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治時代的日本發生了這麼多變化,當時的中國官僚竟一無所知?

明治時代的日本發生了這麼多變化,當時的中國官僚竟一無所知?

回顧歷史,中國的「天朝上國」心態使得我們錯過了不少發展的機會,而更令人嘲諷的是,清朝末年中國官僚對日本的鄙夷態度。這個這些人眼中的「蕞爾小國」、「彈丸之地」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洗禮最終強大了起來,那麼,明治時代的日本究竟發生了什麼呢?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在日本叫做「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西方則稱之為「第一次清日戰爭」。對中國而言,這場戰爭帶來的打擊極為深刻,不僅僅是戰敗、割地和賠款,更使中國的讀書人開始喪失對傳統的自信,之後越來越快地滑向現代與激進。今人回顧這段歷史,往往會痛惜當時中國上下的蒙昧、對日本一無所知。兩江總督劉坤一曾說:「以日本手掌之地,而又土瘠民貧,如欲與中國為難,多見其不知量矣!」張之洞也曾談及對日問題:「日本甚窮,華市一絕,商賈立窘,嚴修海防靜以待之,中國之兵力財力,縱不能勝俄,何至不能御倭哉?相持一年,日本窮矣。」即便是眼界更加開闊的王韜,也如此評價明治維新:「崇尚西學,仿效西法,一變其積習,而煥然一新,甚至於改正朔,易服色,幾與歐洲諸國無異……然日本自此財用益絀,帑藏益虛,國債積至巨萬,外強中槁,難持久遠。」當時大多數官僚和讀書人對日本的概念,不過是「蕞爾小國」「彈丸之地」。120年後,今人理所當然地批評當時中國人的無知,然而120年後的今人,是否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了批評資格?今人比當時的中國官僚們更了解明治時代的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嗎?宗澤亞所著的《清日戰爭》一書,也許足以打破這種歷史後來者的自負。在明治維新時,日本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全國男女平均識字率達73%,其中男子識字率約93%,女子約50%。相比之下,清代中國人雖然有科舉的動力,但識字率只有20%左右。他在這本書里詳細記述了戰爭的始末、雙方的力量對比,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兩個國家的不同。而當時的日本有怎麼樣一番真實的面貌,恐怕讓今天的人們依然感到驚訝。在明治維新之時,日本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全國男女平均識字率達73%,其中男子識字率約93%,女子約50%。相比之下,清代中國人雖然有科舉的動力,但識字率只有20%左右。這種領先其實在明治之前就已開始。在更早的江戶時代,根據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中的記述,庶民階級男子識字率已達到54%,而女子也在20%左右。而首都江戶,無論富裕人家還是貧民,識字率都高達90%以上。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考察,日本的識字率之高,已經獨步全球。談到甲午軍備,人們所談的往往是製造和購買軍艦,但是日本所做的改革遠不止於此。1877年,日本就吸收歐美軍用食品經驗,對軍糧做出改良,用牛肉罐頭和麵包代替傳統的飯糰,制訂科學的食品供應方案。甲午時期日本軍隊一項針對兩國士兵體格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清兵身高、胸圍都超過日兵,但是平均體重卻比日兵輕6.5公斤,平均握力低10公斤,肺活量低502毫升。一直被認為矮小孱弱的「小日本」,已經在身體素質方面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在1868年,日本政府就已經意識到需要建立近代化軍隊,優良的馬匹必不可少,於是開始全面的馬種改良。這個計劃需要耗費長達數十年的持續努力。1887年,日本當時的軍馬平均體高在135~138厘米,而到1894年,日本已經在全國飼養了150萬馬匹,其中選入軍用的,體高至少在142厘米。到日本侵華戰爭時,軍馬的體高標準已經是160厘米。如果說這些都還是物質上的比較,那麼另一些情況可能更讓人驚訝。1886年,明治天皇反省國內「西南戰爭」中,數以萬計生靈塗炭的殘酷事實,下詔日本國加入歐洲紅十字會組織,誓約在戰爭中保障戰俘的基本人權,履行文明戰爭的責任與義務。日清兩國宣戰之後的第三天,明治天皇就頒布第137號敕令《帝國內居住的清國居民保護令》,規定「凡有固定住所,居住在日本的清國居民,只要遵守法律,服從裁判所管轄,從事和平職業,其身體和財產將受到法律的保護。」相比之下,清國軍隊在國內調動時,就沿路劫奪財物,而在戰場上,又一觸即潰。在收容、救助戰俘方面,日本軍隊也按照紅十字會公約,施以人道義務。根據西方人的觀察和當時的記錄,這些文明而人道的工作是切實執行的。但旅順屠殺依然是清日戰爭中日本軍隊的罪惡污點。在戰爭暴力的刺激下,文明的約束最終被野蠻所衝破。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日本在亞洲國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圖徹底擺脫獨裁國家制度和野蠻文化,日清戰爭因此成為日本邁入文明國行列的起點。」但旅順屠殺事件的陰影,似乎也在預示著,在日本嚮往文明的路上,內在的暴力將誘使它誤入邪路。關鍵詞:明治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上的今天 的精彩文章:

濟物浦條約的評價 濟物浦條約簽訂後續
圖說南口戰役 南口戰役失敗的原因

TAG:歷史上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