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餘萬群眾趕熱鬧!馬街書會千名民間藝人600畝麥田裡說唱

20餘萬群眾趕熱鬧!馬街書會千名民間藝人600畝麥田裡說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紅汛 韓謹伊 通訊員 楊國棟 文 記者 平偉 許俊 文攝影

核心提示|南腔北調赴盛會,為民說唱抒情懷。700多年,承載了無數藝人對民間曲藝不倦執著追求的馬街書會,正月十三(2月28日)在「中國曲藝之鄉」和「中國魔術之鄉」寶豐縣馬街600畝麥田裡精彩開鑼。

當天上午,雖然下過一場春雨,但仍抵擋不住20餘萬熱心群眾趕會的腳步。來自全國的上千名民間藝人紛紛拿出看家絕活,熱情飽滿地為觀眾們說學逗唱。

1

千餘名民間藝人麥地里盡情說唱

2月28日是農曆正月十三,也是傳承700多年的馬街書會的正會日子。600多畝的麥田成了全國各地藝人們說唱亮藝的大舞台。

早上7點30分,雖然麥地被一場春雨澆濕,但阻擋不住藝人高漲的熱情,他們有的用三輪車或自行車拉著各種樂器,還有的肩背手提著說唱的樂器,在麥地里各施技藝。舞台前,很快就擠滿了早早前來觀賞的人群,藝人們拿出各自看家本領,鑼鼓說唱、河南墜子、單弦、快板書、京韻大鼓等形式多樣的節目,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馬街書會是俺一生嚮往的民間曲藝大舞台。」表演完後,劉子民動情地告訴記者。今年36歲的劉子民從18歲學習河南墜子,來趕馬街書會一直是他的願望,但由於路途遠等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願望,今年他正月初十就和4名搭檔來到了馬街,住到了張滿堂的藝人之家。

「馬街書會和俺想像中的真不一樣,沒想到這麼大腕兒,沒想到這麼多藝人,沒想到這麼多觀眾,沒想到這麼接地氣。」劉子民這樣形容馬街書會。

據統計,此次到會的各地藝人共1317人、315攤(棚),觀眾達26萬人次。

3

《老街》重現馬街書會700餘年發展

在今年的馬街書會上,方言劇《老街》又再次精彩重現了寶豐馬街書會700多年的發展,該劇通過對馬街書會狀元「七歲紅」從藝的生涯描寫,反映民間曲藝藝人在面對危難時的民族大義和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當,從而發掘「馬街書會」這一世界最大的民間藝人盛會歷經滄桑卻興盛不衰的根基。

正月十二晚上7點,在寶豐縣演藝中心舞台後台,記者見到了正在化裝的主演范軍,他分享了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排演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部河南人原創的來自馬街書會的曲藝史詩!」范軍說,身為曲藝人,自己每年都會去馬街書會。據了解,這部戲本身也充滿了中原濃郁的曲藝特色,展示了包括河南墜子、河洛大鼓、大調曲、三弦書、數來寶等十多種民間曲藝藝術,大段精彩曲藝唱段也是一大亮點,成為對傳統曲藝的一次史詩式的展示。

5

村民買肉蒸饃  義務招待說唱藝人吃住

無君子不養藝人。馬街及其周邊的居民待藝人更是親如一家。

書會前幾天,村民便開始打掃庭院,準備床鋪,購置食品,尤其是重點接待藝人的村民家,家家都是起早摸黑,忙得不亦樂乎。因為當地有以招待藝人多少論威望的習俗,所以他們都千方百計提高食宿條件,準備多接待一些藝人。每戶少則接待三四十人,多則百餘人,而且食宿全免。

就在馬街書會前夕,寶豐縣文廣局還為馬街書會的8所「藝人之家」送去200公斤肉和200公斤饅頭,以招待赴會藝人。

馬街書會的「藝人之家」位於馬街村及其附近村莊。這裡的村民秉承熱情好客、義務接待藝人的傳統,每年正月十三前,晾曬被褥、整理床鋪,割肉買菜、準備碗筷,義務接待四面八方來的趕會藝人。

馬街說書研究會會長張滿堂家是藝人接待點之一。在另外一個接待點馬街村張群堂家裡,來自許昌市襄城縣73歲的老藝人謝付才和老鄉黃正林、侯榮妞等人正月初九下午就到了這裡。「被褥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家中一切準備得停停當當,這真讓我們感動啊。」謝付才說。張群堂告訴記者,正月十一、正月十二是接待藝人的高峰期,已經完成饅頭、粉條、蘿蔔等食品的採購備貨,保證藝人飯菜質量。

豫直播10個機位聚焦馬街書會   邀網友日聽千戲

正月十三是書會最後一天,參會人數也達到最高值,由於現場活動人數多,覆蓋範圍大,豫直播派出10個機位共同聚焦馬街書會,主播們分布在書會的各個分會場,為網友們奉上馬街書會最精彩的全貌。

豫直播此次在馬街書會中共直播12個場次,僅一天時間,全網近40萬人次點擊,並收穫網友15萬人次點贊,不少網友直呼聽戲真過癮。

來源:大河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報 的精彩文章:

公安戶政窗口出現「井噴」 民警承諾不辦完業務不休息

TAG: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