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減負不是簡單地早放學,然後把問題推給家長和社會

教育減負不是簡單地早放學,然後把問題推給家長和社會

不管是曾經熱播的《小別離》,還是《虎媽貓爸》,這些都是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真實寫照。不管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這似乎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戰鬥,而是家長們的戰場。

文∣袁媛媛

前一段時間,小學、幼兒園的孩子三點半之後如何託管,曾經引起社會關注。這個話題再次進入全國「兩會」會場說明,這確實是很多年輕父母的痛點。如果,我們搞教育減負,實際效果卻是劉吉臻委員講的,「學校減了負,家長增了負,孩子沒減負」,恐怕也有違教育改革的初衷。

眾所周知,很多小學、幼兒園下午3點半就放學了,家長們還沒下班就得去接孩子。一些年輕的父母一到下午三四點就坐不住了,因為滿腦子想的都是接孩子放學這件事。一些幸運的家庭,有老人幫忙接送孩子,年輕父母的壓力就會小很多。然而,多數家庭只能靠夫妻二人自己接孩子放學,一方面是工作的壓力,一方面是孩子年幼,必須有人接送,一些家長無奈將孩子送到接送站,接送站里的開銷無形中又增加了家長們的生活壓力。學校輕鬆了,社會賺錢了,但是苦了的是家長們。

關於學生「減負」可謂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減負,顧名思義,即減輕負擔,多指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看著孩子們沉重的書包、堆山滿垛的作業,不免讓我們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充滿焦慮。陶行知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主要的是增強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

然而,教育減負並不意味著「減掉」學校的部分責任。關於三點半放學的學生接管問題,筆者認為,這需要尋得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有利平衡點。一方面,減輕家長們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在孩子素質教育上再增加一點力量。之所以三點半放學,是為了減輕學生們的負擔,為學生們的身心健康著想。試想,如果再增加一節動手動腦、娛樂身心的課程,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豈不是起到更好地幫助作用。學校應負責任的多擔起素質教育的擔子,家長們則應付出合理的支出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政府則應力所能及地為學校開綠燈,通過監管和扶持,將學校打造成素質教育的搖籃,既能實現學校公共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讓孩子和家長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不管是曾經熱播的《小別離》,還是《虎媽貓爸》,這些都是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真實寫照。不管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這似乎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戰鬥,而是家長們的戰場。這一切的一切,都呼喚著教育的改革、呼喚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而關鍵的一點,還是我們國家教育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直接影響著千家萬戶。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廊里,國家的頂層設計必將趨於完善,素質教育必然不是問題。

【來源】新京報(3月9日 新京報網)

【原標題】「教育減負」別違背素質教育初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轉人 的精彩文章:

TAG:軍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