗署西北60里,源出正紅旗察哈爾(今卓資縣東北),南流,入希爾池。希爾池(又名威寧海子,今黃旗海)在旗署南80里。旗地東北至鑲黃旗察哈爾,西接正紅旗察哈爾(今察哈爾右翼後旗西部),南連太僕寺右翼牧廠,北鄰蘇尼特右旗。大體相當於今烏蘭

察布盟興和縣﹑察哈爾右翼前旗的大部分以及察哈爾右翼後旗的東部和商都縣的一部分。

正紅旗:駐古板拖羅海山(約在今察哈爾右翼前旗西北大土城鄉一帶)。葫蘆蘇台泉(今海流素太)在旗署南100里(今豐鎮市西北)。旗地東接正黃旗察哈爾,西南鄰鑲紅旗察哈爾,南至太僕寺右翼牧廠,北抵四子部落界。大體相當於今烏蘭察布盟集寧市﹑察哈爾右翼前﹑後二旗西部﹑卓資縣東北部和豐鎮市西部的一部分。

鑲紅旗:駐布林泉(約在今卓資縣東南小水溝一帶)。黛哈池(今岱海)在旗署南40里(今涼城縣境內)。漠惠圖河(今大黑河上源之一)在旗署北10里(約今卓資縣北),西流入鑲藍旗(今卓資縣西北),會安達河(今大黑河上源之一,約在今卓資縣西北)。旗地東接正紅旗察哈爾,西鄰鑲藍旗察哈爾,北起四子部落界,南抵山西省大同府邊外。大體相當於今察哈爾右翼中旗東南部﹑卓資縣東部﹑涼城縣大部和豐鎮市西部的一小部分。

鑲藍旗:駐阿巴漢喀喇山(《康熙地圖》作阿巴哈喀喇山,在北緯40 、30o至41o之間,約今涼城縣西北太平寨東)。衣馬圖山(《康熙地圖》作驛馬圖)在旗署東北70餘里處(約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南部)。察哈音圖河在旗署南75里(《康熙地圖》在北緯40 o 30o稍下,今渾河上游,在涼城縣西南),西南流,會五藍木倫河(今渾河)。旗地東接鑲紅旗察哈爾,西連歸化城土默特,南至山西省大同府邊,北抵四子部落界。大體相當於今烏蘭察布盟察哈爾右翼中旗西部及北部﹑卓資縣大部和涼城縣西部,武川縣大藍旗鄉也屬其管轄。

上駟院所屬駝馬廠:該駝馬廠在察哈爾地區有兩處,一在上都河(今閃電河),一在達布遜諾爾,合稱上都達布遜牧廠,因曾隸御馬監,又稱御馬廠,俗稱大馬群。

上都牧廠位於獨石口東北145里的博羅城(今正藍旗南黑城子)。牧廠東界有榆河(蒙名海拉蘇台,約今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西,縣治多倫即位於此河西岸)。灤河(上都河)在牧廠西,克蚌河(疑即今慧溫郭勒)在牧廠東北(今正藍旗東南與多倫縣交界處),多倫泊(即多倫諾爾)亦在牧廠東北。金桓州城在廠北(今正藍旗敦達浩特鎮北古城),元開平城在牧場東北,隰寧舊驛在牧廠西南(今河北省境內),距獨石口37里。烏蘭城在牧廠南偏西(今沽源縣城東北閃電河西岸小紅城子)。牧廠東接圍場,西﹑北至鑲白旗察哈爾,南接邊牆。大體相當於今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全部﹑正藍旗南部﹑正鑲白旗東南部﹑太僕寺旗東北部和河北省沽源縣的大部。

達布遜諾爾牧廠大約在察哈爾鑲黃﹑正白二旗南,正黃﹑鑲黃二旗牧廠北,約今商都﹑化德﹑張北和康保等縣交界地帶。因廠內有一鹽池,蒙古名作達布遜(今商都縣鹽淖),故有此名。上都達布遜牧廠駝馬由外八旗察哈爾蒙古人牧放。

慶豐司所屬牛羊群牧廠:所屬牛羊群由察哈爾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牧放,故又稱察哈爾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官牛羊群牧廠。下分牛﹑羊群五處:

鑲黃旗牛群,乾隆間位於鑲黃旗南,北起嗎呢圖(今張北縣嗎呢壩),南至什巴爾台(今張北縣什八兒台河),東起音圖(約今沽源縣西南),西到插漢巴爾哈遜(今張北縣白城子)。約今河北省張北縣東和今沽源縣西南部。清中葉以後,由於嗎呢壩以南已被墾為農田,牛群逐漸轉移至張北縣北部。阿爾泰驛路上的哈柳台驛站附近(在今張北縣安固里淖東南),牧長住在哈根諾爾(今張北縣黃蓋淖爾),光緒三十二年,鑲黃旗牛群再次北移到正白旗明安地方。

鑲黃旗羊群,乾隆間位於鑲黃旗察哈爾北,翁聞山(今鑲黃旗翁貢烏拉蘇木境內)迤南。19世紀末時,這牧場從毗鄰蘇尼特右旗的察哈爾牧地北界起,向東南延伸到博格多音郭勒(今鑲黃旗寶格達音郭勒)。清末民初,該群北移到今鑲黃旗北部的翁貢淖爾一帶,稱翁貢羊群。

正黃旗羊群:原駐殷子川(今興和縣銀子河),乾隆間,北移到阿爾泰軍台第三﹑四台西南,約今河北省張北﹑內蒙興和和商都縣交界地帶。光緒三十二年再次北移到今商都縣西北達布遜牧廠地。民國時,該群遷到正白旗察哈爾南,今羊群灘一帶。

正黃牛群,原駐康湖地方,在正黃旗羊群駐地殷子川西南,約今興和縣西南與豐鎮市交界地帶。後因牧場被墾,漸次北移。先移至阿爾泰軍台第三﹑四台西南﹑西路文書台第四台北,今張北縣海流圖河及安固里淖爾一帶。再移至鑲黃羊群西大馬群地,在今商都縣西北與察右後旗交界地帶。清末民國初,再東移到今正鑲白旗。

正白旗牛﹑羊群,乾隆年間在烏蘭巴嘎蘇以北﹑盎吉爾圖一帶,約今河北省沽源縣境內。後北移到上都牧廠西北,約今正藍旗哈登胡舒蘇木﹑桑根達來蘇木﹑寶紹代蘇木及烏和日沁敖包林場一帶。

太僕寺所屬左﹑右翼牧廠:左翼牧廠由察哈爾游牧八旗的鑲黃﹑正藍﹑正白﹑鑲白四旗牧放。右翼牧廠由察哈爾游牧八旗的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牧放。均分騍群和騸群。左翼牧廠在張家口東北140里的喀喇尼敦井(約在今太僕寺旗南),東西距130里,南北距50里。大體相當於今河北省康保縣東部﹑張北縣北部﹑沽源縣西部和太僕寺旗南部。清末放墾後,到民國初年,只剩今太僕寺旗貢寶拉嘎蘇木。右翼牧廠初在張家口西北310里的齊齊爾漢河(今豐鎮市飲馬河)。東西距150里,南北距65里。大體相當於今涼城縣東南部﹑豐鎮市大部和興和縣南部。乾隆間,牧廠由齊齊爾漢河向東移至文書台西路第三台西馬蓮渠地方(今張北縣馬藍渠)。嘉慶以後,牧廠再次移動,騍馬群移到原上都馬廠所在的多倫大北溝﹑大聯地﹑特莫圖山和上都河一帶。騸馬廠則移至打拉齊廟(今張北縣達拉齊廟),光緒三十二年,亦移至上都河,與騍馬群並為一處。

上都達布遜牧廠、牛羊群牧廠、太僕寺左﹑右翼牧廠在清末文獻中稱為四牧群,與察哈爾八旗合稱察哈爾八旗四牧群,或察哈爾十二旗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漫話奇妙的極晝與極夜
土耳其海峽這幾個名稱區分開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