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於永正老師去世一周之後,只看書名,我以為是一位資深語文名家從專業的理論角度向讀者闡釋語文之教法,對於高深的理論性的東西,我內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開時,才感受到這是名家作為一線教師立足生本課堂積累下來的最樸素又最難得的實戰經驗。句段篇章,從俗不從雅,從易不從難,行文之淺顯如涓涓之細流沁入心田。

於老將自己從教以來的點滴感悟簡單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現在這本書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小學階段的課文篇目相對固定,現在的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學時的課本中出現過,同一篇課文被不同的老師反覆的講過。怎樣導入、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拓展延伸、哪裡可以「多元解讀」……當我拿到一篇文章時,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點,似乎別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講出「亮點」,對於一個菜鳥級別的老師來說難上加難。就像書中所說,一堂課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不能和失敗畫等號,但至少意味著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來製造亮點,語文課真正的亮點究竟在哪裡呢?於老師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字詞句段篇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載體,聽說讀寫則是要語文課程應該留給孩子的基本的素養,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讀寫為重。

指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很重要,講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是綜合,能躍出紙外,能賦予作品生命,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授課老師能指導學生把文章讀好,這節課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樣才能讀出亮點呢?第一:強化初讀,要求人人把課文讀順,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讀出人物的輪廓。第二:通過提示語、標點符號、語氣以及表情等能夠傳情達意的元素來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師範讀,讓學生聽出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第四:關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齡。如此朗讀,學生通過大量朗讀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便能將文章中需要意會的地方讀出自己的感悟。文貴自得,有些知識老師講也講不清楚,但學生讀多了,見多了,自然會懂。

讀懂了,就要會用,體現在書面上,那就是寫的能力的展現。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於課堂容量以及上課時長的限制,拓展延伸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這種課堂上生成性的知識,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學生的風采和授課老師的功底。於老師在書中呈現的用「關心」進行造句訓練的片段,頗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師家訪圖」並對圖中的人物身份進行假設,減少學生造句時不必要的麻煩。然後讓學生造句,並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後,要求學生用上「關心」來寫一段話。從詞到句到段的過渡,依託一幅形象的圖畫就能變得行雲流水,妙趣橫生,也很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因襲和乾巴的問題。

總之,語文課要想上出亮點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琢磨,多鑽研。小學語文不需要上的多麼花哨,簡單為好,但讀寫環節,一定要紮實,紮實,再紮實。

語文很簡單,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於老師這些讓我們拍案叫絕的語文教法似乎也沒有太高深,讀罷反求諸己:這麼簡單的方法我怎麼沒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這一小步如攀山之頂峰,舉步維艱。

大道至簡。語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鍊,教之方法,還需自己去參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吾有所感事 的精彩文章:

TAG:吾有所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