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別讓孩子成為精神上的「乞丐」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別讓孩子成為精神上的「乞丐」

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沒有被正確的對待,究竟會有多慘?

先來看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出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打小就是個美麗的女孩,卻無法得到父親的愛和重視。她一直拚命努力,想讓父親多看自己一眼,想做「父親心目中的女兒」。

有一次,她做鬼臉偶然逗笑了父親,以後她就常常故意扭歪臉吐舌頭,希望博父親一笑。

長大以後,缺愛的松子拚命追求異性的愛,希望能在對方的愛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她為了得到愛,完完全全的淪為精神上的「乞丐」:

被對方家暴毒打時,松子咬著牙說:

「哪怕是被打,也比孤單一個人強。」

「和他在一起,連地獄我都願意去。」

可惜,松子遇上的每個男人,都讓她深深失望。每一次,沒有界限感、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她都被對方的拋棄,傷得體無完膚。

心力交瘁的松子,最終墮落到投身紙醉金迷的風月場所。

她滄桑的說:

「小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但是長大以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成現實……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而且還反過來埋怨……

「到最後,我的努力也是白費。」

最後,她在紙上寫下了一行字: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一語成讖。一生都在自卑的追尋愛的松子,最後在痛苦中孤零零的死去了。死之前,她的手中緊緊捏住一張名片。那是她想去投奔的最後一個男人。

幼年時期愛的匱乏,成為了松子一生的魔咒:

她變成精神上的乞丐,手捧著殘破的心,愈是絕望的乞求愛,愈是得不到真正的愛,永遠在看不到希望的追尋中徘徊。

第二個故事,《甄嬛傳》中的安陵容的身世。

她生得貌美如花、楚楚可憐,然而卻和松子一樣逃不過悲劇性的命運。

安陵容從小在家就不受重視。她自小目睹母親被父親輕視,卑微的侍奉一個並不愛自己的男人,連帶著小小的她也在家受盡欺辱和白眼。後來她的母親去世了,父親並不疼愛她這個女兒。整個童年,她都像驚弓之鳥一般,畏畏縮縮,低到塵埃里。

從小體會到的「愛的匱乏」,是會刻在孩子的骨子裡的。哪怕將來得到再尊貴的地位、再奢華的錦衣玉食,到底意難平。

在皇宮選秀時,儘管安陵容已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當她站在集萬千寵愛的千金小姐們之間,頓時相形見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被富養出的大家閨秀,而是個好欺負的「軟柿子」。

不是因為她不夠美,而是她沒有那種「我絕對值得被尊重」的富家氣度。

受盡他人的羞辱,安陵容只會一味賠小心而不敢反抗,因為從來就沒有被愛過和保護過,她知道沒有人會給她撐腰。

在整部劇中,安陵容永遠都在小心翼翼,永遠都在伏低做小。她從來就不懂怎樣有分寸的維護自己:一開始太過軟弱,後來又太過陰狠,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我配不上好東西」、「你怎麼會喜歡我呢?原是我痴心妄想」的氣場。當別人真心對她好時,她卻猶疑不信,諸多猜忌。這樣當然換不來真摯的友誼和愛情。

愛的匱乏,不僅會令人自卑,更容易引出內心的毒蛇,讓人在嫉恨和猜疑的毒汁中迷失自我,不斷沉淪。

最終,安陵容徹底黑化,害人害己,下場凄慘。

當甄嬛最後去看望她時,安陵容對她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然後說:

「一開始,我是那麼的羨慕你,你擁有那麼多:高貴的出身,美麗的容貌,皇上的寵愛……我害怕,又不甘心,不甘心就這樣做了別人的踏腳石,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活一回……我怨恨自己,但是說到底,我還是最怨恨你的。因為你什麼都有了,而我,我卻什麼都沒有。」

甄嬛冷冷的回了一句:

「我不會恨你,也不想原諒你,因為太不值了。」

安陵容凄苦的淡淡一笑:

「是啊,我這一生,原本就是不值得。」

以上兩個故事固然很極端,不過,故事源於生活,劇情必然是對現實世界的藝術性加工。愛的匱乏,有很大可能摧毀一個人,愈是年幼的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愈深。

我們前幾期的文章講到,人的性格決定了命運的走向,而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孩子的童年經歷。

那麼,想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去「滋養」而不是去「壓榨」孩子,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應該接納一個事實:

孩子不是我們的翻版,或者「往日重現」,而是一個有自主意識的、會不斷成長變化的「」。被當作一個「真正的人」對待,用愛來激發孩子的成長內驅力,這些都比奢侈的物質享受更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家長們可以重視以下幾點:

1.關注孩子的進食習慣,因為它側面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英國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寶寶的胃可以自動地完成調整和適應,除非受到興奮、恐懼、焦慮的困擾;就像媽媽可以自然而然的做一個好媽媽,除非她們過於緊張和擔憂。」

有時候,孩子在進食方面出現問題,根源在於心理問題,例如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暴食症/厭食症。暴食症的患者不僅用進食來維持身體的興奮狀態,也維持心理上的滿足感。

在《老友記》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Monica一旦產生沮喪的情緒,就會忍不住不斷吃東西。

有個心理學家曾分析過Monica的心理,並告訴她,她在青春期的暴食症其實來源於從小對父母的不滿。由於她的父母都偏愛哥哥Ross而忽略了她,一直沒能給她足夠的愛和關注,導致她使用暴食的行為自我補償,用消極的方式引發父母的關心。

最後,心理醫生給了她一個建議。他說:

「Monica,記住,你吃下去的只不過是食物,不是愛。」

除了暴食症,有時候青少年的成癮行為、物質濫用也是如此,是針對愛的匱乏的一種心理補償機制。

我們生理上的病症,是有心理因素參與其中的。最常見的,就是人心情低落時,特別容易感冒;努力剋制情緒時,皮膚可能會過敏紅腫;緊張過頭時,常常導致拉肚子。我們的身體,其實很誠實的反映了我們的心靈狀態。

2.從分娩後的餵奶期開始,就接納孩子的攻擊性

英國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寶寶喜歡的餵奶方式,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定時定點定量的。」

他特別提到了一點,即嬰兒有時候在被餵奶的過程中,會通過拒絕乳房來展現自己的攻擊性。在他看來,這種攻擊性正是一個小生命的生命活力的展現。

有些父母會因為小嬰兒的攻擊性而感到沮喪、憤怒,甚至因此懲罰嬰兒,而這對於小寶寶而言是很可怕的經歷。他/她的攻擊性沒有被接納,因此生命活力也被抑制了。

最讓孩子有安全感的父母,是會無條件愛他們的父母。哪怕孩子拒絕、發脾氣、哭鬧、跳腳,父母都能一如既往的冷靜包容他們。這類家長本身有自信去應付一個不斷成長、變化、不斷挑戰自己的大孩子。他們不需要抑制孩子的生命力,而是鼓勵他們成長為他們真正的自己。

如果不希望成為抑制孩子發展的家長,那麼家長本身首先要獲得自我個性的舒展。在新生兒出生後,家長應該充分建立自我肯定的信心,堅定的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是誰,我明白該怎樣養育我的孩子」。

這個時機很微妙:在剛剛分娩後的短短的時間段里,父母能衝破周圍重要人物的意見去肯定自己,強迫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好養育寶寶的準備,激發出自己養育寶寶的能力和信心。他們用滿滿的激情去養育寶寶,然後在寶寶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接受和處理和寶寶的心理分離。

到了那個時候,父母會開始意識到,他們要恢復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了,而不是繼續和嬰兒一起共生。既然不是共生狀態,包容彼此的攻擊性和保持恰當的距離,就是合理的。

3.培養孩子對自身體驗的敏銳感知,不去否認他們的感受

有一個在國內常常見到的場景:

很多父母給幼兒喂飯,孩子不想吃了,父母還在後面追著喂,想各種辦法哄著孩子吃一點,好像不吃這一口孩子就要餓死了,好像孩子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飽、什麼時候是餓一樣。

如果不是在嬰幼兒餓的時候喂,不餓的時候不喂,而是按點喂的話,可能孩子就會誤認為吃飯有如打卡,到點了刷一下卡就行。那麼,當他們不在飯點又真正餓的時候,他們會感覺「雖然餓得很不舒服,但好像我的這種感覺是不應該有的」。

更有甚者,如果有些孩子因為表達自我感受,而受到父母的懲罰(「讓你不聽話,讓你惹麻煩,打你是讓你記住教訓」),他們會變得不知所措,為了保護自己,而刻意麻木自我的感覺,或者將創傷後的反應內化。

孩子從出生時天然的一餓就哭,變成後來的不知「飢」和「飽」,這中間經歷了什麼?

正如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孩子對自己的感覺缺乏認識,或者說本來有認識,但卻被一個強大的父母抹掉了。孩子不得不用父母認為的感覺去作出反應,才被認為是對的。

這樣的童年和被建立起的世界觀,自然會充滿衝突和扭曲;孩子漸漸學會否認自己的感覺,從而產生內疚和自我攻擊的傾向。

作為一名加拿大的幼師,我們平時也會強調建立孩子有規律的生活和好的進食習慣。然而,我們更應該尊重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學會信任、聆聽、理解他們的感覺。

面對「挑食」,我們不去強迫孩子一定要吃他們不愛吃的東西,或者每頓飯一定要吃到「夠量」。有時候孩子運動量不夠、身體不舒服而導致飯量減小,是完全沒必要擔心的,更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投喂」。

我們常常會發現,被自然而然養育的孩子,很信任自我的感覺。他們有個自我彌補、自我協調機制:

午餐吃得少了,下午點心就會吃得多一些,或者晚餐會吃得更香;

病了幾天胃口不佳,在病好後胃口大開,猛吃了好幾天,把流失的營養都補了回來。

至於那些不被信任,長期被家長定時定點「精細餵養」的孩子,他們也許同樣達到了膳食營養均衡,但卻大大的失去了對食物的喜愛和對進食的熱情。

正如我們一直所說的:

過猶不及。愛的匱乏,會讓孩子自卑的成為精神上的「乞丐」;過分寵溺和過度保護,則會導致孩子的「幼態持續」和自我能力的退化。

最後的一個小總結:

不管物質是富足還是貧乏,給孩子足夠的愛,溫和而堅定的建立「規則意識」,才是給孩子真正的「精神富養」。

我們的下期文章主題:

身在三四五線小城的工薪階層,怎樣實現孩子的「精神富養」?

To Be Continued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就請動動手指,幫我點個贊或轉發到朋友圈吧!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棉棉老師,堅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創的育兒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育兒經驗和兒童故事,也會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創童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歡迎從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線諮詢。為保護兒童隱私,所有兒童姓名均為化名,案例中的兒童特徵也會經過適當處理再呈現。感謝理解。

商業合作請在文章後留言,直接聯繫本人。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麗絲與奇妙豆 的精彩文章:

人生不易,聰明的父母怎樣領孩子走上「贏家之路」?

TAG:愛麗絲與奇妙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