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孩子都被養成了王思聰

中國孩子都被養成了王思聰

家長實驗班

北大家庭教育項目研究成果,百萬家庭信賴的選擇

1

《百家講壇》當紅主講人酈波曾經說過,現在是一個「全民富二代」的時代。

隨著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富二代似乎越來越多,甚至連窮人家的孩子卻染上了以前富二代的那些壞毛病。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被大多數父母奉為圭臬。

全民富二代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弊病所在。儘管很多人指責這類「富二代」的行為失當,但是在面對教育問題時,父母們又是絕對的『全民富二代』踐行者。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一則新聞:

河南省信陽市的羅山縣朱堂鄉23歲的楊鎖,有手有腳,身體健康卻被活活餓死在家中,而其死因竟是因為懶得吃飯而導致餓死家中。

根本原因還是來源於父母的過分溺愛,過上了傳統「富二代」那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導致一個聰明的孩子不僅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更是因此走向了死亡。

這種極端寵溺孩子父母雖然較為少數,但多數人還是把孩子當做「富二代」來養育。

孩子在家裡的地位可謂是「位高權重」,一家人都以孩子為中心,而孩子從小到大到時扮演著被愛的角色,在家從來不用幹活,零花錢大手大腳的用,從不知生活的辛苦和爸媽的付出。

甚至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經濟情況,拼盡所有,讓孩子享受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生活,用力把孩子擠進所謂的「高等精英」教育行列里。

現實是,都想把孩子當成王思聰在養,卻沒養成王思聰那樣的靈魂。

而這種「富二代」的長大以後的普遍表現是:

能力還沒達標,就嫌薪水少,典型的眼高手低;

明明沒啥錢,打扮必須都是名牌,出現各種超前消費、甚至裸貸;

稍微受點批評,「玻璃心」就碎了,心胸狹隘,氣量狹小;

父母尚在苟且,就在炫耀詩和遠方,自私自利,不懂感恩;

……

這些「富二代」的問題,便是當下「富養」養育理念和養育方式的所造成的。

2

如今這種「富二代」的問題,經常會出現在窮人家庭里。

如今,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生活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視為父母的恥辱。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窮人家在盛產「富二代」呢?

第一,大環境的政策影響家庭成員結構,導致溺愛。

以前的年代,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會很多,家庭里父母和爺爺奶奶的關愛一般很難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甚至會產生缺愛的孩子。

如今是處於獨身子女政策的時代,一個家庭六口人的關愛全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很容易產生溺愛情況。

第二,物質補償心理。

父母以前生活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匱乏的時代下,得到的物質關愛和精神關愛普遍較少,內心的的很多渴望都沒有得到滿足。

現在,身為父母了,卻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非常豐盛的時期,內心想著「我那個年代,什麼都沒得到過,我一定不能讓我的孩子再重複我那種生活。」

滿足現在自己的孩子的渴望,就是在補償童年時期無法得到的充滿失落感的自己。

所以,在父母的補償心理下,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待了孩子。

第三,功利化教育和望子成龍心態盛行,導致父母過度焦慮,容易產生高分低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歷來講究「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所以,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當過高的期望遇見了功利的教育,追求高分成了所有孩子的唯一指標。

「你只要考第一,其他什麼都不用做。」

「你要是考高分,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這些論調在父母口中越來越容易出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滿足一切要求,被寵溺上天的現實被孩子考高分的虛榮所蒙蔽,這種精神貧乏的教育當然盛產眼高手低的「富二代」了。

3

曾經看過一個令人哽咽的視頻:

一位窮苦家庭的父親,接到正在上大學的女兒的消息,說要買名牌包包和蘋果手機。

他沒有拒絕,一天打好幾份工,辛苦地在太陽的曝晒下為工地搬磚頭,把所有的錢都寄給女兒。

女兒隨意花光父親用汗水換來的工資,又一個電話任性要求父親預支下個月的工錢來買演唱會門票,事後還要到高級餐廳消費大餐。

那天正好是父親節,父親在工地吃著最簡單的茶水泡飯,對著電話,無聲地沉默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當孩子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一切,感知著歲月靜好、生活幸福,卻不懂得這美好的一切都是父母拼盡全力塑造的結果。

這樣的孩子終會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毛病,甚至等孩子成年後,你才發現,多年辛苦教育竟養了一隻白眼狼。

不會知足和不懂感恩,更不知體貼父母,也無法品嘗到生活的不易,如今很多窮人家越來越多這樣的「富二代」。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這是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無論我們的家庭是富裕還是貧窮,自出生以來,就已經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可很多父母硬湊出一種「上流社會」的生活,虛榮地給孩子美化的環境,有什麼意義呢?

父母和孩子享受眼下真實確切的幸福感,永遠比讓孩子享受著不屬於自己的虛榮感強上一百倍。

窮人「富養」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和心理的嚴重不匹配。

換個角度講,一步步剝奪孩子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過多的代替和付出,培養出一個心理殘疾人,這更是一個家庭的悲哀。

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方向。

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舊熱愛生活,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教育觀。

給孩子最真實的教育,就是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現實生活的困難與艱辛,學會珍惜他人的饋贈和愛,引導他們用勤奮和努力去拼搏屬於自己的未來,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標籤:家庭教育

▍圖片來源:《起跑線》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親的18個教育手記》火熱上線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長實驗班 的精彩文章:

TAG:家長實驗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