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歷史十大將軍排名?「兵神」首當其衝!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歷史十大將軍排名?「兵神」首當其衝!

1.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後來遭到漢高祖劉邦的疑忌,最後以謀反罪處死。《史記·淮陰侯列傳》專門記錄韓信的生平。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一、暗渡陳倉(出陳倉定三秦之戰)

楚漢之爭時,項羽倚仗兵力強大,違背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約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聽從謀臣張良的計策,從關中回漢中時,燒毀棧道,表明自己不再進關中。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他命士兵修復棧道,裝作從棧道出擊進軍關中,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守將不備,佔領陳倉。進而攻入咸陽,佔領關中。

二、京索之戰

三、安邑之戰

四、井陘之戰(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五、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大將軍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余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段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項羽再無能力滅漢,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劉邦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六、垓下之戰

齊王韓信親率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率自軍主力三十萬與劉邦本部軍二十萬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2.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人,秦穆公大將白乙丙的後人。秦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名將,中國第一名將,秦國三大幹將之一,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中國十大名將之一,被後世尊稱為「死神」、「戰神」。

白起,他完全憑自己的戰功從一名士兵成長為秦國最高軍事長官,他是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功最為輝煌的將軍。他戎馬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奪取城池大小七十餘座,打到後來,六果將領聞『白』色變,都不敢與之交戰。

縱觀白起一生,主要有六場大戰。

首先是伊闕之戰,這是白起的成名之戰。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勢日益強盛,開始不斷向外發展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公元前294年,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公元前293年,為抵禦秦國的日益攻勢,韓魏兩國共同出兵抵抗秦軍,以韓將公孫喜為主帥,率領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韓魏聯軍雖然兵力佔優,但是兩軍主帥貌合神離,都各自保存實力,推委不前,不肯先戰。白起審時度勢,針對情況先對聯軍中的主力韓軍滿布疑兵,廣豎旗幟,造成要與韓軍決戰的態勢,然後主力迅速偷襲放鬆警惕,毫無防備的魏軍大營,魏軍情急之下倉促應戰,立即慘敗。韓軍得知其側翼的盟友被瞬間擊潰後,軍心動搖,白起迅速率軍回擊韓軍,徹底全殲韓魏聯軍,殺魏將犀武,俘虜主帥公孫喜,攻佔伊闕。

其次是鄢郢之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見楚國國內佞臣當權,內政腐敗,守備鬆弛,決意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分析了敵我形勢後,決定出其不意,避實擊虛,率軍出武關,順漢水而南下,疾速襲取了漢水中段要地鄧,推進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別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則郢危。楚為護衛都城,急調主力防守鄢。秦軍強攻未能奏效,白起遂改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處築堰攔水,蓄到一定高度,決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沒了鄢城,軍民死傷數十萬,到處漂浮屍體,秦軍進佔鄢城。佔領鄢城後,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攻拔西陵,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然後沿長江東下,焚夷陵楚王宗廟,直逼郢都。楚頃襄王匆匆東逃,遷都於陳。白起追至竟陵,竟陵以西廣大地區皆為秦有,秦在郢地設置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

然後是黔中之戰。公元前280年,秦昭襄令大將軍司馬錯率大軍由隴西進入今四川,增補巴、蜀軍10萬;乘坐大船萬艘,載米600萬斛,從巴的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當時,楚軍主力集結於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後方空虛。遭司馬錯突然進攻後,楚軍猝不及防,損失大片土地。秦軍攻佔楚國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獻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國。公元前276年,白起在鄢郢之戰的基礎上出兵奪回被楚國復奪回的巫郡、黔中郡,秦初置黔中郡。

再者是華陽之戰。公元前273年,趙國與魏國聯合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重要城邑華陽,韓國求救於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救韓。聯軍與韓軍膠著於華陽,而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白起採取兵貴神速的方針,大軍由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接著,又進攻趙軍,大敗趙軍,溺斃趙卒2萬人,遂乘勝直逼魏都大梁。魏軍主力多被殲滅,無力再戰,割讓南陽之地向秦求和,秦聞知燕、趙聯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國南陽地後退兵。

接著是陘城之戰。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國策,即得寸土則為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當時,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綉,「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韓國經白起幾次攻伐,國力日弱,但還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將攻韓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韓軍難以抵擋,秦軍進展順利,不久,奪占韓國陘城等9座城邑,斬殺韓國生力軍5萬餘人。韓朝廷陷入混亂,開始謀求防守,但為時已晚,不久又失南陽、上黨等地。

最後是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白起繼續攻打韓國,斷絕了韓國的太行道,攻韓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切斷,韓國遂將上黨獻於秦國。而上黨郡守馮亭決計將上黨私獻趙國,以促成聯趙抗秦的局勢。趙孝成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接受韓地,這無意於虎口爭食,秦王大怒,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從而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趙王派老將廉頗進駐長平,抵抗秦軍。老將廉頗在初戰幾次失利的情況下決定轉攻為守,堅守營壘以圖拖垮秦軍。秦軍多次挑戰,趙國都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行使離間計,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

大批撤換將領。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上將軍,未免趙軍有所防備,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高傲自恃的趙括的進攻,先後退誘敵,假意敗走,然後利用營壘的堅固抵禦趙軍,與此同時迅速張開兩翼奇兵截取趙軍大營,同時又派銳騎從中殺出,將趙軍切為兩段,首尾分離,在借用秦軍大營和地形將趙軍包圍,切斷趙國的糧道。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至此,趙兵被圍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中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被俘殺。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白起的用兵特點,就是一個『狠』字。在中國所有的名將里,最狠的莫過於白起了。白起每次作戰,戰必求殲,六國軍隊死在他手下的不下百萬,被時人稱之為「人屠」,後世稱其為「死神」。在其攻下楚國都城後,挖了楚王的祖墳,再放火燒了墓地,處處顯示其狠勁。

可以說,白起是中國名將中最具個人魅力的將軍,他完全憑個人奮鬥成為秦國大將;一生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無人可擋;他用兵以狠,殺人如麻,鐵血冷酷。雖然他最終被秦王賜死,但他至死都堅持自己的軍事主張,不忍為敗軍之將,不惜公然抗命,以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白起是不幸的,因為他出生在了中國,中國是一個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所以,像白起這種殺人不眨眼的「異類」是很難被後世所接受的,被後人漸漸遺忘了,即便白起是中國五千年古代史上最強悍的將軍。如果白起要是出生在西方或日本,那西方的「戰略之父」就不是漢尼拔了,靖國神社裡也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3.孫武

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三十一歲: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吳王闔閭元年。闔閭舉伍子胥為行人,伯喜為大夫。伍子胥奉闔廬之命,請孫武出山練兵斬姬。闔廬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之國政。

此時孫武是吳國的統帥以下因該是他主導的;

三十三歲: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三年。吳取分兵擾楚之策,討吳叛臣,斷楚翅翼,滅徐與鍾吾。

三十四歲: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吳王闔閭四年。吳取三師以敝楚,多方以誤楚之策,攻楚之夷,潛,六,楚軍往救,吳軍攻弦,楚軍往救,吳軍又退。楚人探知吳軍確已返國,乃自回軍。楚軍一退,而吳之又一軍復出,進攻養邑,楚人救援不及,吳遂攻克養邑,殺公子掩余與燭庸。

三十五歲: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吳王闔閭五年。楚聯越伐吳,為吳軍所敗。闔閭使伍子胥增築都城。

三十七歲: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吳王闔閭七年。吳為繼續施行多方誤敵之策,誘桐叛楚,投餌釣魚,囊瓦上鉤,率師攻吳,被吳軍擊敗於豫章,吳遂取巢,獲公子繁以歸。自此役之後,楚國豫章山以東諸邑及附庸,屬國全為吳所有。

三十九歲: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晉以周王室名義會十八國諸侯於召陵,謀攻楚。晉荀寅向蔡昭侯求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圍蔡,吳往救,開始了吳破楚入郢之戰。吳軍至淮納棄舟,越大別山,進攻楚囊瓦軍於柏舉(今湖北省麻城東),勝機攻入郢都。

戰績可能不是數一數二,但憑藉曠世巨著《孫子兵法》也完全足夠了。

4.李靖

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也是「托塔天王」。

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沖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李靖一生作戰無敗績,戰敗一百餘萬軍隊,東西南北掃蕩近6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個長江以南,蒙古大草園,青海高原,江浙全部是他平定的。衛公兵法名揚於世, 被兩次想殺他的李淵稱為「比古之白韓衛霍,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靖還是丞相,當時在唐朝官員中有句流行的話 「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 試問洪水度長江, 3000鐵騎插入敵人數十萬大軍之中, 不估糧草供應,奔襲6000里去滅敵, 哪位名將敢做這些事情?

5.吳起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漢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最大戰績是以五萬之兵破五十萬之敵,一戰封神。

6.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漢族民族英雄,今河南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岳飛一生與中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作戰,為宋王朝抵禦異族侵略,但是最後由於受到當朝奸臣秦檜的構陷以及南宋統治者的猜忌而被監禁、殺害。宋孝宗淳熙六年(1169年)追諡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後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孝宗立定格目的十三處戰功而成。

(一)建炎二年十二月烏珠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制置使張浚拒之,小捷。

(二)建炎四年二月,金兵還。過吳江縣,浙西宣撫使統制陳思恭,以舟師敗之於太湖,幾獲烏珠(宗弼)。

(三)紹興元年十月,烏珠親攻和尚原,陝西都統吳玠出奇兵邀擊大破之,烏珠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四)紹興四年三月,金陝西經使薩里罕犯殺金平,為吳玠所敗。

(五)紹興四年十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烏珠游騎於大儀鎮,烏珠遂不進。

(六)紹興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倪於藕塘,降殺元遺,劉倪隻身遁。

(七)紹興十年六月,馬軍都虞侯劉錡人敗烏珠於順昌,烏珠拔寨還,東京兩淮遂定。

(八)紹興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宗弼)十萬眾於柘皋。

(九)紹興三十一年十月,淮南制置使劉錡,遣其將貝琦,敗金統軍高景山於皂角林。

(十)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同月,步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胥浦橋,獲捷。

(十一)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贊軍事虞允文,以建康統制張振,王琪之軍,敗金主舟師於採石。

(十二)是年,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復蔡州,鄂州都統制吳拱拒敵於茨湖,統制官王宣拒敵於確山。

(十三)紹興卅二年,鎮江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

7.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著名的少年將軍,五年內六次率部隊反擊匈奴侵擾,六戰六捷,為解除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勛,官至驃騎將軍、冠軍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二十三歲。死後,得到了漢武帝的厚葬。

霍去病自幼就精於騎射,雖然年少,卻有著遠大的理想,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自己的舅舅衛青一樣馳騁疆場去殺敵立功。

公元前123年,不到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要求參軍打仗。於是,漢武帝封他為驃姚校尉隨軍出征。在戰場上,霍去病憑著過人的勇敢帶著800名騎兵,在茫茫大漠里賓士數百里尋找敵人的蹤跡,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告捷,殺敵2000多人,匈奴單于的兩個叔父一個被打死、一個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毫髮無傷。漢武帝封他為冠軍侯。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名將的風采。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西大戰」。19歲的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的五個部落,並在皋蘭山與匈奴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雖然霍去病的一萬精兵僅剩下不到3000人,但匈奴軍隊的損失更是慘重。匈奴的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損失了8960多人。這一年夏,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霍去病仍然作為漢軍的統帥,再次孤軍深入,並再次大獲全勝。這場戰役之後,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匈奴人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從此,19歲的霍去病將軍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在霍去病短暫的6年軍事生涯中,最令後人稱道的戰績是「漠北大戰」。

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這場戰役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得意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2000多里,以一萬五千人的損失,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3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83人。不但如此,霍去病一路追殺匈奴,來到了今蒙古國的肯特山一帶。在這裡,霍去病率大軍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祭地禪禮於姑衍山。接著,他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才回兵。從長安出征,一直打到貝加爾湖,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但霍去病做到了。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22歲。

霍去病用兵靈活,不拘兵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軍事家。

8.項羽

賦詩詠起千載勇

力拔山鼎蓋萬世

風雲狂涌幾時起

四面楚歌終有逝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的戰神。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中國史上最強的武將。

中國史上的戰神。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巨鹿戰役:破釜沉舟,以6萬破秦40萬大軍

彭城戰役:以3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56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10萬兵力敵韓信50萬,敗亡,非戰之罪也

9.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戰績更是數不勝數。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受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衝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佔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義寧二年三月,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禪位於唐,唐王即皇帝位,國號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裡,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佔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0.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於農家。徐達謀略過人,治軍嚴明,智勇兼備,戰功卓著,在幫助朱元璋攻滅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勢力,北伐元軍,消滅元朝等重大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後,因功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且先後被封為信國公、魏國公。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並稱讚其「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1385年2月,徐達因病去世(一說被朱元璋害死),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死後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並賜葬鐘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達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在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隊伍,隸屬朱元璋部。至正十五年,他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採石,打下集慶(今南京),輔佐朱元璋創建政權。後來奉命以大將軍身份領兵攻取鎮江,因功被授以淮興翼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他率兵東進,克常州、取常熟、江陰等地,屢次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成功地阻止了張士誠軍的西進。次年,奉命留守應天(今南京),升為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斬俘陳友諒萬餘人。後來又隨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再次大敗陳友諒軍,俘獲7000餘人。第二年,在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戰役中,身先士卒,率師猛攻,迫使陳友諒退兵武昌,並領軍追至漢陽,戰後因功升為中書右丞相。至正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次年,官升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以大將軍銜率師出征,按照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的軍事方略,進攻張士誠,攻克泰州。次年攻取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徹底佔領淮東之地,接著佔領浙西,連戰皆捷。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餘人,再次因功封為信國公。同年十月,徐達被朱元璋任命為征虜大將軍,同副將常遇春率師二十五萬開始北伐,不久攻取山東,隨即佔領河南,然後很快揮軍攻下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宣布了元朝的滅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加強戰備,興修長城。命徐達領兵平定山西,又向北驅逐元殘餘勢力,主持重修北京的咽喉重地——居庸關,以防止蒙古騎兵的突襲。洪武三年,徐達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經過激烈戰鬥,大敗元軍,擒獲元朝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六千餘人。論功升至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並晉封魏國公。朱元璋命他鎮守北方軍事要地北平(今北京)。他在北平徙民實邊,大興屯田。他善於治軍,號令嚴明,士卒都願意以死效命。由於他長年在外征戰,加上他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使他獲得了「謀勇絕倫」的稱譽,甚至連明太祖也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

莫愁湖——相傳朱元璋與徐達曾在湖邊下棋作為明代的開國功臣,一生從事軍旅生涯的徐達深知邊塞對於國家的重要,再加上明朝初年蒙古殘餘勢力騎兵不斷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於是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一百人,依山傍海築長城及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山海關。嘉靖年間的《山海關志》裡面記載說:「國朝洪武十四年,創建城池關隘,名山海關。」從此,山海關成了北京東面的咽喉要塞。山海關的修建,使這一帶的長城固若金湯,成為阻止蒙古騎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邊的老百姓從此免於戰亂,更使大明王朝從此沒有了蒙古兵經常在這一帶不斷騷擾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芳芳潮流咖 的精彩文章:

酸奶和麵粉這樣混合,做出的鬆軟小餅香甜美味,一口一個不過癮

TAG:芳芳潮流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