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20屆四班小喇叭開播啦

2020屆四班小喇叭開播啦

(不好意思,今天手機壞了,沒法錄音)

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3月5日,星期一。農曆戊戌狗年,正月十八。我是游銘川。這段時間,我看了一部分《傳習錄》,感覺有所收穫。

學習心學的前提是心無雜念,不被事物左右,再根據具體形勢做出判斷。這也是王守仁在軍事上體現出天賦的原因。「隨機而行」的前提是「此心不動」和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心不動,待時機,不動則已,動如火燎;不鼓則已,一鼓作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纔是心學的至高境界。

心學之集大成者不會總在細枝末節上展現自己超凡的能力,而是耐心地等待做大事的時機。《周易》中也說,初九,潛龍,勿用。一旦時機成熟,其威力不可限量。在潛心靜氣,修身養性,心無旁騖的同時,預算好事情的發展,再根據現實形勢,做出最合理的判斷,是心學之大成。用一句話概括: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至於所謂聖賢的預言,我感覺都是他們理智分析的結果。像一面光滑明亮的鏡子,平靜祥和的湖水,當一個物體映照其中時,湖水的清澈足以看透事物的本質。聖人的心如同鏡子一樣,純潔與平靜到一定程度後,任何偽裝都無法起到效果。這就是「此心不動」的精髓所在。審時度勢,做到天時地利人和相結合,是「隨機而行」的核心。

孫子說過,知可以於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君而不禦者勝。有一種以心學為核心思想的戰術,叫做「圍師必闕」。意思是說,在攻打退守孤城的敵人時,不能將城池徹底包圍,而應該在一處不進行包圍,使敵人慾突圍而彳亍,欲死守而不甘,導致敵方軍心渙散。以打破敵人的心理防線來獲得勝利。雖然這種戰術早在戰國時期就被發明,但是我還是以為它是以心學為基礎的衍生物。

王守仁認為,知與行應該是不能分離的。「知行合一」是心學的哲學命題之一。他舉例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成兩截,認為必先瞭解知才能實踐行。而王守仁認為知唯其一,行有善惡之別。君子欲修其德,必須「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拯救朱學之偏。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為前提。事同其理,沒有親身的經歷,也無法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那麼,什麼是「至善」呢?沒有善與惡的分別,只有自然地本體,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麼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清楚了。人們不要拘泥於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順其自然之規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過,過分的修飾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俊美和醜陋本是自然的本性,只是在人的邪念中分別出貪戀和厭惡,要「至善」歸本,就必須在「存心養性」上下功夫。

「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王守仁強烈反對到的本體的外在性和在事物中求至善的格物觀,認為這是「析心與理為二」。他的用心明顯是用此比喻,教學生效仿先聖的思想,必須從自己心中反觀得自性聖哲,不綏靖,不攀緣,使五官出五門而於諸外境不染不著,即是「良知」。

另外,王守仁還把「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三者的次序完全顛倒過來,這是他對「心本論」的自我詮釋。這種心本論,繼承了先秦思想,孟學派「盡心知性知天」、唐代禪宗的「以心法起天滅地」和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理論觀點,並將這些觀點上升到心和物,心與理的關係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作出了詳盡的哲學論述和解釋。

希望大家也能對古代哲學產生興趣,大致涉獵一下也是有益的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