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詩人中的多情種——元稹

唐代詩人中的多情種——元稹

《西廂記》是一部描寫古代才子佳人的典範作品,年少風流的張生、含蓄青春的鶯鶯,俏麗機智的紅娘,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元雜劇《西廂記》就是王實甫根據唐人傳奇《鶯鶯傳》改編創作的,其中男主人公張生的原型,就是作者元稹本人。

元稹的身世境遇和張生的確很像,他八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遇到崔鶯鶯的時候,他已經二十一歲。崔鶯鶯是個十七歲的少女,「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元稹對她一見鍾情。通過一個侍婢,元稹以「艷詩」作為敲門磚相試,一下子就激起了懷春少女心中的漣漪,深深打動了情竇初開的崔鶯鶯。接下去的發展和我們熟知的《西廂記》並沒有多少出入,他們的愛情艱難曲折地進行著,但結局卻大不相同。後來,元稹為謀求官職而進京應試,這對情人只得匆匆分別。元稹在長安一留數載,其間他們鴻雁傳書,並互致信物,崔駕鶯的書信婉轉地表現出對元稹的一片深情。然而「痴心女子負心漢」,元稹還是變心了。他二十五歲時,因登書判拔萃科而被授秘書省校書郎。不久之後,他便狠心拋棄了一直在痴等著他的崔鶯鶯,在長安做了朝廷顯貴韋夏卿的東床。

後來,以與鶯鶯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元稹完成了傳奇小說《鶯鶯傳》,頗有些寫實自傳體的味道。傳奇小說的結果和現實也差不多,張生遺棄了鶯鶯,是一場悲劇。但後來這篇傳奇經元代王實甫改編,把結局換成了皆大歡喜的「大團圓」。

元稹本姓拓跋,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後來著名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漢化改革,自己改名元宏,其餘族人也一併改姓元。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容貌清秀,十分招人喜歡,屬於才貌雙全的才子。這也就容易理解,為何後來見到元稹的女子,一個個都輕易繳械投降了。無稹自幼被父母疼愛,自父親去世後,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雖然已經長大成人,但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靠娘家。

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很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其中進士科更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儘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是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考告捷。雖然考上了,因為還要參加吏部考試才能授官,所以一直就閑著無事。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在河中府混飯吃。此時,正當駐軍騷亂,元稹藉助友人之力保護了一位遠親。交往中和遠親家中的少女相愛,這就是崔鶯鶯的原型。不久,元稹牽於功名,歸長安應制科試。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併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代大多文人都是在考取進士後才結婚,因為如果門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後,才有結婚高門的資本,也就能實現自身的超越。元稹拋棄初戀崔鶯鶯後,娶的是韋叢。元稹對結髮妻子一往情深,有詩為證,他在《離思》里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就是元稹寫給自己去世的妻子韋叢的。韋叢是名門閨秀,二十歲嫁給了元稹,但出身名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然而造化弄人,婚後僅僅七年,韋叢因病去世。而對妻子韋叢,元稹也寫了大量的詩來懷念,「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日後都成了傳頌千古的佳句。

令人不解的是,元稹一邊在口口聲聲念叨著亡妻,痛哭流涕,一邊卻又張燈結綵地納了小妾。更讓元稹著實火了一把的,卻是在四川邂逅了薛濤。二人偶遇於四川梓州,薛濤雖閱人無數,本性矜持,但當對手是元稹時,幾首情詩讀後,才女便沒有了招架之力。

薛濤位居唐代四大才女之首,結識元稹時已過不惑,但風韻猶存。當時元稹剛過而立之年,兩人詩詞唱和,濃情蜜意,熱火朝天地搞起了姐弟戀。薛濤本是一名樂伎,和白居易、張籍、劉禹錫、杜牧等著名詩人都有來往,算得上名利場上的交際花,但她還是被元稹這個多情才子迷住了,很快墜入愛河。

此時的薛濤已深感美人遲暮,並也曾有過「芙蓉空老蜀江花」的鬱郁哀嘆,原本是決意終身不嫁,誓將這一生的驕傲堅持到底的,遇到元稹使她改變了初衷。被元稹的一首「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怦然敲開了心扉。薛濤有首《池上雙鳧》,寫得充滿柔情蜜意:「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多情公子元稹此時離開,已經等同於摘走了薛濤的心。事實上,薛濤不過只是風流元稹情感旅途中的一個插曲,但對於薛濤,這卻是她一生唯一的愛情。薛濤的真愛,終成了一場虛空。「獨坐黃昏誰作伴?怎教紅粉不成灰。」從此,聰明識趣的薛濤,遁隱道門。

元和六年(811年),在與薛濤之情將斷未斷之時,老朋友李景儉見元稹生活無人照顧,將表妹安仙嬪嫁與他做側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因為他納妾時還在守制期,故為時人所譏諷,不幸的是三年後安仙嬪又去世了。

元稹拋下薛濤後,其間也會時常想起她,據說也曾經起過念想去四川接薛濤,但卻因為另一個女人耽擱了下來。這名女子就是也同樣位列唐代四大才女的劉采春。一見劉采春,元稹便心動不已,去接薛濤的事兒也就拋到九霄雲外了,這一耽擱,就是七八年。對於薛濤,七八年的時間已經足以讓她老去了。

元和十一年(816年),三十六歲的元稹在上司山南西道節度使權德輿做媒關照下,正式娶了山南西道涪州刺史裴鄖之女裴淑為妻,這算是元稹「梅開三度」了。元稹娶裴淑之後,頻繁的調動,離愁別緒,讓裴淑常常淚水沾巾。元稹以詩相慰:

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

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

碧幢還照曜,紅粉莫咨嗟。

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

長慶三年(823年),元稹任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在山溫水軟的江南,他結識了劉采春,劉是一名以唱歌聞名的歌姬,本是伶工周季崇之妻,她在當時的地位,相比現代鄧麗君,有過之而無不及。劉采春以靡靡之音,紅遍江南。彼時吳越一帶,只要劉采春的《曲》響起,「閨婦、行人莫不漣泣」,今天的歌星可以通過灌唱片、上電視等各種傳播媒體流傳,而在古代,僅憑此情此景,足見其流行程度。劉采春不僅會唱,也會寫,屬於創作型歌手,全唐詩里就收錄了六首。作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劉采春也和才子元稹傳出了緋聞。元稹對劉采春,還是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情詩。當年,他給崔鶯鶯寫過,給韋叢寫過,也給薛濤寫過,這次又給劉采春寫了一首《贈劉采春》。在詩中,他這樣描寫佳人:「新妝巧樣畫雙蛾,謾里常州透額羅。正面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

大和三年(829年),朝廷召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他拋下劉采春,回京後又納了妾。元稹五十三歲時突然得了急病,一天間就駕鶴西遊了,這樣離去,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情債欠的太多了。

(本文系南風吹夢原創作品,系列作品見《唐代詩人的性格人生》,本號將陸續推薦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泰山 的精彩文章:

唐代詩人中的負心漢——李益

TAG:讀書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