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我們總是「言不由衷」?

為何我們總是「言不由衷」?

人最難的事情就是面對真實的自己,上周有讀者問「總是希望我的朋友圈讓人看起來是高質量的,但由於素材不多,所以很少發。是不是很矛盾?」我答覆到:「面對真實的自己最重要」。

我們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夫妻、親子、同事、同學…而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特別在意他人的感受,無論後世對於「存天理滅人慾」如何解讀,這種文化客觀上導致了普通人在生活中更願意小心翼翼的把自己「藏起來」。我們願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謹慎表達自己的意見。

比如在開會時,尤其是國企或者事業單位,與會者更多的是想:「領導怎麼看?」他發表意見的初衷就是「證明領導是對的」。如果沒有想清楚領導的想法,或者沒有想到自己如何論述領導的正確性,那麼乾脆不說。所以在一些會議上,鮮見激烈的討論。

但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國企或者事業單位,在大多數組織內的會議上,很少有人願意做「少數派」,因為被孤立是一種令人不安的狀態。所以,直抒胸臆的人很少。事實上,在大多數會議上,領導的意見會影響幾乎所有人的發言內容。

不僅是開會,寫郵件,寫文章的時候大家也會非常在意一件事情:領導對此會有何意見。這是「高情商」的表現,但是如果大家在「高情商」的路上越走越遠,那麼這個組織的聲音就會「趨同」,真實的聲音會被掩蓋。

甚至在離開辦公室,回到自己的「私空間」的時候,大多數人仍然言不由衷。比如朋友圈,那些只在朋友圈發公司信息,公司廣告,曬加班的人,他的朋友圈其實是「工作圈」。所做的一切,全在乎公司領導、同事是否能看到。

經常聽到朋友說:想發一些自己生活的狀態,但是不知道領導看到會怎麼想,所以就沒發。這樣一來二去,發朋友圈的慾望也越來越低,後來乾脆成了一種習慣使然,朋友圈最終空無一物。

這樣的湮沒自己不僅體現在工作關係中,還體現在家庭,無論是夫妻、親子還是父母。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去滿足家人、取悅家人。所以,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很多時候也會被抑制,長期下來,成為一種常態:我們習慣於說他人喜歡聽的事情,做他人喜歡看到的事情。唯獨我們自己,缺少一個真正的空間,缺乏直接的表達內心的機會。

我們長期以來的文化是一種壓抑文化,這種文化更多的考慮了群體表面的穩定,但是缺乏對於人性的尊重。我過去幾年看非誠勿擾節目,總結出一個規律,但凡是成長在海外的華人青年,眼神更加清澈,說話更加放鬆。但是國內的同齡人,雖然面相類似,但是卻更加拘謹,很少有直抒胸臆。

這些年看朋友圈諸多朋友曬自己小孩子的成長照片,也會在少年眼中看到類似的差異:尤其表現在眼神和表情上。我們的小朋友,從小就會不斷的被評判:乖還是不乖。聽父母話,懂事,有眼色,少年老成,就是乖。被父母誇,被眾人誇。越是被眾人環繞的小朋友,越有這樣的表現,比如一些少年明星。這就是文化對於小朋友心理影響的體現。

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會更多的隱藏和壓抑自己。成人之後,在所有重要的社會關係中,只會「言不由衷」。

人生不容易啊,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所以有原生家庭問題困擾;無法選擇基因,所以有各種各樣的缺陷;無法選擇社會文化,所以被各種約束環抱;等我們有充分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又背負更多的壓力與責任,陷入更多的關係之中。你想與自己相處,缺少空間;你想走得慢一些,很多雙眼睛在看著你。很多宗教中講「原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這些負擔就是原罪,所謂救贖,就是回歸天性,找到自我,直到最終獲得自由。

這一切不容易,但值得做。

我在此記錄的,就是我的救贖之旅。

365天,每天堅持寫作之63/365,愛上你的每一天!

我在「知識星球」(原來的「小密圈」)記錄我每日的成長經歷與感悟,這裡已經匯聚1000多位朋友,請和我們在2018年共同成長:記錄、分享、互助和共慶。希望你在這裡能具體的學到:如何堅持每日鍛煉、如何養成寫作的習慣、怎樣開始傾吐心聲以及逐步開始實踐投資。

回復「知識星球」了解如何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輝哥奇譚 的精彩文章:

低自尊換不來愛
破解原生家庭之困

TAG:輝哥奇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