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上面這位就是梅貽琦先生,是我目前最尊敬的人,沒有之一。我本人也查閱了許多資料,裡面肯定還有許多內容有些疏漏,見解還有些片面,還望海涵。梅貽琦先生個性沉靜,寡言、慎言,葉公超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他。「身教重於言教」及「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名言身為世人推崇。

記得開學第一節人文課老師就給我們講說了《大學》這篇文章,一書開章明義之數語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若論其目,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明明德」;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新民」。

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顧制度為一事,而精神又為一事。就制度言,中國教育史中固不見有形式相似之組織;就精神言,則文明人類之經驗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類之生活,要不外兩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個人,曰社會。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進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則此地無中外,時無古今,無往而不可通者也。

讀大學,必先讀大師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當年曾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什麼是大師?《資治通鑒》有一句話:「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大師應該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為師表」,不但有淵博的知識,有原創性、奠基性、開拓性、前沿性的學術成就,還能做到文以載道,是知識和品格完美結合的代表,是知行統一的典範。

然而,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聆聽大師的教誨恐怕和陳水扁加入國民黨一樣抽象。在這個市場經濟無孔不入的年代,很多所謂的著名教授和世俗的商人沒什麼區別了。網路上曾流傳這樣一句話: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獸。這對於很多大學老師來說不可不謂是真實的寫照。

梅貽琦先生在 《大學一解》 中首先講到大學的作用。 對個人來說大學是提高 個人品行修養, 提升個人能力的平台。 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人在 這個過程中不斷進步。 其次, 大學還要傳授一種人與社會適應相處的能力, 使得 個體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讓人與社會之間能做到和諧相處。 讓人不至於成為一 個孤單的個體,而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

很多人本科畢業的時候發現找不到工作,只好去考研究生,讀完研究生髮現仍然找不到工作,只好又讀了博士。博士畢業以後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也做不來,只好找所學校教書了。還有些人畢業以後通過各種關係混入了大學的編製,然後再通過各種欺世盜名投機取巧成為了教授、研究員。聽這種老師的課和慢性自殺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老師還是大有人在的,儘管他們未必算得上是大師。學術投機分子的存在還不至於影響我們通過「讀老師」來讀大學。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而失去對這門課的興趣。

無論上什麼課,多少可以學點東西進去的。入學那天,輔導員告訴我們高中跟大學的區別,高中有班主任監督你學習,晚上睡覺準時來查寢,不準談戀愛,管著像個小孩一樣的,大學之後就邁向社會了,所以學許多東西直接跟以後掛鉤,這個社會要學的東西真的太多了,終於明白活到老學到老了,以前只是井底之蛙,通過一個井口看世界,永遠都只有這麼大。

大學有教書育人的良師。這裡聚集著眾多學者和專家,他們精通本專業的基礎理論,了解最新的學術成果,具有豐富的科研實踐經驗,熟悉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在這些良師的指導下,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和嚴格的科學訓練,同學們可以系統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接近學科前沿,提高專業能力尤其是專業創造能力。同時,通過耳濡目染還能從這些良師那裡學到做人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學風,接受人格的熏陶。

大學有濃厚的學習研究和成才的氛圍。這裡是知識創新、傳播和運用的基地,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搖籃,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熏陶的園地。引領學術風氣,促進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設精神文明,是大學的靈魂之所在。同學們可以在大學裡深入學習科學知識,廣泛汲取各種新的思想和學術成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黨和國家為大學生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就是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儘快成長為國家民族的棟樑之才。

與中學生活相比,大學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學習要求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學習,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專業方向基本確定,需要大力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大學主要實行的是學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屬於必修課之外,各專業還開設選修課,同學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選修相關課程,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增多,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大學圖書資料和各種信息豐富,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熟練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搜集資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學們必備的學習技能。廣泛涉獵相關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學階段學習的重要特點。

生活環境的變化。進入大學以後,同學們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許多同學還遠離家鄉,衣食住行學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可能存在差異,主動地加強溝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關心成為一種需要。

自理能力強的同學會很快適應,應對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學,則可能計劃失當,顧此失彼。因此,同學們要儘快適應新的環境,既要學會過集體生活,又要學會獨立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

社會活動的變化。進入大學後,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等組織活動增多;由志趣、愛好相同的同學自願組織起來的各種學生社團的活動豐富多彩,同學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愛好、時間和精力積极參加各種活動,合理安排課餘生活,鍛煉組織和交往能力。

在課堂上要盡量抓住機會跟老師交流,甚至要敢於理直氣壯地跟老師辯駁。越是有學問的老師,往往越是虛懷若谷,你可以放心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很多問題可能在你腦海里困擾了很久,在你表述出來以後,老師三言兩語就為你廓清了,很多你堅持已久的觀點也可能會在老師輕描淡寫的分析之後被你摒棄或者修正。在這種時候,你不但會切實感受到老師的魅力,更能享受到與其進行思想碰撞所帶來的樂趣。

聽講座也是一種與大師進行思想對話的重要方式。大學越好,講座的數量就越多,質量也越高。所以,如果你就讀的大學沒有足夠的講座,不妨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去別的大學。

當然,並不是好學校的每場講座都值得聽,也不是差一點的學校舉辦的講座就一定差,很多時候大可不必捨近求遠。

通過聽講座不可能學到系統的知識,但是,一場好的講座或許可以讓聽眾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對於某一個具體的問題獲得某些更深入的見解。

同時,對於聽講座一定要有所取捨,絕對不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照單全收。做講座的人可能學富五車,也可能只是個學術騙子;舉辦講座的單位可能是為了弘揚文化,也可能只不過是為了商業炒作。

圖書館:大學的心臟

讀大學,除了讀大師,最重要的便是讀圖書館。這裡說的圖書館並不是說它的建築和其他硬體設施,而是說圖書館的藏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大學幾年沒有安心在圖書館好好看過幾本書,那就絕對沒有真正意義上讀過大學。

目前中國大部分大學的圖書館都存在同樣的問題:藏書量比較有限,新書比較少,甚至對學生借書進行了諸多的限制。這恐怕是一個在短期內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讀書的時候就只能儘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並想辦法彌補這種資源的不足了。

所謂充分利用,就是說要能夠從圖書館有限的藏書中尋找真正有用的書,畢竟藏書再少也還不至於無書可讀。所謂彌補不足,就是說通過圖書館以外的渠道找到在學校圖書館裡找不到的好書來讀。

一方面可以通過買書,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去別的圖書館借書。可以通過朋友從別的學校的圖書館找書,也可以去社會圖書館辦證借書。

去圖書館借書還需要有個取捨的標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說:「要多讀好書,只有不讀壞書。」雖然說「開卷有益」,但是由於目前中國圖書出版市場極其不規範,大量文字垃圾相繼混入書市,而圖書館的採購人員對於圖書好壞的判斷能力可能非常有限,加上他們更關心的也許只是哪一種書的折扣更低(這可不是為了給學校省錢),所以大學的圖書館裡有相當多的書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垃圾。

雖然借一本這樣的書並不會浪費你任何錢,但是浪費的時間可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的。對於那些膚淺的純粹是炒作的圖書最好是敬而遠之。

我們在圖書館儘是看一些如何走向成功,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還有如何走向人生的巔峰,還有我們通常所說的雞湯文來勵志,我作為一個相當年輕的過來人來告訴你們,最勵志還是自己的故事,有些事真真假假,這段路我已經走過來了,雖然那些書很暢銷,因為他們了解讀者想要什麼內容,標題好看的不得了,舉例子全是一些名人的蛻變,記住自己的故事才是最勵志的,那些書看了之後當時會有一點點影響,最終你都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些書籍在自己借書甚至看書的時候不知道會有什麼用,而若干年以後這本書的用處就發揮出來了。

正因為某本書對自己究竟有沒有用暫時很難判斷,所以最好摒棄有用或者無用這樣的功利性思維。看書為什麼一定要抱著「有用」的心態呢?看書的過程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思辨的享受。我本人也是一個喜歡看書之人,關於讀書的好處我就不在此多言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其次是現在,如果之前沒有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希望看了這裡之後養成看書的習慣。

最後送給讀者一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註:以上有些內容來自網路,侵權刪,轉載請聯繫本人。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