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赴英國「支教」的5位中國老師

如果你一直非常關心海內外教育的相關話題,那麼你對以下這部紀錄片一定不陌生——它就是2015年播出的BBC紀錄片《中國式教學》。

在這部以探討中外教育方式差異為主題的紀錄片中,5位具備全英文教學能力的資深中國老師前往英國某所公立中學進行「支教」,用完全中國化的教學方法來培養英國孩子,最後通過考試來檢驗教學成果——到底是中國老師教的孩子考得好?還是英國本土老師教的孩子成績優?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老師用中式方法教育英國孩子

毫無懸念地,中國老師贏了。這個結果也引發了海內外關於教育方式差異的激烈爭論。

其實,早在這部紀錄片上線的七年前,美國也拍過一部題材類似的紀錄片,同樣是將目光投向了不同國度的中學生,同樣是剖析各國在學習生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可惜的是,在這場跨國大比拼中,中國學生並沒有勝出。

它就是——《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美國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紀錄片名字中所包含的「兩百萬分鐘」,其實正喻指一名美國學生高中四年的校園時光,這段時間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走向。

就在如此重要的時期里,同齡的印度孩子、中國孩子又將如何分配時間?他們對未來有何規劃和想像?最後又是否能夠如願?這部看似輕鬆詼諧的紀錄片,卻揭開了頗為殘酷的真相。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參與拍攝的六名學生,兩兩來自美國、印度與中國


1三個國家三種高中生活

紀錄片拍攝的兩名美國學生,分別是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卡梅爾中學的布萊尼和尼爾。他們所在的中學,也是全美最棒的公立學校之一。

和其他國家的中學生相比,他們的高中生活簡直可以用「毫無壓力」來形容。雖然也需要做功課,但男生尼爾經常是拖到最後一刻才熬夜完成;而女生布萊尼則認為,高中時應該好好享受、連夜派對、盡情玩樂,「玩樂學習兩不誤」。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和美國學生相比,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的高中生活似乎已完全被學習填滿,顯得清苦許多。

印度女生阿波娃早上5:45就要起床,參加完大學考前輔導班之後再趕去學校上課。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中國男生睿璋覺得作業多到怎麼做都做不完,有時要一邊打著盹一邊再繼續完成。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當提到美國中學生花在學習和作業上的時間,這部紀錄片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


美國學生每年上課的時間為900小時,看電視的時間為1500小時,幾乎是雙倍;

在打算上大學的高中生里,有66%每晚的作業時間不超過1小時,周末不寫作業;

算上作業和補習的時間,中國和印度的學生每個月學習的時間是美國學生的兩倍。

如果說美國高中生花在學習作業上的時間明顯較少,那麼他們的時間到底都花到哪裡了呢?

對於尼爾來說,這個18歲的帥小伙不僅是班長,還是學校橄欖球隊的隊長,賽季時球隊的訓練時間每周都超過了20個小時。此外,他還做著一份餐館服務員的兼職,擔任著健康環境俱樂部的部長,並幫著校報做一些美編工作。

打遊戲、談戀愛,尼爾也一個都沒落下。可以說,他的高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尼爾享受著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

布萊尼周四晚上會去朋友家裡一起學習,同時也會一起看美劇《實習醫生格雷》。才17歲的她對醫學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是一個「可以救人」的職業,這讓她感覺很棒。此外,她也很願意將來做一些為當地社區服務的公益性工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布萊尼和朋友們一起看美劇

無論是尼爾還是布萊尼,都表示將來不樂意做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而是願意更多地嘗試多種多樣的可能性。畢竟,在學校時就將自己的未來定性,人生也未免無趣,而校園時光,也只是可以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平台而已。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尼爾和布萊尼均表示對辦公室生活不太感興趣

對於印度學生阿波娃和羅西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活強度較高,目標也較統一——攻讀理工科,未來成為一名有著體面收入的工程師。事實上,對於許多印度孩子來說,「工程師」可以說是最保險、同時也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選擇。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片中兩名印度學生的職業目標已經非常確定

當提到未來的規劃與目標的時候,同樣在學習上花費大把時間的兩名中國學生睿璋和曉遠,卻好像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兩名中國學生對未來並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

事實上,這兩個中國孩子都是來自國內最優秀的中學之一——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的尖子生,這裡的學生大多數都會考取海內外的頂尖學府。光從學習成績、競賽、業餘愛好等因素來看,他們絕對是值得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對於將來的目標,這兩個孩子只是隱約覺得「應該和上大學有關」。男生睿璋希望被北京大學的高等數學專業錄取;而女生曉遠則在家人的安排下為自己準備了三條路——在全力申請耶魯大學的同時,也不放棄國內高考,同時靠著小提琴和芭蕾的藝術特長備考音樂學校。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正在練習小提琴的曉遠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在「獨生子女」政策之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孩子,往往寄託著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曉遠的媽媽也表示,正因為家中只有這一個孩子,所以心甘情願地為她的教育付出全部的投資。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獨生子女」是曉遠的父母全力進行教育投資的原因之一


2三種高中生活三種結果

這六名來自三個不同國度的高中生,在高中畢業之時,分別迎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按道理,在教育上花費最多時間、付出最多投資的中國孩子,應該會較為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目標單一而明確的印度孩子,也應該在勤奮努力和積極進取之下考取心儀的學校。

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學習和作業上花費時間最少的美國學生布萊尼和尼爾,卻是唯一一組考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及專業的孩子。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圖片來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喜歡打遊戲、在校報做過美編的尼爾 ,獲得了普渡大學電腦繪圖專業的全額獎學金,這個專業他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滿意。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覺得治病救人很酷並致力於服務本地社區的布萊尼,被家門口的印第安納大學錄取,攻讀醫學預科和西班牙語專業。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兩個印度孩子都沒考上意向中的大學,但都在稍微差一點的學校里繼續學習工程學,印度最好的理工科院校數量少,競爭還非常激烈。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中國男生睿璋沒能被北大的高數專業錄取,轉而進入了元培學院,他坦言收到錄取結果時「有些失望」。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中國女生曉遠也沒能如願收到耶魯大學的offer,而是留在國內的清華大學學習金融學,並將拉小提琴的愛好繼續保持下去。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截取自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其實,紀錄片選擇的這三組孩子都非常優秀,看起來都來自於衣食無憂的社會中上層家庭,但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卻截然不同。

當尼爾的媽媽知道兒子被普渡大學電腦繪圖專業錄取之時,她高興極了。她從未覺得尼爾只花很少的時間學習,卻花費大量時間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有什麼不妥。在得知兒子想往遊戲設計的職業方向發展的時候,她也和尼爾進行了一次平等的對話,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尼爾的父親就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但他從未將自己的職業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在他看來,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比成為一個擁有很高收入的工程師要重要得多。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尼爾的父親認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要

由此來看,生活在擁有頂級教育資源的發達國家美國,孩子們是幸福的。在選擇道路之時,也不必為太多外部因素所牽絆,做自己就好,這也是美國教育「以個人興趣為導向」的精髓。

比較之下,在印度學生中流行的「工程師最優」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改善家庭環境和保障生存收入的初心。對於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為高薪的工程師無疑是在他們那樣一個社會裡擺脫貧困、實現逆襲的最佳路徑。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印度男生羅西的父親和叔叔 堅持認為工程師是對孩子最優的選擇

而在和印度相鄰不遠的中國,獨生子女的父母們將這輩子全部的收入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習和考試被中國的孩子和父母們看作是改變人生命運、實現階級攀升的唯一途徑。雖然國內對教育問題的反思從未停止,但「讀名校才是有出息」的想法依然被無數學生和家長奉為真理。


3我們的教育將把孩子引向何方?

其實一開始,《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只是想給一向生活在安逸中的美國學生敲響警鐘,片中無處不充斥著美國教育專家的焦慮和擔憂——中國和印度的孩子比我們多花那麼多時間學習,他們的數理化基礎也比我們強得多,我們今後將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自處……

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看到的卻是另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我們的孩子雖然優秀,卻遠不如美國孩子那樣獨立自信,具備思考的能力。這份人格特質的缺失,在高中時期就已成形。

像曉遠這樣多才多藝又成績優異的女孩,面對鏡頭時卻明顯底氣不足,講不出方向,只是含糊地覺得要考個好大學,「喜歡的專業是生物」。

曉遠的媽媽對她寄予厚望,又是申請耶魯大學,又是準備藝考,還覺得女兒可以去做做同聲傳譯這種「適合女孩做的工作」。最後,她還是讓女兒去清華讀了金融,這個選擇到底是曉遠的決定還是家長的一廂情願,我們無從得知。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曉遠覺得今後遇到的事情可能會比高考還要累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睿璋是個典型的理科學霸,拿起競賽獎項來絕不手軟,可他卻坦言自己「不敢有什麼夢想」。沒能被心儀的北大高數班錄取,轉而進了元培班,就直言「失望」。到底是怎樣的環境,讓他將人生的成功和價值與「錄取」這件事掛鉤?又是怎樣的社會,讓這個聰明靈慧的孩子不敢做夢?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睿璋坦言自己有一點點「失望」

和獨立自信、一路探索人生方向的美國孩子相比,中國孩子顯得底氣不足而自我封閉,甚至都不如目標單一明確的印度孩子有驅動力。

這「兩百萬分鐘」的差異,到底是值得我們驕傲的鎧甲?還是會讓我們痛定思痛的軟肋?中國的教育,又將把我們的孩子引向何方呢?

距離這部影片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

如今的中國學生們,正和我們逐漸強大的國家一起,變得更加自信,敢於追夢。大部分人仍然在走高考這條獨木橋,也有很多人走了出來,到美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

比如曾在國內頂級中學北京四中就讀的Catherine,來到加州知名美高Sonoma Academy(索諾瑪學院 )已有3年。在中美教育的碰撞下,她卻發現了更好的自己。她打網球、衝浪、在樂隊里彈琴、在合唱團領唱、在非洲做義工......

中國孩子,同樣可以獨立自信,活出最精彩的模樣。

文章來自精英說,由海悅家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悅家 的精彩文章:

大陸買家毫無誠信?美國華人地產經紀人的憤怒咆哮!
DIY最強國一定是美國!人民為什麼自己動手?原因究竟是啥?

TAG:海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