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全球打車應用市場成為了「軟銀大家庭」的內部競爭

全球打車應用市場成為了「軟銀大家庭」的內部競爭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道,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軟銀集團已對全球打車服務公司投資了約200億美元,如Uber和滴滴出行等。但同時,這些公司又在利用軟銀的資金來相互競爭。

在日本,Uber即將面對中國打車應用滴滴出行的挑戰。在獲得軟銀的約100億美元投資之後,滴滴出行正計划進軍日本市場。眾所周知,軟銀今年1月曾對Uber投資77億美元,獲得其15%的股權。

在印度,Uber正面臨著本土公司Ola的強勁挑戰。對於Ola,軟銀不但持有其約30%的股份,還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除了印度市場,Ola與Uber還在爭奪澳大利亞市場。今年2月,Ola剛剛進入澳大利亞。

在東南亞,Uber還要面臨新加坡打車應用Grab的競爭。Grab目前是該地區的領頭羊,2016年獲得了軟銀的7.5億美元投資。而且,Grab現任總裁也來自軟銀。

軟銀大家庭要相互幫助

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上個月造訪東京時曾表示:「如果想和軟銀合作,就要習慣這些。」其實,軟銀的目標是要讓這些企業相互幫助,即科斯羅薩西所說的「軟銀大家庭」。

據了解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想法的人士稱,軟銀的初衷是:隨著世界向自動駕駛汽車時代過渡,軟銀希望這些企業能在研發方面展開合作,並在需要時成立合資公司。

而孫正義不久前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如果Uber、滴滴出行或Grab的管理層願意坐下來談判,並達成一個協議,以此來提升股東價值,我們也原意來研究這種可能性,但我們不會強迫他們去做任何事情。」

眾所周知,風險投資者十分謹慎,一般不會輕易投資兩家存在競爭關係的企業。首先,這會讓企業產生不信任感,或是給他們帶來利益衝突方面的疑慮。此外,基於傳統觀點,存在競爭的兩家公司會蠶食對方的營收,如果同時投資也沒有多大意義。

但軟銀卻打破了這些傳統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太有錢了。新加坡風投機構Golden Gate Ventures創始人維尼·勞麗雅(Vinnie Lauria)稱:「軟銀就像是一家私募股權控股的併購公司,其目標就是要整合市場。」

孫正義在1981年創建了軟銀,當初只是一家軟體分銷商。但如今,軟銀已經投資了1300多家企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投資是: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如今,阿里巴巴市值已達到約1400億美元。

隨後,軟銀又進行了一系列大型併購交易,包括收購美國無線運營商Sprint和英國晶元設計商ARM。也正因為如此,軟銀也背上了大量負債。為此,孫正義去年面向外部投資者推出了920億美元的「遠景基金」(Vision Fund),這也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基金。

等待長期回報

正是「遠景基金」讓軟銀能在全球範圍內對一些新興行業進行更靈活的投資,並致力於其長期發展,如打車應用。軟銀高管表示,他們能夠容忍所投資企業的「內戰」,因為這只是暫時。對於所投資的打車企業,軟銀已經做好了等待10年、甚至更久才能獲得回報的準備。

軟銀高管還表示,在每一個地區,最終都會出現一家佔據主導地位的企業。當然,如果這些企業願意合作,軟銀也不會介意。事實上,軟銀對所投資企業在戰略方面的影響也相對有限。軟銀只擁有這些企業的一小部分股權,可能還有1~2個董事會席位。但是,對於Uber和滴滴出行等初創公司而言,來自軟銀的額外資金意味著:他們擁有了更充足的彈藥庫,讓他們在向全球擴張的過程中繼續戰鬥。

軟銀大家庭在多個市場混戰

由於嚴格的監管,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還沒有被打車應用企業成功開發的市場之一。但是,「軟銀大家庭」的成員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據預計,滴滴出行在日本市場將採取與Uber類似的戰略,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當前,Uber已在日本提供了Uber Eats外賣和Uber Black高端打車服務。而滴滴出行上個月宣布,將與軟銀成立合資企業進入日本市場,並將推出一個連接乘客和正規計程車(非普通車輛)的應用。

與此同時,Uber CEO科斯羅薩西也表示,Uber將在日本160億美元的計程車市場積極尋求商機。他說:「很明顯,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經營方式,即與日本計程車產業合作。」

知情人士稱,在印度市場,Ola擔心軟銀將來可能要求其與Uber合併。Ola創建於2011年,較Uber進入印度市場早了兩年。去年,軟銀參與了Ola 11億美元的融資,本輪融資由騰訊領投。

在東南亞市場上,Uber還要面臨軟銀投資的另一家打車服務企業Grab的競爭。去年,Grab融資25億美元,由軟銀和滴滴出行領投。Grab創建於2012年,目前在東南亞的178個城市提供服務。而Uber於2013年進入東南亞市場,據公司一位發言人稱,Uber目前在東南亞60多個城市提供服務。

以色列風險投資基金Maniv Mobility合伙人歐拉夫·薩科斯(Olaf Sakkers)稱:「競爭難以控制,同時支持兩家公司之間的價格戰,這一種代價高昂的投資。」(編譯/清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UC致歉答題產品代碼中出現「百萬傻幣」:管理流程不完善
郭明錤:今年6.1英寸新iPhone銷量將超過1億台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