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數學差2分是100分,媽媽不高興還說沒考好
「真氣人,孩子考了98分,曉青媽說沒有考100分,沒有考好,真不知道怎麼教了,氣人!」
五年級數學老師小楊下課後一進辦公室就嚷嚷開了,組內老師紛紛問是怎麼回事?女孩子曉青是班裡的優秀學生,這次數學單元檢測考了98分,曉青媽在接孩子的時候說曉青考了98分,沒有考好,還說誰誰是滿分,小楊老師聽後當面不好說什麼,一到辦公室就跟同事吐槽。
同班搭檔語文老師小李聽後也說,四年級時有次曉青語文考了95分,當時班級最高分96分,曉青媽也對小李老師說過考得不好的話。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就說每個班都存在這樣的家長,我們暫且稱為永不滿足型家長,表現情況如下:
認為自已孩子天分極高
每次考試無論考多少分,如果不是第一名,就算考不好
對孩子要求嚴苛
家長能說會道,一般還是「白骨精」
……
那麼,這一類家長帶來孩子的是什麼呢?學習缺乏成功感,分數看得重,學習的唯一目標是:分!分!分!
我們來看看曉青吧,由於家長的永不滿足,這個孩子的心態發生了一些變化,小楊老師說到有次單元檢測時,曉青在交試卷時塞給老師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大意說後面的女生(這名女生很優秀,成績與曉青不相上下)每次考試要抄襲她的答案,提出要求建議老師將後面的女生調走,結果出來別人考了99分,曉青考得很不好,破天荒的只有82分,小楊老師邊說邊搖頭。
小楊老師還說到,有一次上課看到曉青額頭上有巴掌大的紅塊,最初以為是染上紅墨水,還叫她去洗洗,當時孩子抿著嘴沒做聲,後來曉青媽說是自已沒有控制情緒,扔拖鞋砸傷了她。
我們從小學階段來觀察,象曉青這類的孩子,由於永不滿足型家長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求高,孩子一般是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曉青在五年級就出現不良競爭心態、母女親子關係緊張的現象。
這類孩子在前期教育中,雖然長期得不到家長的認同,但由於成績優秀,他們往往會得到教師與同伴的認同,師生的讚揚使孩子成功的心理會得到彌補,也使得孩子心理形成一定的平衡。
但隨著初高中學業負擔日益加重,學習一旦出現挫折,隨著優勢的失去,意味著失去了教師與同伴的認同,平衡也隨之打破。
此時,如家長仍不重視這個問題,不調整心態,改變教養孩子的方式,仍然將分數作為評價孩子唯一目標,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得不到認同的孩子心態會發生變化,嚴重的甚至會破罐子破摔,學業也許會虎頭蛇尾,家長也會覺得多年的付出付之東流,那麼這到底是誰之錯?
圖片來自網路
(陽光之下,教育碩士,教育集團HR,二十五年兒童教育經驗,擅長小學數學教學、人力資源管理,喜歡寫點關於教育事兒,所感所思,與您共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