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足不出戶,還能詩意地棲居?

如何足不出戶,還能詩意地棲居?

2018年最新改版的「讀一手」欄目,固定每周一頭條推送。不湊數,只追新。

為了保證每本書的新鮮度和可期待指數,未讀君集結了數十家優質出版品牌,推薦最新圖書的同時,也推薦圖書品牌。未讀君認為:讀書不認品牌,不如不讀書。

GIF

那句著名的「生活在別處」,現代人是很難實現的。

我們只能專註於此時此地自己的生活,目光無法延伸到遠處,也會忽略與自己不直接相關的細處。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之外,還有怎樣的世界?遠方的人們、過去的人們又是如何生活?

還好有一些書和一些人,記錄下我們遺忘的和我們尚未發現的地方、風景、人和事。

今天的讀一手,推薦新近上市的遊記、散文、紀實文學,帶你發現別處的生活。

走過的旅途,都成了人生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被稱為「文壇梁朝偉」的馬家輝最近出了一套遊記:第一本《死在這裡也不錯》,他獨自行走,肆意而忠於自我,是他自己最鍾愛的異域時光;第二本《你走過的和我走過的不同的路》,是他的學子生涯瑣記和愛人張家瑜的散文遊記,這兩條人生線索在書中逐漸重合;第三本《溫柔的路途》,小馬哥已人到中年,攜妻帶女在國內及東南亞行走。

這三部旅途之書里,馬家輝從一介毫不留情的才子書生,成長為有一把「不驚不怒」文字的著名作家;從一個銳氣十足的少年,到一位溫暖老公,再到溫柔老爸;累迭記錄了他與家人的時光路程,呈現了這個男人半生的愛與成長。

都說一對夫妻如果都是寫作者,恐怕不容易維持一輩子普通的幸福。因為他們必須隨時面對自我如何獨特的痛苦,也難免相互碰撞。但是馬家輝和妻子張家瑜,兩「家」並一家,倒沒什麼違和。

年輕時,二人同為一份地理雜誌的記者,出差的日子常常重疊,目的地卻一個在地球的這方,一個在那方。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網路,都在途中,彼此的牽掛就是對方那些在別處的生活。馬先生說:「奇怪,遙遠的思念反而令彼此更覺親近,時時刻刻在心上,便似時時刻刻在眼前,不離不棄,彷彿沒有距離。」

人至中年,馬家輝不再做記者,卻還是會因為工作飛去各地。他「從沒想過自己會那麼喜歡長沙」,他寫道長沙「不一定單純, 卻只像一個放大了N倍的鎮而非城市, 連聒噪的車聲人聲亦有鄉民的氣息, 行動其中, 有便利而無壓迫感, 非常適合我這極容易感到焦慮的中年男子。」

他常想起鳳凰古城的午夜巷道、張家界的凌厲山嶽, 以及每天都去的café, 坐在包廂里, 點一壺藍山咖啡, 抽一支雪茄, 施施然在稿紙上爬行寫作。寧靜的午後, 有時間停頓的感覺, 如果時間真能停頓在那個定格, 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結局,「死在這裡也不錯」!

有趣的是,馬家輝的作者簡介寫著:「怕黑,怕冷,怕餓,怕飛,怕人,心靈嬌嫩,充滿矛盾。」話雖如此,這位「恐游症患者」的前半生走過一處又一處,留下一段又一段浪漫感性的馬氏遊記。

當我們都成了故鄉的異鄉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即使回到故鄉,也會有種異鄉人的淡淡失落感。不僅是我們自己在變,故鄉也在日新月異的變遷中失去了故有的記憶、顏色和一些溫存。 我們不禁感慨,高鐵和飛機真的能帶我們回到故鄉嗎?故鄉還是記憶中的那個地方嗎?

當代中國的鄉村更是在經歷劇變,地荒了、山禿了、河幹了、小橋流水逐漸成為昨日之夢。然而鄉村真正的徹底崩塌發生在細微之處:鄰里之間不再互相幫襯,年長之人在後輩那裡得不到尊重,傳統手藝失傳,鄉村並沒有死,但傳統手藝人嚴謹、細緻的態度失傳,鄉村便開始瀕死。面對逐漸陌生的故鄉,在抱怨、感慨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呢?這本《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就在努力尋找屬於故土的記憶。

在與書名同名的文章中,馬鵬波寫下曾經與麥客們每年夏天在麥子黃了的時候相逢,稱麥客是「世界上唯一逐麥而居的生物,每年六月到八月,奔走在中國秦嶺以北的廣大區域,吃百家飯、居千家屋,追著麥子的顏色……」他把麥客們勞動的情態和閑時與他的交往悉數記下,不過這一切在家家戶戶用上收割機後,都變成了過往的記憶。夏天再到,麥子還是會變黃,麥客卻不會再來了。

除了在收割機轟鳴中遠去的麥客,陝西愣娃馬鵬波還用他細膩的文字記錄下正在消失甚至是已經不復存在的一個個故土之魂:火葬取代土葬後把手藝帶進土裡的漆匠、斷了香火的關帝廟,曾經熱鬧非凡的社火廟會,甚至還有陰陽先生父子、最後一個女巫……

回憶斯人,記錄故土,既為招魂,也是反哺。

建水,最後的古典詩意

《建水記》是一本關於古典生活、建築、手藝的沉思錄;是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2016年度傑出作家」于堅的最新力作。

2015 年冬天,于堅帶著比利時漢學家麥約翰來到建水。麥約翰浸淫中國文化數十載,他在建水長嘆:他一輩子要找的那個中國,就在這裡。

14世紀晚期,明朝廷「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二三十年間,數十萬移民背井離鄉,遷徙雲南。這是一支由生活世界的行家裡手、大師組成的隊伍,他們從中原、江南帶著各類種子、精緻的手藝,依照宋元時形成的經典「營造法式」來建築一個夢想中的天堂。建水城就這樣誕生了,彼時的它,名曰「臨安」——一個來自天堂的名字。

如今,建水城已經年華老去,與它同時代興起的古城,大都煥然一新,而它卻在20世紀的城市化、大拆遷的洪流中如頑石般倖存,以致今天在中國,人們要證實曾經存在過一個「雕欄玉砌」的詩意世界,找回那些傳統的建築樣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

讀這本書,就像走進建水這座城,它可以令你跳脫出千城一面的審美疲勞,學會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築、一種儀式,如何安放、庇護人類的心靈

北京城不為人知的角落

多少年輕人正在北京追求他們嚮往的都市生活,而這座城市作為多朝古都的身份越來越少被提及。北京留存下來的歷史古迹很多,一些仍是著名景點,但也有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變遷中消失了,到最後只留下地圖上的一個點,公交車站的一個名字。

這本書的作者陸波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北京人,她用自己的目光去追尋定慧寺、宜芸館、藍靛廠、保福寺、櫻桃溝等「隱秘角落」的歷史足跡,考察那裡的文物遺存,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試圖將大時代與小事件勾連起來。

為什麼執著地去尋找那些也已不存在的「過去的北京」?作者在書里談到項目開始前的感觸:「那時候我已經過掉了半生,或者是大半生,內心卻是空空如也,感覺懵懵懂懂中荒廢了珍貴的此生。」

正是這樣的感觸讓她決心開始這項工程,從最熟悉的北京城開始,從寺廟開始。「我對寺廟文化的挖掘是從一些不起眼、不宏大,甚至只是傳說的記錄開始的……去勾畫歷史中的小事件、小場景、小人物、小性命的往事遭際,這讓我體會到歷史中更本真的事相。」

我們時常陷入這樣的矛盾,一邊懷舊一邊毫不猶豫地毀掉舊事物。就在這樣的大潮中,陸波穿行在北京高樓林立的縫隙間,探尋歷史的沉積,她一個人成為了一支考古隊和勘測隊,這樣的執著的努力本身就足夠感動。

最後推薦這本即將上市的新書,它表面看上去是遊記,其實是一本人生哲學普及讀物。

在書中,作者退休後帶著一箱哲學書去希臘伊茲拉島旅行,在旅途中,他從伊壁鳩魯、斯多亞派談到形而上學、倫理學,從不同哲學流派思考了整個人生的目的。作者在幽默的語言風格上,加入了很多感人至深的道理,總之,他把人生道理講得很透徹,並且鼓勵大家去過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那種人生,樂觀積極,充滿友誼。

編輯在推薦這本書時說的一句話讓我突然明白了這本書的意義:「只有到了當地的環境下,才能理解哲學家的心態。」期待看到作者在希臘小島間的遊歷,和他在那裡感悟到的古希臘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讀 的精彩文章:

在耶路撒冷建一個家
這個旅遊地,只有幾個人去過! | 未讀話題

TAG:未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