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人!她捏了2000個面人還原56個民族的風俗傳統

牛人!她捏了2000個面人還原56個民族的風俗傳統

GIF

嵩明縣嵩陽鎮龍山村

一間不到30平米的傳習館

省級非遺傳承人梁俊利

正在忙活著一項大工程

她將歷時三年

打造一組大型麵塑作品

以2000個麵塑人物

展現56個民族的風俗傳統

「一輩子都捏麵糰就好了」

一把剪刀、一把竹刀、一根擀麵杖,成為了梁俊利創作時的「好幫手」。梁俊利話不多,坐在桌前嫻熟自如地捏著麵糰。她的手指纖長靈活,麵糰彷彿會「聽話」一般,被擺弄得服服帖帖。

「一年最盼過年了。」梁俊利說,我們那個年代,逢年過節家裡都會自己做餌塊,我爺爺就會拿做餌塊的面教我和妹妹們捏些小動物,然後再捏一些東西作為供品,用來祭祀。自幼在爺爺的熏陶下,五六歲的梁俊利就能用做餌塊的米面捏出各種小貓、小狗等。

那時,有親戚家做餌塊,小俊利就常常會跑去他家捏麵糰。「當時就覺得特別好玩,想著要是可以一輩子都捏麵糰就好了。」梁俊利靦腆地笑著說。

16、17歲時,梁俊利就基本以捏麵塑為生了。據她介紹,那個時候,最大的錢是10塊,生意好的那天還是可以賣個百多塊的,比起打工也算稍微好些。

據梁俊利介紹,麵塑,又被稱為面花、禮饃、花糕,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它的主要原料是上等的糯米面,再配以各種顏色和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柔軟、多彩的麵糰便做好了。

她邊講邊從袋子里拿出一團面在手裡捏搓幾下,用大拇指對著麵糰三下五除二就捏好人物的頭部造型,再用竹刀挑、刻幾下,把不同顏色的面填入人物的眼珠、嘴唇,臉就成型了。

然而,這些步驟看似簡單,實則沒個三五年的練習是做不到這麼精、准、快的。她的徒弟黃雙麗說,我也學了好幾年,還是開不成人物的臉,每次都是師父開好,我來給它們「穿」衣服。「給人物開臉,10分鐘左右就要把它開出來。不然,面變干就不容易做造型了。另外,也要考慮到後期水分蒸發,人物會縮水的問題。」梁俊利補充說道。

經過梁俊利的長期探索,她已能很好地將麵塑與展現日常生活相融合。2015年,她通過麵塑展現了嵩明法院巡迴審判、20年前法官下鄉、刑事案件開庭等的場景,以及法院制服的變遷,深受人們的喜愛。如今,她再次突破麵塑承載的意義,將56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傳統與麵塑相融合,使麵塑成為了傳播民族文化的又一載體。

麵塑作品讓夢想發芽

在2009年,梁俊利做過一組名為《時代的腳步》的作品以迎接昆明和平解放60周年,那是她第一次用麵塑來講述少數民族過去的故事。而做一組以56個少數民族為主題的麵塑作品一直以來都是梁俊利的夢想。去年6月份,夢想終於發芽:她決定用三年時間,打造一組大型麵塑作品,以2000個麵塑人物,全方位地展現56個民族。

「雲南是一個民族大省,我們自己就是雲南人,接觸得多也看得多。」梁俊利說,少數民族的服飾很漂亮,讓人一看就特別喜歡,他們的節慶、習俗也很豐富、熱鬧。其實,傳習館裡陳列的作品便最直觀地反映了梁俊利對民族服飾的熱愛程度:佤族姑娘紅黑條紋的筒裙,再現古老山地民族的特色;藏族小伙雪白的長袖,舞起來雄健又豪邁……

梁俊利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事先對該民族的資料了解。同時,僅選擇該民族最原始的服飾,意在原汁原味反映各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由於經常參加一些非遺文化活動,梁俊利對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接觸較多,所以這組民族麵塑人物形態以舞蹈為主。「要有生活體驗」,這是梁俊利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唯有如此,才能通過造型傳達出每一個人物的真情實感。「比如這組作品,都是我們小時候玩的編花籃、挑小棒、跳房子、城門城門幾丈高、點點豆豆王三咳嗽等。因為經歷過,所以創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妹妹梁俊萍介紹道。

從去年6月開始,梁俊利和妹妹、徒弟三人每天大約可以捏5、6個麵塑小人,如今已完成了朝鮮族、藏族、壯族、傣族、佤族,以及彝族中的好幾個支系在內的麵塑創作。

本以為56個民族小人僅僅是56個麵塑人物,原來梁俊利是以場景式再現每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民俗場景。細細一想,2000個麵塑人物便不足為奇。她的作品不以精細為主,只追求一種生活氣息,賦予人物一種生命力,還原最真實的生活場景,以便勾起人們的無限回憶。

為了更好地場景化呈現各少數民族的民俗傳統,梁俊利在完成前期的人物舞蹈造型創作之後,後期還計劃配以各個造型合適的背景,將舞蹈融入各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

目前,梁俊利僅以少數民族的舞蹈作為一個開始,以後還將融入各少數民族的服飾演變、節日、風俗文化、傳說等。或許,通過56個民族麵塑人物的創作,也能間接地使部分流失的民俗傳統得以保存,也讓麵塑成為一枚再現民族文化傳承的活化石。

讓中華文化惠及後人

舊時,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遊走四方,謀生於街頭,深受人們的喜愛。那時的麵塑作品一般以孫悟空、豬八戒等傳統戲曲人物和豬狗羊猴蛇等動物為主,常被視為一種街頭小玩意兒,難登大雅之堂。如今,麵塑藝術成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和保護,從此,藝術殿堂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2014年,梁俊利以其精湛的技藝被評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麵塑的傳承人。目前,通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梁俊利在4所學校(嵩陽一小、布能小學、永昌小學、拓東二小)擔任麵塑客座教師,每周去每個學校為孩子們上一堂麵塑課。

「娃兒們的麵塑作品」,這是梁俊利最常在朋友圈分享的內容,點開一張張圖片,可以驚喜地看到有各種各樣可愛的麵塑作品,如高跟鞋、小拖鞋、小熊貓、小甲蟲、小烏龜、小黃人等,樣式奇特,創意非凡。梁俊利說,我僅教他們一些技巧,引導他們去發揮想像,開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未來也可能會有一部分人能堅持下來。

時代在前進,歷史也不能被遺忘。妹妹梁俊萍說,以前我們這兒的人蓋房子架房梁封頂的時候,要撒糖,要請專門的人來念經,然而這個儀式現在基本被淡化了。這一代很多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插秧,插秧時要卷褲腳,甚至大人干農活餓了,就會直接坐在田埂上吃飯。他們現在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東西,更不能體會這種生活。讓麵塑進入課堂生動直觀地介紹歷史文化,也是一種較好的歷史教育方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正是抱有對麵塑的一份熱愛

才讓梁俊利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

願這門傳統技藝帶給更多人快樂

(民族時報實習生高松潔)

民族時報

民族家園 時代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族時報 的精彩文章:

「佛系」與佛教有關係嗎?專家:「佛系」是一種流行現象

TAG:民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