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邊緣成了這屆奧斯卡的主流,好萊塢分裂越發明顯

邊緣成了這屆奧斯卡的主流,好萊塢分裂越發明顯

今年的奧斯卡,沒有烏龍也沒有冷門。

先前呼聲最高的《水形物語》和《三塊廣告牌》果然瓜分了幾大重要獎項,而若按以往標準來看更有「奧斯卡相」的電影《華盛頓郵報》則一無所獲,《至暗時刻》也只拿下影帝和最佳化妝&髮型設計。

「2018 奧斯卡,是作者導演的一年。」奧斯卡公布提名時候,《大西洋月刊》便在標題里如此斷言,文章里說,「90 年來第一次,5 位最佳導演提名者都是自己寫的電影劇本。」

作者導演和作者電影往往與藝術片相關。作者電影充分尊重導演個人表達,少受製片人約束,有時也會顯得故事破碎,主題晦澀。

但這其實是戛納等三大電影節的偏好,而非奧斯卡的偏好。

中國很多人對奧斯卡的印象,來自滿載而歸的《泰坦尼克號》和《指環王 3》,也來自《卧虎藏龍》及之後中國前赴後繼「沖奧」的大片;也有人對奧斯卡的印象是「政治正確」、「白左口味」。

長期以來,奧斯卡都會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1983 年到 2005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的票房都在排在 TOP 25 之中,甚至有時還有《泰坦尼克》這樣的票房怪獸。

但 2006 年之後,奧斯卡的天平開始傾向「反商業」,在當年的《撞車》之後,包括今年的《水形物語》在內,13 部最佳影片獲得者沒有一部進入年度票房前 15 位。

奧斯卡與普通觀眾之間正出現裂痕。

這一裂痕當然與奧斯卡的評獎規則有關。先前評委入選門檻高,一旦進入則是終身制,時間一久,評委里便有很多老人,口味自然保守。而近些年,因為「OscarSoWhite」等一系列事件影響,評委人數大幅上升,其中有 39% 的女性和 30% 的有色人種,總體年齡也更加年輕。他們不再喜歡四平八穩的傳記電影,而喜歡前衛和非常規,他們接受的電影教育也不僅來自好萊塢,更來自歐洲及其他地區,因此一些原本被排斥的類型或題材,如《斷背山》,如今成了熱門(《月光男孩》)。

如今的商業片也被看做背棄了「好萊塢傳統」。也差不多是 2006 年開始,好萊塢開始了續集風潮,不久後漫威電影宇宙崛起,將「系列電影」帶到了新高度。觀眾紛紛被新的《復仇者聯盟》或者新的《星球大戰》吸引到電影院,原創電影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這引發了影評人的不滿,他們認為,超級英雄電影千篇一律,沒有任何藝術可言,只依靠視覺奇觀招徠觀眾——但更「可悲」的是,觀眾喜歡這類電影。

如果我們把好萊塢看做是幾大公司主導的電影公司聚集地,那麼續集電影無疑給他們帶來了成功;但如果我們把好萊塢看做是由奧森·威爾斯、希區柯克、庫布里克、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等人一路延續下來的電影傳統,那麼超級英雄電影在毀掉好萊塢。

兩個好萊塢在對抗,於是最終導致奧斯卡和大眾的裂痕。

學院所代表的好萊塢不再以自己生產出的賣座電影為榮,他們也不在乎一部電影是否受歡迎。而大公司為代表的好萊塢也無需理會學院的感受,他們只要想方設法把觀眾帶進影院,同時想方設法把電影賣給中國以及其他國家。

於是,即便《神奇女俠》成為去年最受歡迎和好評——它的爛番茄評價甚至高於《至暗時刻》和《華盛頓郵報》——的電影之一,即便在「Metoo」運動中,很多人從黛安娜公主那兒獲得了勇氣,但這樣的電影不會得到學院的青睞——類似的事情,也很可能發生在《黑豹》上。

不過,作者導演也需要吃飯,奧斯卡電影也需要賣錢。它們也開始和續集大片一樣,來到國際市場,比如中國。

在中國上映的奧斯卡系電影越來越多,《敦刻爾克》是大片,無需多說,而《至暗時刻》也在提名公布前便來到中國。三月的電影院里,也有《三塊廣告牌》和《水形物語》這兩部奧斯卡最熱門的影片。

在中國,「奧斯卡」的光環雖然正在褪去,但依然可以吸引不少路人。而且,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大,需要更多類型的影片來支撐。不論對於國產藝術片,還是海外藝術片,這都是世界第二大而且還在持續增長的市場給出的不容錯過的機會。

在美國本土,藝術片則開始與流媒體結盟。

很難說學院里的人更討厭漫威還是更討厭 Netflix,但不少電影人已經用實際行動做出了選擇。他們在好萊塢不再有機會,而流媒體有錢,也有足夠的近乎無限的播放空間,在這裡,他們可以實現無法在好萊塢實現的夢想。

但無論最終學院選擇觀眾一方還是流媒體一方,他們固執堅持的好萊塢,已經很難維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谷歌孵化器「Area120」推出智能回復功能「Reply」,想要拯救那些被郵件和信息殺死的寶貴時間
湯曉鷗與MIT、賓大教授共話AI:熱潮終將退去,人工智慧的中國式文藝復興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