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沒有周恩來, 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沒有周恩來, 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3月1日,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習近平用3個「縮影」高度評價周恩來同志半個多世紀奮鬥的人生歷程:(1)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2)是新中國孕育、誕生、成長和取得崇高國際威望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3)是中國人民在自己選擇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上艱辛探索、不斷開拓、凱歌行進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

1955年1月15日,印尼總理阿里代表科倫坡會議5個發起國,正式邀請中國參加4月將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2月1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複電,欣然接受邀請。

由於亞非會議是中國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第一次出席的大型國際會議,為了開好這次意義重大的會議,有關部門還邀請了專家進行座談,提出意見和建議。專家們討論的問題大到會議的議程、努力方向,小到代表團成員的著裝。為了了解各國對亞非會議的態度,外交部電令各駐外使館報回駐在國或駐在國鄰近國家的反應。此外,為了在萬隆會議上便於與會國更多地了解中國,中方還準備了介紹新中國科研、教育、文字改革、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各方面情況的資料。可以說,中國政府做了充分的準備。

「總理那次印尼之行,充滿驚險。」

當時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後來回憶,「那年3月中旬,周總理剛剛做了闌尾切除手術。中央決定他坐飛機赴會。」要說中國那時面臨的形勢,用「險惡」二字形容絕不過分:台灣情報機構密謀在新中國搞破壞,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實行敵對和孤立政策。

為了參加萬隆會議,我國向印度航空公司租了兩架飛機,分別是「克什米爾公主號」和「空中霸王號」。根據安排,代表團分批前往印尼。沒想到,1955年4月11日卻傳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克什米爾公主號」在印尼納土納群島上空爆炸,機上代表團部分人員和隨行記者不幸遇難。

原來,台灣情報機構在這架飛機經停香港啟德機場加油時秘密安置了定時炸彈,其謀害的目標就是周恩來,因為按照原定計劃,周將乘坐該機前往雅加達。但周恩來臨時改變了行程路線,從昆明取道仰光到達雅加達。這些信息可以從緬甸總理吳努和周恩來的來往信件中查閱到,而當時這是屬於絕密的,所以台灣情報機關一直以為周恩來會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

隨周恩來前往萬隆的黃華後來回憶,悲痛之餘,周恩來告訴代表團戰員,敵人搞破壞,恰恰說明他們害怕我們召開亞非會議,但是這種破壞嚇不倒我們,搞外交也會有犧牲。他在給鄧穎超的信里也說:「文仗如武仗,不能無危險。」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沒有周恩來, 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1955年「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後,鄧穎超與周恩來在4月10日和4月12日往還的兩封書信。

「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事件發生後,中國代表團特別是周恩來總理的安全問題被高度關注。據時任駐印尼使館武官茅琛回憶:使館進行了仔細研究,派人對從雅加達的馬腰蘭機場到使館的道路進行幾番偵察。代表團專機到達後,使館專門安排一位副武官在機場看守飛機,寸步不離。

由於飛機事件沒有阻擋住中國代表團,據《印度尼西亞新聞》報道,蔣介石在印度尼西亞的恐怖組織「鐵血團」和印尼的武裝匪徒互相勾結,準備在亞非會議期間發動破壞和暗殺活動。為確保代表團的安全,中國駐印尼使館發動華僑以記者身份擔負起保衛周恩來總理和代表團的任務。因為以記者身份便於出入會場,利於保衛工作。一部分友好的印尼記者也志願擔當起中國代表團的保衛任務。據會議親歷人朱毅說:「這些華僑記者熱情之高,令人感動。他們公開表態:子彈來了,用身體擋;炸彈來了,用人牆堵。」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沒有周恩來, 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1955年4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到達萬隆,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羅阿米左約到機場歡迎


周總理遲遲不講話,不斷推遲發言

萬隆是印尼西爪哇省的省會,距離首都雅加達約180公里。那裡群山環抱,氣候涼爽,有「爪哇巴黎」的美譽。1955年4月18日上午,亞非會議在這裡隆重開幕。來自阿富汗、緬甸、柬埔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黃金海岸(今迦納)、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寮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錫蘭(今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葉門(今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304位代表出席會議。美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卻派出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一個由近70人組成的「記者團」。其中有許多人昨天還是國會議員、國務院官員,這兩天卻搖身一變成了「記者」。

開幕式後,各國代表相繼發言。開始,會場上充滿著友好與和睦的氣氛。但是,從18日下午最後一個發言到19日,會議上出現了分歧和矛盾,有國家的代表開始發出攻擊社會主義中國的論調,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據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翻譯陳麗水回憶:「當時,我和王悼如(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還有朱霖坐在旁聽席上,看到會議主席(印尼總理阿里)和秘書長亞都干尼惶惶不安,不住地抬頭朝中國代表團的座席上看。東道主和很多代表都暗暗擔心,生怕中國代表進行猛烈反擊,那就可能使會議破裂。」

按照會議安排,19日上午頭一個發言的就應該是周恩來,但是他卻遲遲沒有講話。當時中國代表團的秘書李慎之後來說:「會議上出現的不和諧音調,比預料的要強烈得多。還有幾個國家也附和著反對中國。所以總理就不斷地推遲發言,並把原來的發言稿以書面形式散發。那天(19 日)上午,我看到他在開會時寫了些東西。中午休息時,總理一邊吃飯,一邊口授,我們幾個年輕人就拿著紙頭一張一張地記,又立即翻譯成英文。

直到下午4時45分,大會主席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發言。周恩來在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為節省時間,周總理的發言除首尾兩段外,其他都由譯員浦壽昌用英文宣讀。周恩來誠懇的態度和優雅的外交風度,加上年輕瀟洒的浦壽昌講得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語,一下震動了全場。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沒有周恩來, 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出席亞非會議的我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周恩來總理4月19日下午在亞非全體會議上發言。

短短18分鐘的發言,驅散了兩天來聚攏的烏雲。從此,「求同存異」的精神一直主宰著會議進程。整個會議期間,周恩來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三次力挽狂瀾,樹立起了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也正是在這一精神指導下,誕生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美國記者鮑大可說:「我沒有聽說哪一個人不折服於他的個人品格,即使最強烈反對他的政敵也不例外。」已故萬隆會議秘書長魯斯蘭·阿卜杜加尼生前曾說過:「沒有周恩來,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4月24日獲得巨大成功的亞非會議閉幕。會議主席、印尼總理阿里在閉幕詞中說:「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採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且願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前進的燈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杜邦集團:二戰美國的火藥庫,誕生於內戰的化工巨頭
出生在西域碎葉的李白,還能算中國人嗎?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