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美帝:只想體面地留下來,就是不夠想要留下來

「留」學美帝:只想體面地留下來,就是不夠想要留下來

Claire大概是我最羨慕的朋友之一,國內名校畢業,美國留學後直接進了華爾街大投行的併購組當associat。帶著亞裔和女性的雙重弱勢標籤,卻在她口中那個「張牙舞爪、人五人六」的華爾街里,帶領一幫對她服服帖帖掏心掏肺的白人精英男們。

她的成功故事讓我一度誤以為華人在美帝的地位已有了極大提升,但她給了我一組不完全統計數據:華爾街每年錄取MBA畢業生,保守估計600人,其中的中國人,則不到10個。

然後她說,自己的管理秘訣就是,比別人更碧池幾倍:

他們首先意識到你是Minority,所以要更讓他們清楚,你也是一個Character。

身份!身份!

我問了曾在美國留學的朋友,當時最大焦慮是什麼。幾乎無一例外得到了一個答案,身份問題。

商科類學生,真正要留美工作主要依靠H-1B工作簽證。

而整個美國幾乎有七成左右的公司沒有發放這個工作簽證的資質。如果有,他們更願意發放給可替代性更低的中國IT人才,而並非數量巨大的商科學生。很多人會在此時回想起剛來美國時,叔叔阿姨曾經的提醒:

當年一起過來的男生,學技術的都留下了,學商科的回國了。

而移民局,每年只有8.5萬個H-1B名額,需要申請人抽籤獲得。而許多商科學生畢業時拿的是文學士,只有每年一次抽籤機會。

這個樂透一般的身份機制,讓許多來時雄心勃勃的留學生,最後只能和一百年前的詩人一樣,將壯志裝點為朋友圈裡「輕輕地我來了,輕輕地我走了」的浪漫。

即使你幸運地中了樂透拿到簽證,特朗普上台後的大使館審查變得更加嚴厲,被卡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再即使你順利地通過一切,焦慮依然難以解除。因為H-1B有6年期限,而比起更喜歡亞洲人才的科技公司,真正能幫外籍員工申請綠卡的金融類企業少之又少。新一輪身份焦慮,將在工作的第三年開始重新佔據生活。

而這還只是那個印在本子上的身份問題。更深層次的焦慮,隱藏在生活細節里。

我的朋友Penny在初三畢業後來到美國,人生的一半時間在紐約度過。特朗普勝選後的第一個周末,她和往常一樣從樓下超市買東西離開,身後突然傳來一陣刺耳的罵聲。起初她沒有在意,直到聽到髒話里夾雜著自己T恤上印的學校名字,轉過頭去才發現,一位紅著眼氣鼓鼓的白人大媽,正追著自己喊「Chink」

這是Penny在美國第一次遭受到種族歧視,兩個月後她辭去當地實習,回到了中國。

關於留下來的修羅場

真正想要留下來的人,怎麼會僅僅在抽籤上押寶呢。保證你留下的途徑多了去了,找個美國人結婚呀。

我認識很多基友,幫朋友結個婚再離個婚,根本不在乎。如果你沒有這個人脈,花錢去找這種機構,一樣分分鐘搞定。

跟我說這話的留學生朋友,看著我的一臉懵逼,揚起了深邃的嘴角。在這個關乎安全感的身份爭奪戰背後,是猶如修羅場般的層層篩選淘汰。

很多人是這麼總結的,到美國讀MBA的中國人分為三種:想要換工作的,想要換對象的,想要換身份的。這三種目的,很少能帶來美國人刻板印象里,勤奮苦學的中國人。Claire在給MBA當助教時發現,讀書的大多數本地人,成天在玩的則是更多是中國人。這大概是第一批出局的人們。

然後,是無法擺脫過去被動的、線性的前進方式的人們。尤其對研究生來說,因為美國最典型的商科發展路線是:本科畢業,工作2-5年,讀一個MBA,之後轉行或者升遷。大多數校園招聘要不就針對本科畢業生,要不就針對MBA學生。因此國內本科來美國讀金融碩士的朋友,容易在求職上處於一個尷尬的中間位置,除了自己攢人脈,跑社交外,別無他法。

過去在國內隨大流讀書,考親戚實習的經驗不再適用。於是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在美國蹩腳地networking失敗之後,再後知後覺地給國內的HR發郵件,又通常只能在凌晨錯過為數不多的視頻面試機會。

更殘酷的,則是那些一開始就把回國當做保底的「退路」的人們。因為這通常意味著不夠全力以赴地準備美國的求職,或者低估了國內求職的競爭性,都可能造成更為劣勢的困境。

已經有不止一個美本的同學告訴我,出國後回來最大的短板,就是沒有在國內的「校友關係」。當別人請師兄遞簡歷時,請師弟吃飯時,在飯桌上調侃昨天奇葩大會上高曉松又說了咱們什麼清華精神時,他們則需要購買VPN才能看到校友最新發的Facebook。

回到一開始那個「假結婚」的設想里。結婚是假,道理卻真:

想要Decent地留下來,就是不夠想要留下來。

留學,是為了留還是學?

赴美在讀的100多萬留學生中,中國一直是排名第一的來源國家。2016/17年度,有350,755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幾乎是第二名印度的兩倍。

35萬人帶著不同的期待來到這裡,卻要經歷相同標準的身份審視。美國人眼裡,你是需要通過層層審查的minority;中國人眼裡,除非你的學校名頭夠大,否則也可能只是花錢出門鍍了金的水貨。

卻很少有人用自己的標準,來審視留學生活。

回國時最煩的就是,身邊人會認為,你去了美國就一定要融入那裡,一定要有很多美國朋友,才不會被稱為loser。但實際上,美國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多元且自由,各個種族背景、語言背景的人,都能在這裡有各自的生活。我來到這裡,就是要追求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或許這麼多身份焦慮,更本質上來源於同樣的本末倒置——

留學,留學。其實首先是為了學,然後才是留。

文章開頭的Claire,形容自己在美國讀MBA那兩年,比在投行還累,要carry所有課的小組作業,要在學校機構做兼職,要社交,還當了2個學期的助教,跟讀了PhD一樣。

我留學的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因為我一直追求的,就是儘可能拓寬自己的邊界,通過教授、同學的影響,達到他們的高度。

而故事的結局是,在華爾街的Top投行的面試里,她微笑著告訴面試官,如果不是進併購組,這個offer還是留給更需要的同學吧。然後順利成為這個公司的一員。

現在她已經在美國工作一年多了,用的讀書時的OPT簽證,因為H-1B還審查之中。未來是繼續留在紐約,還是去其他國家總部,還是換一種簽證申請?Claire知道,主動權其實依然掌握在自己手裡。

想起電影《霍比特人》里Gandalf 對Bilbo Baggins所說:

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世界並不在你的地圖與筆記里……當你回來時,你從此與眾不同。

年幼無知時,我們對美國的嚮往,或許只能是 「 能比他人過得好 」的自動保票。但如果真的到了那裡,見到了曾經嚮往的可能性之後,依然擁有同一種loser的標準,那就真的是,關於「留與學」的本末倒置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Reference:

http://www.sohu.com/a/208159166_722208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52578

-END-

(如果你對求職感到迷茫,掃碼加顧問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問 的精彩文章:

羅蘭貝格2018暑期實習網申開啟!錯過再等一年

TAG:職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