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為什麼叫China——陶瓷的歷史

中國為什麼叫China——陶瓷的歷史

關鍵詞

陶器 瓷器 china

閱讀提示

1.陶器是如何被發現的?

2.陶器和瓷器有什麼區別?

3.中國製造瓷器有什麼優勢?

用知識愛上學習,大家好,我是大於老師。

過了一個開心的寒假,同學們都已經開學了吧。希望咱們同學們儘快的調整到學習的狀態,用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新學期的學習任務。本期我們要講什麼呢?就是咱們每天都會使用的一種器物——陶瓷。咱們每天吃飯喝水都離不開陶瓷這個東西,吃飯時我們會用瓷碗、瓷碟;喝水時我們會用到陶瓷做的茶杯。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歷史博物館裡幾乎都有非常珍貴的陶瓷文物,中國可以說是陶瓷的故鄉,有著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有些同學可能還知道,咱們中國的英文名字叫做China,而China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陶瓷。足可見中國陶瓷在世界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過你知道嗎?陶和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中國又為什麼能稱為陶瓷的故鄉?西方人又為什麼這麼喜歡咱們中國的陶瓷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陶瓷的歷史。

陶器是個啥

首先我們要先說說人類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陶瓷這個東西,陶和瓷其實是兩種東西,陶器的出現比瓷器要早了幾千年,不過他們的主要功能都是儲藏。在人類還是古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中是沒有陶器的。因為人們過的是狩獵採集的生活,這種生活說起來也挺簡單的,當時的人類和動物也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每天餓了就出去捕捉動物或者是採集野果子吃,渴了就找個小河喝口水。吃飽了喝足了就睡,睡醒了餓了在去找吃的,這樣周而復始。在這樣的情況下,遠古人類並沒有什麼可儲藏的東西。

狩獵採集時代的原始人類

但是隨著人類的進化,有些事情改變了,首先是人們學會了種植,於是收穫變得越來越多。同時人們也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就是固定在某一個地方居住,不用再經常的跟隨獵物東跑西顛的。這導致了人們就需要一些可以存放食物和水的器皿。一開始人們都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比如一片大葉子或者一個堅硬的椰子殼或者是大個的鳥蛋等等。但這些東西依然很不方便。

定居的人類開始使用陶器

直到有一天,已經學會了生火的人類發現:黏土被火燒過之後會變得堅硬而結實,而這些東西就是陶。於是人們開始了燒制陶器的歷史。黏土非常容易被捏成各種的形狀,這大大的方便了人們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陶器。現在當我們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時候就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狀的陶器,有鍋、有碗、有尖的、有圓的。各種樣子奇怪的陶器都是遠古的人類根據自己生活的需要而製作出來。

美術書上出現過的半坡遺址出土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彩陶旋渦紋尖底瓶

馬家窯文化(距今5100~4700年)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在不斷的使用中,人類把制陶的工藝發展到了極高的地步:人們發現燒制好的陶器需要很高的溫度。於是人們研究出來了用爐子來燒制陶器,比如古埃及人和位於米索不達米亞的赫梯人都這麼干過。而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希臘人會在陶器上畫畫,然後進行多次的燒制,在不同的溫度下,畫畫的顏料會變成紅黑兩種顏色,因此留下了非常漂亮的希臘陶器。

原始陶爐

古希臘瓶畫《阿喀琉斯和埃阿斯擲骰子》

在咱們中國,燒陶的工藝更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人們發現燒制陶器的時候爐子里的溫度要均勻,這樣的陶器在燒制的時候才能均勻收縮,更加的結實。根據這些知識,秦朝人才能燒制出被譽為世界奇蹟的兵馬俑。而我們所熟知的秦磚漢瓦也都是陶器,尤其是秦磚,是一種空心磚,燒制出來又輕又結實。

兵馬俑

兵馬俑是分部製作然後組裝的

秦磚

漢瓦當

但是陶器千好萬好也有兩點巨大的先天不足:其一是陶器透水。製作陶器的黏土顆粒比較大,尤其燒陶的溫度並不高,所以內部還是會有很多非常微小的空隙。我們現在家裡很多的花盆都是陶制的就是利用了它透水透氣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在盛放液體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缺點。其二,陶器非常的厚重,而且非常容易碎,稍微磕碰一下就會有破損。這是因為黏土在燒造的時候溫度不夠,黏土中的顆粒並沒有燒結成一個整體。有點像我們用麵粉烤的餅乾,雖然表面上餅乾已經變成了一個整體,但是只要一掰開還是很多的渣渣。在家裡我們可以找一個陶器的碎片用小刀刮一下,很容易就會刮下很多的渣渣,就像是餅乾渣一樣。

陶瓷碎片

更高科技的瓷器

那陶器和瓷器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家裡的陶制花盆和瓷碗。你會發現什麼?首先瓷碗比陶盆更加的光滑,同時瓷碗要比陶花盆薄的多。

陶瓷表面有一層和玻璃一樣的東西(汝瓷器)

這層藍色的東西就是鈾

瓷表面光滑的像玻璃一樣的東西叫做釉。而有沒有釉是區別陶和瓷的重要區別之一。正是整層薄薄的像玻璃一樣的釉解決了陶器會透水的麻煩問題。其實釉這種東西並不咱們中國人的發明。早在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的時候那些往來在沙漠中的商人就發現:當沙子和鹽經歷的很多高的溫度之後會形成一種半透明的糊狀物,有點像我們現在用的液體膠水。當這種糊狀物冷卻下來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透明的東西,而這種透明的東西其實就是玻璃。這就是最早的釉。大家都知道玻璃不透水,因此上了釉的陶器也就克服了透水這個缺點。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首先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但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有限,燒出來的釉既不結實又不牢固,水還是會從縫隙中流出來。所以阿拉伯人最終沒有燒製成瓷器,倒是燒出了不少漂亮的帶有釉面的磚作為建築材料。後來這個技術傳到了埃及,埃及人也沒有燒制出瓷器,因為他們缺少兩種重要的東西:燒造陶瓷所需要的高嶺土和製造高溫所需要的燃料。

藍色的釉面磚製作的古巴比倫城門

話說高嶺土是個什麼東西呢?這東西叫做土,但實際上是一種礦石。這種礦石含有長石,硅、鋅、鎂、鋁等礦物質,能夠耐很高的溫度而不融化。高嶺土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觀音土。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一個很感傷的故事,大於老師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下相關的資料。高嶺土對於陶瓷的製作非常重要。使用的時候要充分的粉碎,然後還要用篩子仔細的篩選,再經過水洗和過濾。最後製作出的高嶺土原料就像麵粉那樣的細膩。用這種高嶺土在和另一種黏土相混合形成的混合土質地細膩,容易塑形而且非常耐高溫,滿足了製作陶瓷的要求。高嶺土對於製作瓷器非常重要,但在古代的各個大陸中,不是沒有高嶺土要麼就是還沒有發現利用,能夠發現並充分利用高嶺土就是咱們中國的古人了,而高嶺土的名字就是來自於被譽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周圍的高嶺村。

挖掘高嶺土

高嶺土礦石

高嶺土加工成的粉末

而燒制瓷器的另一個要求是高溫。燒制陶器的溫度多在700-1000度之間。而瓷器的燒制溫度要在1200度以上甚至可以達到1400度左右。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黏土之中的顆粒沒辦法完全的燒結成一個整體,內部還是顆粒狀的。但當溫度升高到更高的時候,黏土又會禁不住高溫而裂開。這時候我們的高嶺土就會大顯神威,它能夠幫助黏土承受更高的溫度。極高的溫度下,高嶺土會呈現出一種半固體半液體的狀態,高嶺土顆粒完全的燒結在了一起,產生了一種叫做瓷化的效果,也就變得更加的結實。要是在顯微鏡下看瓷器的斷面,你會發現它像是一塊鐵板,比陶器要平滑的多。因為瓷器中的黏土顆粒燒結得更緊實,因此瓷器會比陶器更結實,也可以做的更薄。

瓷器的放大圖,可以看到已經燒結成了一個整體

高溫可以讓燒製成堅固漂亮的瓷器,但是怎麼才能得到高溫呢?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大量的使用煤,想得到足夠的熱量只能用一種方式:燒木頭。但是無論是埃及還是中東地區都是著名的缺水的地方,不可能有足夠的樹木用來燒制陶瓷。於是,大自然的恩惠再一次落到了咱們中國人的頭上:中國人口的密集地區都是在季風區,也就是降水很多的地方,直到現在也是這樣。而南方地區更是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樹木自然不是問題了。有了燃料,高溫的問題依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因為簡單的直接點燃木頭溫度是在幾百到一千度左右。要提高溫度怎麼辦呢?同學們在初中化學課上會學到一個知識:燃燒的本質就是劇烈的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而有生活經驗的同學知道,想要燃燒的更加劇烈就要給不斷的吹氣。因為空氣中含有氧氣,而氧氣可以讓燃燒更加的劇烈,從而得到更高的溫度。但是還有一個問題:火焰是不穩定的,火焰的溫度也是不同的,但是瓷器的燒制需要一個均勻的溫度,不然瓷器就很容易因為受熱不均勻而破裂。怎麼樣能得到一個溫度高又均勻的環境呢?咱們聰明的老祖先發明了一個東西,叫做窯。這個窯說白了就是裡面可以燃燒並積累熱量,內部受熱均勻的一種人造的洞。而南方的工匠更加聰明,戰國時期他們根據南方多丘陵的地形,依照地形修建了長度有幾十米長,高低差了十米左右的龍窯。巨大的窯體可以同時燒制更多的瓷器,而高低的落差讓瓷窯自身就形成了一個大煙囪的形狀。這樣的形狀可以利用窯裡面熱空氣排出而產生的比較低的內部氣壓,將外面的新鮮空氣吸進來,促進了瓷窯內部的燃燒,提高了溫度。

依地形而建的龍窯

可能是由於路途遙遠,用鹽上釉的方法並沒有傳到中國。但在後來的某個時間中,燒造瓷器的窯工們發現了當草木灰也就是草和木頭燃燒後的灰塵落到陶器的時候,燒完的瓷器中也會有釉點。實際上這時候草木灰就代替了鹽的作用。再後來,窯工們刻意的不斷的嘗試這上釉的技術,最終嘗試出了用草木灰混合石灰水給瓷器整體上釉的方法,終於解決了原來陶器漏水的問題。

現代的工人在上釉,給瓷坯上一層又薄又勻的釉

當年的奢侈品——中國陶瓷

至此,中國的窯工們用自己的智慧找打了上釉的方法,大自然中豐富的高嶺土提供了制瓷的原料,豐富的木材和而依地形而建的瓷窯又提供了足夠高的燒瓷的溫度。上釉、原料、溫度終於在咱們中國古人的手中聚齊,可謂叫做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開始走上了世界制瓷業的巔峰。

從商朝開始,中國人已經燒制出了瓷器,只是那時候的瓷器非常的原始,被稱為原始瓷。從東漢開始人們開始製作出了真正的瓷器。自此以後從三國到晉朝,從隋朝到唐朝,陶瓷的燒制技術越來越先進。人們在燒制的過程中發現高嶺土中的金屬元素會影響陶瓷的顏色。比如人們發現原料中的鐵元素要是多,燒出的瓷器就是黑色的,要是沒有鐵元素,燒出來的就是白色的,要是介於二者之間就是青色或者黃色。給瓷器上的釉在加入不同的金屬元素後在燃燒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比如銅元素燒制後可以變成紅色,鈷元素燃燒後可以變成藍顏色等等。而燃燒的溫度也會造成這些顏色的變化。通過複雜的工序燒制出來的瓷器可以呈現出一種流光溢彩的顏色變化。人們因此開始人為的控制窯體中的溫度,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觀看瓷窯中火的顏色。有一個成語叫做爐火純青,就是因為當火焰達到藍綠色的時候溫度就可以達到上千度以上的高溫了。而這些都是匠人們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後得出的經驗。

正在燒造的瓷爐

這些工藝在宋朝達到了一個頂峰。在宋朝,工匠們通過嚴格的控制瓷土中各種的金屬元素的含量和爐溫而製作出來的青瓷。並誕生了汝、官、哥、鈞、定的宋代五大名窯。同時,由於宋朝已經開始正式的開設了對外的貿易港口,大量瓷器開始向海外銷售。這使得宋朝有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也讓瓷器開始大量的走向世界。隨後,元代人們又研製出了青花瓷再次風靡了全世界。

宋瓷——汝窯青瓷水仙盆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珍貴的瓷器在傳播初期總是帶有著一點神秘的色彩。在東南亞,祭司們用來自中國的瓷器來祭祀祖先,有些人甚至會把瓷器切下一角磨碎當做葯吃。

當中國的瓷器來到歐洲的時候,人們迅速的被這種來自東方的有著玉一般的光澤,薄可透光,但又結實耐用的神秘器皿所吸引。當時的歐洲人用的多是金屬的器皿,平民百姓會用錫做的餐具,而貴族則用金銀的餐具。但是這些金屬餐具因為導熱性很好,所以不能放太燙的食物,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當時的人們就發現瓷器不但好看而且隔熱,使用起來方便多了。因此瓷器在西方迅速的流行起來。而瓷器當時只有中國能製造。因此中國瓷器在當時歐洲的地位就像今天的蘋果的手機那樣,絕對算是一種奢侈品了。比如土耳其人會用瓷器作為清真寺和宮殿的裝飾品。而西班牙人則把從南美洲掠奪來的一萬六千噸白銀中的大約三分之一都用來購買了中國的瓷器和茶葉。

葡萄牙桑托斯宮的瓷器天頂

德國奧拉寧堡宮(Oranienburg)中堆放成金字塔的瓷器

直到今天在歐洲和美國很多家庭當中都有一種專門用來放瓷盤子的展示櫃。瓷盤子在柜子里是立著展示的,作為他們家庭品味的象徵。而這種展示櫃就叫做china。除了一般的民眾,很多歐洲帝王也非常喜歡中國的瓷器,17世紀末德國南部有一個國王叫奧古斯都二世曾經用近600名禁衛軍騎士從另外一個國王手中換了150個大型龍紋瓷缸。他還軟禁過兩個鍊金術士,就為了讓他們給自己煉製瓷器。而其中一位叫做伯特格爾的人用了四年時間,期間他在德國也發現了高嶺土,通過將近三萬次的試驗最終做出了屬於歐洲的第一件瓷器。

China——西方用來展示瓷器的展示櫃

17世紀,由於明朝的滅亡和連年的戰亂,中國的制瓷業開始衰退。與此同時,日本人得到了制瓷技術,並利用他們嚴謹細心的技術用了短短几十年就做出是一流水平的瓷器。隨後,歐洲人研製出了把牛骨粉摻在高嶺土中燒製成的骨瓷,後來他們又研究出了琺琅彩瓷器,並被帶到了中國,得到了康熙皇上的喜歡。時至今日,在現代的陶瓷市場上,各國都有了自己燒制瓷器的特點。而咱們中國的陶瓷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榮光,高端的瓷器被歐洲、美國和日本把持著。不得讓我們有些唏噓不已。

日本明治年間造九穀燒赤繪龍邊神仙齊聚紋瓷盤

西方的高端瓷器塞夫勒瓷器

關於陶瓷的故事就講到這裡,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講的知識吧:陶器和瓷器並不是一種東西。遠古人們發現了陶器的製作方法,並製作了大量陶器。但是陶器質地厚重且容易透水,並不是非常好用,而瓷器質地密實,輕便又隔水。高嶺土、高溫和上釉技術是製作瓷器的關鍵。而這幾項技術被中國人最早全面的掌握,開啟了中國製造瓷器的歷史。從宋朝開始,中國瓷器開始遠銷海外,得到了世界各地不同階層人的喜愛。再後來,歐洲和日本分別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燒瓷技術,漸漸的超過了中國。

最後,大於老師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文明之光》這本書介紹了很多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技術、科學、偉人和事件。我這篇文章就是根據這本書中關於陶瓷的章節改寫的。希望大家有時間的時候可以找來看看,你一定也會受益匪淺的。

強烈推薦這本書

用知識愛上學習,本周的節目就到這裡,我是大於老師,我們下期見。

歡迎大家賞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於簡言 的精彩文章:

地球真的長這樣?——關於土豆地球的答疑解惑
地球幾歲了?——教科書背後的故事38

TAG:大於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