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技術的人倫之思

基因技術的人倫之思

陳華文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長期以來,這都是哲學界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這三個追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即便是生命科學或者醫學這樣的專門領域,也須認真思索並做出回答,尤其是基因技術近年來諸多發現和創新,已經直接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的人文之問。《基因傳:眾生之源》這本書,對於我們了解基因技術的前世今生、基因與人類倫理、基因與人類未來,提供了思索的空間。

本書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和科普作家。在出版本書之前,2011年他就憑藉《眾病之王:癌症傳》,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從選題角度講,《基因傳》與《癌症傳》,算是姊妹篇。無論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疾病癌症也好,或是基因技術也罷,從字面上對於普通人而言,既熟悉也陌生、既好奇也畏懼。《癌症傳》一書里,穆克吉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發展,以及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歷史,但是本書沒有反映癌症病變之前生命的常態。如果癌症是人類身體病變之後的惡魔,那麼到底是何種力量,在此之前維繫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

穆克吉在癌症研究過程中意識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深刻領悟其內在機制。於是,在探究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穆克吉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儘管癌症和基因分別屬於生命的病態和常態,可是作為健康殺手的癌症和作為生命密碼的基因,都是異常複雜的科學。為了非專業讀者能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癌症與基因的來龍去脈,穆克吉在遵循科學原理前提下,用講故事的生動方式進行對其娓娓道來。他擅長講故事,諸多生命科學中本該屬於專業性的表述,在他的筆下卻變得通俗生動、妙趣橫生,而且令人深思。

《基因傳》一書按照時間順序,完整地講述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同時,本書也是一部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學家,在探究基因奧秘的歷史進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如同偵探小說一樣,以科學家們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為營」,既深入淺出地梳理基因理論的脈絡,也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鬥爭、成功與失敗。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基因知識的科普解讀之書,還從社會的視角,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政治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制度、倫理、道德的衝撞和博弈。

科學技術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如果用錯了地方,就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對於基因技術來說更是如此。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論,製造了種族屠殺的災難。任何人都有生存的平等權利,無論是身體缺陷或者罹患疾病,怎麼能以種族與基因歧視,輕易地剝奪他人的生存權?這是公然反人類的滔天大罪。納粹德國以遺傳科學和基因技術的名義製造的歷史悲劇,我們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

當前,基因測序、基因克隆、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編輯等等技術,正在迅猛發展。這些技術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好處,如治癒疾病、預測未來、更新我們對性別、身份、選擇的認知。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術,影響基因的功能,最終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那麼誰有權力支配它們並且確保安全呢?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而誰又會成為它的犧牲品?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掌握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也許將會改變。

另外還要冷靜地看到,基因技術可能被用於非治療領域,例如延長壽命、改善體格與智力等,基因治療具有巨大的潛在商業利潤,因此其發展還會受到資本的推動或影響,可能走向不可預知的方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確保基因治療不偏離正確發展的軌道是全球必須正視的問題。就在近期,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人們在興奮的同時,也隱隱覺得擔憂:會不會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從基因技術角度講,克隆人不是難題,但是從社會角度講,這顯然是法律和倫理的禁區。人們也不用擔心,因為我國早在2003年發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明確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閱讀《基因傳》後,筆者得出這樣的啟示: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今後無論如何飛速發展,但凡和人類倫理道德發生交集,我們都需要萬分謹慎、三思而行。其實技術本身並無所謂的好與壞,關鍵在於操作技術的人——威脅人類生存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類本身。(編輯 董明潔 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強監管需要微觀監管與宏觀審慎結合
資源大省2017年 名義GDP增長全國領先 經濟動力亟需多元化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