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因果是自然規律朗讀篇

因果是自然規律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摘自《回歸本然》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回歸本然》37

通過前面四法印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輪迴還是涅槃,都遵循著因果規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規律並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指定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

我們還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例,火的本性是灼熱,這毫無疑問是自然規律,不論你是相信還是不相信,誰碰到火都會被燒到,這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因果也一樣,不論你相信還是不相信,造惡業就是會導致痛苦,行善就是會獲得快樂,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法則。

糖的本性是甜,成年人吃糖是甜的,不了解糖的本性的小孩吃糖也會感覺到甜;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不了解毒藥的本性,不知道吃了會致命,但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是,小孩子吃了會死去,而即便成人了解毒藥的本性,知道這種東西會致命,但他吃了也一樣會死去。

這些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例,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善惡因果規律不會因為你不相信,或者不了解就有所改變。具體地說就是:行善的人,果報一定是沒有痛苦感受的,造惡的人,果報一定是不快樂,這個法則一定不會顛倒、不會錯亂。就好像我們種了一粒良藥的種子,是否會長出毒藥來呢?自然是不會的。同樣,行善的人也應該不會遇到痛苦。但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修行、一輩子行善,仍然會痛苦,會碰到很多倒霉事呢?有些人一輩子做壞事,亂殺生、開賭場、貪污受賄、殺盜淫妄,但仍然會發財,仍然出入光鮮、前呼後擁,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因果規律在這些人身上就不起作用了嗎?

其實不然,因果規律永恆不變,在上面所說的例子中,可以用四個字解釋:三世因果。

什麼是三世因果呢?簡單一點說,因果規律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來顯現的。前世做什麼,現世承受什麼;現在做什麼,未來承受什麼。前世種下的因是不會憑空消失掉的,必然產生果報,也許通過懺悔不讓它產生,或者是果報已經受盡,除此以外,果報不可能消失。這裡就不多講了,後面我會詳細解釋三世因果。

上面介紹了因果規律,接下來我們講解因果的四種形式,分別是:一、動機善,手段惡;二、動機惡,手段善;三、動機惡,手段惡;四、動機善,手段善。

第一種:動機善,手段惡。

我舉兩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供養三寶,並不是因為滿足自身私慾或私利,動機是善的,只是行為錯了,手段是惡的。再比如父母為了教育孩子動手打孩子,老師為了教育學生而責罵學生,雖然他們的手段是惡的,但動機是善的。

第二種:動機惡,手段善。

這一種因果形式和第一種正好相反,而且這種行為是最可怕的。比如有這麼一個人,他籌集善款、多方奔走,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看到這個人的行為,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發心好、功德很大。但是他內心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也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通過修廟的行為讓自己出名,或是以後想當寺廟的住持等等。

在這裡我多說一點,聞思佛法是善業,但如果聞思佛法的動機是為了跟他人競爭,比如為了超越另一個人而非常努力地聞思佛法,真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脫,也不是為了利益眾生,這也是動機惡,手段善,是比較可怕的。也有人為了名利或是出於羞恥心而守持戒律,這也屬於動機惡,手段善。所以,既然聞思佛法,守持戒律,其根本動機必須是善的,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種:動機惡,手段惡。

通過前兩種因果形式的解釋,第三種應該就很好理解,簡單地說:心中都是殺盜淫妄的惡念,言行上也真的做出了這些行為。

第四種:動機善,手段也善。

這一種最好理解,也是我們所推崇的,還是拿聞思佛法做例子,內心想解脫、想證得佛果、利益眾生,這就是善的動機;以此目的去聞思佛法、實修佛法,或是蓋廟、繞塔、放生、布施等等,修行各種善業,這就是善的手段。

如果將這四種因果形式看作四種人的話,從行為的表面無法衡量一個人是善還是惡。龍樹菩薩在《親友書》里做了一個比喻:就像芒果,有些外表看起來已經可以食用,打開一嘗卻還是生的;有些外表看起來還是生的,打開以後卻早已成熟;當然,還有的是外表熟了,裡面也熟了;有的是外表看沒熟,打開看裡面果然也確實沒熟。每一個人自己的內心應該是明了的,我們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芒果?

我們常常說,聞思佛法要行善斷惡,這看起來是一個基本的準則,但在實修的時候,也需要掌握方法:

很多人雖然做了些善業,但習慣於把所做的善業到處宣揚,希望每一個人都知道他自己的行為,希望得到誇讚,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肯定是不好的。其實,即使做了極大的善業,馬上就要成就,或是往生了,但如果到處宣揚,善業就會消失,同時,成就、往生的機會就沒有了。我們應該做善事,但要盡量保密,不要宣揚,這樣善業才會慢慢地增長,才是真正的為善之道。

另外,對所做的善行不可後悔。還是拿修建寺廟為例,假如說四處籌資、八方奔波,修建了一座寺廟,你為此花了很多錢,付出很多心血、很多代價。也許多年以後,你的身體狀況和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你也許會有這樣的想法:當初要是不蓋那座廟就好了,至少現在還會有些積蓄,現在就可以很健康、很富有……如果有了這種後悔的想法,你蓋廟的善行就會消失,甚至毀滅。

總之,做善事不要到處宣揚,也不可以後悔。

和善業相比,如果做了惡業,一定要用懺悔的方法讓它消失,或是不讓它發展下去。懺悔最好的方法是誦讀顯教的《三十五佛懺悔文》,或是金剛乘的「百字明」。即使做過非常可怕的惡業,如果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後悔,然後強烈地祈禱和懺悔,也能清凈罪業。

如果沒有進行懺悔,惡業會如影隨形地跟著自己,不管到了哪裡,不管過了多少年,一定會親身承受,即使釋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也沒有用。自己所造的業只會在自己身上出現、在自己身上成熟。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佛法是內道朗讀篇
了解輪迴的重大意義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