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該如何看待偏見?

你該如何看待偏見?

春晚小品讓隱性偏見浮出水面,偏見會讓人們忽略客觀事實,對別人造成錯誤的判斷。為了讓語言不再帶來傷害,全社會需要一種有用的憂慮:一場對偏見的重新認識。

作者 | 朱睿

來源 | FT中文網

大年三十的春晚幾乎成為中國人年味的一部分。與其他傳統年味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副產品:人們的各種吐槽。今年春晚也是如此,人們的各種吐槽伴隨著春晚序幕的拉開而漸入佳境,但是有一個節目的吐槽卻頗為不同。

在節目中,一位中國女演員扮演了一名非洲母親,她的臀部和胸部都非常誇張,身邊還有一個猴子造型的陪襯。這個10多分鐘的小品不僅在中國人當中招致質疑,更在非洲人當中引起批評,甚至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是否涉及「種族歧視」。

一個春晚的小品能被上升到外交層面,這大概是春晚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央視和節目導演婁乃鳴萬萬沒有想到的。婁乃鳴扮演的那位「非洲媽媽」也成為批評的眾矢之的。婁乃鳴曾擔任春晚的小品總導演長達12年,她導演的百集情景喜劇《閑人馬大姐》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雖然央視和導演都沒有對外界的聲討做出任何回應,但是,從這個小品的名字《同喜同樂》就不難看出,導演的本意絕沒有「種族歧視」的成分,一向以審查嚴格著稱的央視也絕不會在明知的情況下容許含有種族歧視成分的節目登台,但是,為什麼蒙內鐵路上一位乘務員愛慕中國援建人員的小品會引發軒然大波呢?有不少文章已經見仁見智,外交部的新聞發言人也回應說「中非友誼歷經風雨、牢不可破」。在人們遺忘此事之前,也許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補充幾句。

偏見是因為人的外表的特徵或者與生俱來的屬性從而導致人們附加的一些主觀判斷,其中很多與人生來的一些特定因素相關,比如性別、膚色、體重等等。心理學有大量關於偏見的研究。絕大部分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偏見,但通常人們都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有偏見。於是如何有效的發現人們潛意識裡存在的偏見就成了一個既有趣又有價值的問題。

1995年,來自哈佛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三位教授共同開發了「內隱聯想測試」,揭示出隱性偏見的存在。而且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隱性偏見也普遍存在於一些受人尊敬的人內心裡。這個測試可以在哈佛大學的Project Implicit網站上找到,測試主題包括性取向、宗教信仰、體重、年齡和種族,截止2013年已經有1400多萬人參與測試,包括很多法官、律師、記者、作家和警察等。

在揭示了隱性偏見的存在之後,更重要的是,三位教授通過內隱聯想測試進一步揭示了思維的分離:思維有兩個系統,反省思維自發思維。這種分離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人們對此好不察覺。

三位教授中的兩位出版了《盲點》(Blindspot)一書,在書中他們首次披露了研究數據和測試結果,並且詳細描述了很多受試人對測試結果的反應,其中比較坦誠的要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他的媽媽是牙買加人。內隱聯想測試的結果表明他有「無意識的白人偏好」。也就是說,雖然他媽媽是黑人,他自己是混血兒,但是他對黑人仍然有偏見。這個結果讓他感到震驚,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那個人就是黑人」。第一次測完之後,他猜測肯定是哪裡出錯了,要求重新測一次,但是結果還是一樣。直到第三次測試結果出來也是一樣的,他說:「簡直令我毛骨悚然、沮喪萬分、瀕臨崩潰。」

30年前,大多數心理學家秉持的觀念是,人類行為主要由有意識的想法和感覺所支配。現在,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人類的判斷和行為很少是意識的產物。所以,當任何人否認自己的偏見時在心理學家看來都不足為奇,因為「自我比任何一顆行星都要遙遠」。

遺憾的是,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隱性偏見的存在,但是大量的實驗證明,隱性偏見異常頑固,至今還沒有可信的證據能表明在消除隱性偏見方面能夠有持久性的變化。一個比較鼓舞人心的成果是,一項減少內隱聯想測試中對白人種族偏好的研究結果表示,偏好減少的效應持續到測試結束的第六周。

不管是顯性偏見還是潛意識中的隱性偏見,其負面效果都是顯著的。偏見會讓人們忽略客觀事實,對別人造成錯誤的判斷。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顯示,將某人的兩眼間距變小會使其他人覺得此人不太能勝任工作。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是以貌取人的。

偏見不僅會導致我們對別人產生錯誤判斷,還會對我們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一項關於亞洲女性的研究表明,當用亞洲這個地域概念的來提示受試者的時候,她們數學成績的準確率要高於用女性這個概念來提示受試者的時候。偏見還會導致怨恨和不滿、進而引發衝突。在做重要決定的時候,我們應該主動反思,理性思考,防止偏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果以嚴格的標準來衡量,歷年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社會偏見和歧視。雖然導演們會說他們絕無此意,或者認為人們會一笑了之,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隱性偏見之後,就會重新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春晚是世界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擁有八億多觀眾,在四個多小時的盛大演出中,語言類節目歷來又是重頭戲,在這類節目中表現出來的偏見意識會在觀眾頭腦中固化成型,進而影響人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可怕的是,導演們對此卻一無所知,台下的大部分觀眾也毫無防範意識,懵懂無知的小孩更會全盤接受。

在影視作品中引入專業學術力量擔當顧問,在國外其實是一個普遍的做法。比如,電影《星際穿越》就請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坐鎮,從而使該片對黑洞的呈現具有科學的準確性。再比如《生活大爆炸》,公寓里白板上的公式,布滿試管和設備的實驗室,都出自該劇的科學顧問之手。美國黑人家庭題材的《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幾乎每集都邀請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做諮詢。

在中國,一些節目也意識到以專業嚴謹的態度來製作內容。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三集《轉化的靈感》中擔任導演的馬羽潔有生物發酵專業的背景,她用一句話就說明了什麼是轉化:「植物蛋白的轉化就是豆腐,動物蛋白的轉化就是乳酪」。有專業水準的導演,必然有好看的內容;有好看的內容,必然會有大量的擁躉者。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經說過:「如果不能發現有用的憂慮,智慧還有什麼意義?」《同喜同樂》的心愿是美好的,引進國際水準的學術資源對央視來說也不是沒有能力,讓明年春晚的年味更加溫馨,讓語言不再帶來傷害,全社會需要一種有用的憂慮:一場對偏見的重新認識。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商學院 的精彩文章:

你所關心的未來,將會被這些黑科技改變!

TAG:長江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