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5%的中國留學生曾出現抑鬱?出國讀書,要準備的不僅是錢

45%的中國留學生曾出現抑鬱?出國讀書,要準備的不僅是錢

插畫師 / BQ

倫敦國王學院失蹤11天的35歲中國女博士生閆同學,28日被證實在其住所死亡。警方初步判定死因並無可疑之處。

這是近來發生的又一起在外中國留學生失蹤或死亡案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優秀,而且年輕。

2017年12月,美國康奈爾大學18歲留學生田妙秀(音譯)在所住內自殺身亡。

2017年10月,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在金門大橋跳河自殺。

2017年2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20歲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死在宿舍內;

2016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津留學生劉凱風在家中自殺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上海的留學生楊志輝自殺身亡;

2016年1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留學生陸同學跳冰湖自殺;

2015年1月27日,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河自殺。

真的很可惜!

這還只是北美地區,也不包括章瑩穎、冷夢梅等涉及刑事犯罪的失蹤遇害案例。可以想像父母、親人的悲痛之情。

雖然說留學生群體大了個案難免跟著增加,但這或許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異國求學之路的艱辛,以及我們的天之驕子們在抗壓方面的不足。

據耶魯大學2013年發布的研究表明,中國留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令人警惕。調查顯示,45%的中國留學生稱曾出現過抑鬱癥狀,29%的人稱有焦慮癥狀,而美國大學中常規的焦慮及抑鬱比例只有13%。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學生這麼「脆弱」呢?

1,語言障礙+學術差異

雖然出國前都考過托福雅思,但真要全英語上課,大部分人能聽懂六、七成已經很好。討論課根本插不上嘴,閱讀速度也慢,教授開的長長書單,根本來不及讀完。

我當年把一本字典都翻爛了,作業不到凌晨兩點寫不完(因為還要打工)。一邊寫一邊後悔,我為什麼要讀文科啊,相同的意思還要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太傷腦了。

語言障礙影響對知識的理解,也影響表達。但它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它很快就能被克服,如果你真的想克服的話。

真正的壓力來自學術差異,來自教育體系的不同。

我們強調「結果」,強調「正確」,這種思維模式並不適合強調分析和思辨的教育體系。即使上課勤做筆記下課歸納總結,論文可能仍然無從下手。挫敗感因此而來。

我那個班也就20個學生,除我之外,全部來自英語國家。他們侃侃而談,討論熱烈,凡事都有主張,考試寫論文似乎都不在話下,玩著就能搞定。唯有我酒不會喝話不會說,剛理清思路他們已經轉入下一個話題,還常常搞不清他們談論的人是誰。

我們去法院聽審判,其他同學奮筆疾書,我卻一頭霧水,不明白那個自稱是環保主義者的邋遢男子,為什麼一定要住在樹上,阻擋政府修路。我是該褒還是該貶,落點應該在哪裡。

還好我遇到一個日本學生,他因簽證問題在機場被抓。我走出法庭一眼看到他被押進來,立馬決定放棄「環保」,轉跟他的「移民」——他讓我找到了方法:從身邊入手,從感覺出發,新聞故事層出不窮。

但真正讓我恢復自信的是一個日本學姐——寫到這裡我忽然意識到日本人是我的福星——她是學霸,門門功課A,用英國學生的話說:crazy。學校因此還獎勵了她一台電腦。

我看過她的論文,簡直令我震撼。那時我才相信:用簡單的英語辭彙也能寫出漂亮的論文。講真,比英語國家的學生寫的好多了。

所謂不可能,其實都是安慰自己的借口。出國讀書,需要有超越自己的勇氣。

2,文化衝擊

如果你看過藍白紅三部曲里的《白》,你就會明白,當人身處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的異國他鄉,很容易失去某種 power,再聰明的人也會突然顯得愚笨遲鈍。

比如你在國內跟人聊天,也許不用五分鐘就能粗略判斷對方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職業等,但到了國外,這種判斷力會消失。他們看起來都一樣,一樣跟你打招呼,一樣看似有禮。你不懂他們的笑點,你也不知道他們的潛台詞。

你要很久之後才知道,那些手臂上滿是紋身的人其實並不可怕,倒是長得白白凈凈的很可能仇恨社會。

這種文化衝擊會始終存在,並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交友、戀愛、租房、工作、處理財務、與政府機構或警方打交道等等。

很多人因此感到不適和挫敗,社交也會遭遇障礙,因為深層次的交流常常會遭遇壁壘:一是語言,二是文化和思維方式或三觀。

一些敏感的學生甚至因此患得患失,擔心無法獲得導師的信任,擔心自己的溝通有誤,擔心語言障礙已經令導師懷疑自己的智商。

前面提到的唐曉琳便是如此,她08年北大畢業後到美國讀碩博,但博士讀了7年仍未畢業,令她無比焦慮絕望……

3,經濟壓力+父母壓力

中國學生都習慣將人生前景與自我價值跟學業劃等號,因此很難接受學業失敗,哪怕只是有這個可能。

不要說尖子生,就是那些成績一般被父母逼出國的學生,也對失敗充滿恐懼。

知乎上就有一女生說,她英語很渣,學校也沒什麼好,專業更沒啥興趣……然而父母花了那麼多錢,自己讀不出來很丟臉,對不起父母,但讀下去又覺得很難,完全是浪費時間,因而非常彷徨,不知道該怎麼辦。

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十幾年前,中國人的經濟實力的確強了很多。然而一年幾十萬的學費生活費,對大多數工薪家庭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目前在美讀書的中國學生大多是支付全額學費,每年的開銷高達五六萬美元。

其實這個投入產出並不見得合算,而且如今非名校回來一樣難找工作,但很多家長仍願意傾盡畢生積蓄,或賣掉房子送孩子出國。這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學業能否配得上父母的金錢付出,成為留學生的普遍焦慮。

留學好不好?要不要留學?這其實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每個人資質也不一樣。有人兩年就牛津大學博士畢業,有人卻在發展自我認知與自尊的過程中陷入困境。

我見過抵達一周就回國的男生,因為不適應;我也見過寫不出論文哭著退學的日本女生;我還見過被父母逼出國後天天泡賭場的富二代,每月輸掉的錢足夠我們生活一年。

就像過於敏感的人不容易幸福一樣,人們的抗壓力也不盡相同。

對讀書我們也許應該抱有平常心。在這一點上,西方人實際得多。如果沒有獎學金,他們可能會放棄哈佛而選擇名氣小一點但經濟能承受的學校。日子是自己過的,讀書也一樣。

精英教育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每個人都有合適自己的位置。

最後,還是想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任何時候都要抱著一份希望。過了這道」坎「,往往就是一馬平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如何克服抑鬱症的發生?
抑鬱情緒特點及繼發癥狀有哪些?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