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兩大「名偷」之一的日本,它的飛機、導彈、驅逐艦……原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世界兩大「名偷」之一的日本,它的飛機、導彈、驅逐艦……原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綜合出戰鬥力



綜合出效益,綜合出戰鬥力,綜合本身也是一種技術,是一種創造。所謂高技術,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把一些新技術或者成熟的一般技術加以綜合利用,使之產生巨大的效益。高技術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是知識高度密集、學科高度綜合的一種綜合性技術。把不同學科,不同門類的技術加以綜合、開發和利用,也能產生巨大的效益。





激光制導炸彈




美國善於把許多種先進技術綜合為一種高技術武器,比如利用激光制導裝置對大量庫存常規無制導炸彈進行改裝,使之成為一種費效比很高的高技術武器。1枚制導炸彈約10萬美元,比常規無制導炸彈貴100倍,但只有空地導彈價格的五分之一、巡航導彈價格的十分之一,而命中概率卻高達90%,在精度上基本相差無幾,但在戰鬥部裝藥量方面卻比導彈多許多倍。





運載阿波羅11號飛船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





阿波羅11號飛船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插旗




高技術武器並不是全部採用高技術,由於高技術具有技術不成熟的缺陷,所以在一型武器中如果全部或大部採用高技術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風險較大,難以形成較強的綜合作戰能力。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據說當時所研製的飛船全部是採用的成熟技術,新研製的海影號全隱身艦艇也是採用的現有成熟技術加以綜合的,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E-8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飛機,全部是利用現成零部件和分系統綜合而成的。高技術武器裝備並不是大部或全部採用高技術組件或材料建造的,相反,使用現有裝備技術、甚至一些並不先進的裝備、技術、組件或材料,也能研製出高技術裝備。所以,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技術,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高技術潛力,加強綜合論證,使用高技術改進和提高現役裝備的作戰效能。





E-8戰場監視和控制雷達飛機




在高技術作戰平台的概念上,應該說全部採用高技術研製和建造的新型平台是很少的,就是在美、日等發達國家一般現役數量也只有5%-10%。平時人們所說的主戰裝備,一般是指役齡在10-15年的艦艇和飛機等重型裝備,這類裝備是部隊戰鬥力的主體,往往占現役數量的40%-50%。




使用一兩項或多項高技術對老舊平台進行現代化改裝,使之具有一定的高技術作戰能力,是高技術裝備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造價低廉,技術風險小,就是在發達國家也很受重視,這類裝備數量一般占現役數量的40%-50%左右。但必須指出的是,用高技術改裝和改進的裝備是有條件的,主要是具有改裝潛力的第三代裝備,而不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裝備。




E-3預警機




高技術武器裝備並不要很多,關鍵是作戰效能要高,像F-117A這樣的隱身飛機只40多架,僅佔美軍飛機總數的2.8%,但在戰爭中卻摧毀了43%的重要目標。在近11萬架次的空襲中,雖投擲了88500噸炸彈,但命中概率達90%以上的精確制導炸彈僅佔7%,其餘都是命中概率不到25%的常規炸彈。軍事革命的潛在力量絕不是研製和生產什麼像原子彈那樣在性能和殺傷力上驚人的武器,而是創造性的綜合與創新。誰有本事利用現有武器裝備不花錢或少花錢綜合起來,產生一種突破性的戰鬥力,誰就在軍事革命方面摸出點門道。那種動輒要求投資數千萬、上億美元去研製新型系統的做法算不上什麼大本事,那是工業時代或農業時代的老套路,用錢堆出來的效能沒什麼特別之處。





F-117A隱身戰鬥機



科學是不分國界的,在武器裝備的發展方面,各國之間有著許多經驗和教訓可供參考與借鑒。據統計,科研人員從事的研究活動有95%以上是重複、利用、開發和綜合別人的成果,真正的創造性發明不到5%。由此可見,成功地借鑒前人、他人的科研成果是一項既省錢、又省力、見效又快、一本萬利的好事。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大「名偷」,一個是美國,專門「偷」思想;一個是日本,專門「偷」技術。這些在經濟生活中反映的十分充分,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中,也看得比較清楚。美國人是集大成者,它善於集中和綜合別國、別人的思想和智慧,形成自己的開拓創新模式。其主要特點是追求高技術、高性能,始終保持技術優勢,在武器裝備上與對手要保持至少一代之差,始終讓對手跟著自己跑,而不讓別人超過自己。比如隱身技術、電子戰技術、C3I技術、巡航導彈技術、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艦載相控陣雷達技術等都屬於這一類高技術武器裝備。





美國伯克級驅逐艦




日本金剛級導彈驅逐艦與美國伯克級驅逐艦類似





日本人善於「偷」技術,它在裝備發展方面的主要特點是「光坐車,不花錢」,典型的「拿來主義」,很少自己投資搞預研和基礎性研究,等別人(外國或本國民用行業)技術成熟、裝備定型、沒有風險之後,它認為該引進的就大量引進,這種引進又不是以購買成套裝備為主,大都是以許可證生產和技術情報引進為主,日本的預警機、戰鬥機、直升機、宙斯盾驅逐艦、導彈等基本都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風險小,可大量節省經費,迅速提高戰鬥力。因此,在信息社會中,如何最大程度上及時發現和利用成熟技術和別人、前人的技術成果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在裝備發展方面,應盡量引進借鑒國外已成熟的裝備和技術,減少風險,降低投資,加快速度,儘快提高部隊戰鬥力。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



武器裝備的發展以自力更生為主是正確的,但自力更生絕不是簡單的毫無意義的重複,萬萬不能行自力更生之名來保護落後企業之實,否則將嚴重影響軍隊戰鬥力的發揮。對於技術確實先進、需求量並不大、更新換代周期很快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如能引進,很快就能形成戰鬥力,並可提高廠家的研製起點,何樂而不為,有什麼必要自己再從頭練一遍呢?對更新周期快、研製時間長的新型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應加大引進力度。在軍事革命條件下,應根據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軍事一體化的新形式,重新考慮武器裝備發展中的自力更生和研仿策略,創立超越發展的新思路。




基礎研究是實現超越發展的重要措施,但基礎研究風險很大,往往研究多少年之後根本就出不了成果,即便是能夠出成果也往往是在幾十年之後才能實際應用,所以應該注意長期跟蹤和研究,借鑒國外和國內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及時移植並使之物化為高技術裝備。技術是基礎,只有突破關鍵技術才能帶動武器裝備的發展,在未突破關鍵技術的情況下就急於確定型號顯然風險太大,未定因素過多,投資缺口太大,所以輕易上馬的結果往往造成中途下馬、廢型、停型、擱置等惡果。由於匆忙上馬,技術儲備、人力、財力準備不足,往往造成鬍子工程,拖期太長,研製很多年還出不了產品,好不容易裝備部隊,剛服役就比人家落後幾十年,有的甚至從服役到退役就沒有真正形成過戰鬥力。





採用全電推進和電磁彈射器的福特級航母




我們經費少,底子薄,經不起拆騰,擔不了大的風險,所以在重大武器裝備的發展中應特別注意預先研究,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我們應該有計劃地先提前5-10年抓關鍵技術、抓電子、武器等分系統的研製,等有了突破、有了把握再上型號、上平台,這樣周期會大大縮短,水平也能有質的提高,裝備部隊後還能迅速形成戰鬥力。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五部:走向未來。第23章:鍛造利器。P548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局座召忠


                 微信號:zhangzhaozhong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印度連射兩枚核導彈,三位一體核力量已現雛形
軍民融合有多重要?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有它!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