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兒童擁有終身與書本相伴的習慣」

「讓兒童擁有終身與書本相伴的習慣」

寫在前面:

兩個月沒有更新的結果就是在孕傻的刺激下密碼忘記了,拖延症是慢性病,得慢慢治。還好至少輸入沒有停止,從2018年的開始每天都有在閱讀,無論是共讀還是個人閱讀,從數量上這兩個月基本上可以超越去年全年了,當然數量的意義不大,關鍵是帶著何種目標去閱讀,並形成輸出的習慣。這是我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正如去年堅持了福田站共讀倒逼懶惰的自己敲起鍵盤梳理雜亂的觀感和體驗,輸出了一些自己還稍微滿意的讀書筆記,在自嗨的層面上完成了一些提升。承蒙一些朋友不離不棄還沒有取關,我將繼續和大家交流我個人的閱讀/親子閱讀、觀劇/影體驗。

「讓兒童擁有終身與書本相伴的習慣」

2017年完成了三葉草故事媽媽高級班的部分課程,2018年的高級班領讀計劃正式開啟。有幸作為領讀計劃的第一期領讀者之一,在完成了閱讀《書,兒童與成人》主書目,以及延伸書目《歡欣歲月》、《爸爸的故事》和《女兒的故事》的基礎上,在2018年2月3日為參與共讀的同學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閱讀心得,本文在閱讀、分享及後續與親子閱讀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為熱愛兒童文學,深覺親子閱讀有趣有愛的家長們推薦本期閱讀書目,後續也將陸續為大家推薦其他期閱讀書目。

《書,兒童與成人》和《歡欣歲月》兩本書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理論雙壁」及「世界各國兒童文學思想、理論的奠基之作」,前者法文原版成書於1932年,後者英文原版出版於1952年,兩本書中文簡體版於2014年由梅思繁翻譯並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和出版。作為親子閱讀的深度參與者和兒童閱讀的熱情推廣者,如果我在一兩年前看到這樣的介紹,一定會用「井底蛙」的閱讀身份來告訴自己,親子閱讀在家裡讀讀書就夠了,沒有必要玩大了,看這些所謂「艱深」的理論書自討苦吃幹嘛呢,畢竟我們又不以兒童文學研究為主要學習目的。

但在經過2016年和2017年三葉草故事媽媽初中高升階的學習和熏陶後,今天的我已經成為「開放式」閱讀者,願意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再進行深度學習,同時體會到深度學習帶來的思維升級與拓展對日常生活的改變。

《書,兒童與成人》作者簡介

這樣的學院派出身很容易讓人想到「老學究」,但阿扎爾的文筆之詼諧幽默令人經常有大聲朗讀之快感,這絕非「老學究」所能觸及。他在美國講授的經歷,以及他可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他對世界一直保有的好奇心令他在古典文學研究之餘還有心為兒童文學發聲。(對於這樣一位高殿上的學者為何會把研究轉向兒童文學,這是讓我非常好奇之事件,現在所謂流行的斜杠青年其實一點也不時髦,在古代文明時期,學科不細分的年代,多少學者都是即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呢?相反,現在所謂的分科學習讓我們從小就對自己是文科生理科生有了明確的界限,阻礙了我們全科思維的發展以及跨學科界限的突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國教育界對哲學之重視非常值得肯定,哲學解決了很多具體學科越往上走越不能解決但又必須解決的問題,讓孩子從小有哲學的思維框架,無論今後從事哪一學科的學習,都不會過度局限自我)。

我相信這只是部分的阿扎爾,他的更多故事留在法語世界等待著我們發現或者挖掘,譯者梅思繁和我們同齡,但卻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Sumi一直很喜歡的一套的小兔湯姆的圖畫書系列,其中有很多本都是梅思繁翻譯,找到自己的熱愛並能給需要的人們帶來價值,孩子成長至此,父母心可甚慰了。

《書,兒童與成人》之「非理論感」

很多時候業界的評論往往讓業餘愛好者望而卻步,正如「世界兒童文學理論雙壁」之美譽,既然是理論雙壁,那麼理論二字若非做研究,平素常我們一般會視而不見。幸運的是,我們被引導著打開了這扇所謂「高深」的理論之書,然後發現這位嚴謹的法蘭西院士在榮光的身份之下有著一顆熾熱的純真之心,從他的自序里,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那來自80多年前的對兒童閱讀和教育的赤誠之意。

本書雖是理論著作,但其實卻以散文體的形式展開,書中每個章節都有大量的修辭手段,在批判的時候嘲諷揶揄,在讚揚的時候熾熱開放,但又在看似散文化的敘述中串聯起了歐美兒童文學發展史上的重大人物和事件。這種寫作手法初讀起來較為不適應,作者強大的歐洲古典文學和史學背景讓他對很多人物和事件信手拈來,簡單引用,對於兒童文學沒有一定研究的初學者來說,會有一定隔閡。這個時候,群體閱讀的力量就會發揮出來,拋出問題,拋出困惑,互助提升,閱讀的個人化行動和群體智慧相結合,在這個知識共享的時代已是快速學習的最佳途徑。

作者對早期兒童文學創作觀的批判

其實,作者批判的理性主導和道德至上,這些可以從閱讀延伸到教育的爭論到現在應該都沒有停止過。理性主導強調知識灌輸,最後會演變成以應試為唯一考核目標,培養的是流水線的產品。道德至上會讓孩子在特定的言論文化控制下成長,對世界和真相認識不夠充分,無法形成客觀獨立的自我判斷,在孩子成年之後帶來諸多人生選擇和成長問題。

這是兩種極端狀態,無論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目前層出不窮的創新教育,都在彰顯著整個時代對教育對兒童的重視,如我輩之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也遠遠超過我們的父輩,這些理念上和行動上的進步都會給我們信心,無論未來世界競爭形態如何,培養一個愛閱讀,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善良的人始終都讓我為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

作者心目中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阿扎爾是一位愛憎分明的學者,在談及他熱愛的兒童文學的早期開創人物如夏爾.佩羅、紐伯倫等等時,他的文筆會異常溫柔而細膩,了解了夏爾.佩羅,我們才知道《睡美人》、《小紅帽》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最早都出自於佩羅的手下,也就明白了為何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流傳這些故事有千變萬化的版本,也就對這些不同的版本有了更多的好奇和了解。

如果實在不願意深讀此書,記住這些書名,並參考這些書的特點來為孩子選擇兒童文學一定是沒錯的。阿扎爾在書中第52-54頁所論述的關於所謂優秀的書籍的特徵具有普適意義,在琳琅滿目的書籍面前無法保持明確判斷力和選擇力的家長無妨細細品味這樣一些參考:

優秀的書籍,儘管不在自己的期待中,也要滿懷感激地歡迎它的到來。

忠於藝術本質的:擁有簡單卻打動人心的美感

給予兒童熱愛的畫面的:歲月匆匆流過,不美好的現實撲面而來,而童年時期的熱愛是人生最好的底色

喚醒兒童敏感的心靈的:尊重生命的情感

尊重遊戲的尊嚴和價值的:智力與理智的練習,並不一定是立即有用或者純粹實用的

知識豐富的:不偽裝的「寓教於樂」,懂得種下種子慢慢生長

關於人類心靈的:樸素而又普適的三觀

富有深刻道德感的:努力讓真理存在下去,不斷推動激發著人們內心生活的,維繫人類信仰與公正的

我的最大收穫

最近一期福田站的共讀在讀Lois Lowry的《記憶傳授人》四部曲,之前我的態度是不讀,情節簡單,人物幼稚,脫離現實等,而現在,即便Sumi還沒有到可以閱讀文字書的年齡,我卻一個人看的興緻勃勃,好的兒童文學不只適合給兒童看,同樣可以給成人帶來啟發和震撼,這反思烏托邦社會的四部曲看似離我們遙遠,但深思之下,卻又讓人恐懼,作者通過文字構造自己的文學世界何嘗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心之安處」。所有童書帶給我們第二次心靈成長的力量會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這樣的化學反應越多,我們親子關係的基石會越堅固,在未來的日子裡,那些親子關係的暗礁一定可以離我們更遠一些。

《歡欣歲月》的強大資料功能

《歡欣歲月》的作者李利安女士的寫作思路非常的規範,文筆也非常簡潔凝練,對於想一窺兒童文學大框架的愛好者來說,本書比《書,兒童與成人》的閱讀難度要小的多,當然這本書是在阿扎爾的書之後出版的,不可避免的有引用前者的一些章節,從出版順序上看當然可以先來後到。但從閱讀知識的搭建上,不妨先從這本書開始,甚至可以先從本書的某些章節開始。

因為作者採用了總分的結構來介紹不同類型兒童文學的歷史,前三章涉及兒童文學的基本課題、起源與發展和兒童文學評論的態度,從第四章到第十二章九個章節分別從「童話」、「神話」、「英雄敘事詩與薩迦」、「詩歌」、「圖畫書」、「小說」、「幻想小說」、「歷史小說」和「知識類書籍」九個類別細緻地進行了介紹。如果孩子比較小,完全可以先看「圖畫書」一章,後續孩子對哪些類別的兒童文學感興趣了,可以再翻出來看。知道這些知識源頭在哪裡而非一次性了解和吸收也是一種拓展路徑。

最近去圖書館都是Sumi主導選書,我來二次篩選,當那天在書籍常年無法正確歸位的深圖少兒部,Sumi選出昆汀.布萊克的《瘋狂的洗衣女工》時,我心裡暗喜,不枉我這兩年一直以來的熏陶,回家後反覆講,一直講,這也許就是所謂閱讀品位的形成過程。正如作者所言「對於優秀的書籍,並無萬無一失的公式,但對經典作品的熟悉和了解,將會是幫助我們感受與分析現代童書的基石」,以及劍橋大學英語文學教授阿瑟.奎勒-庫奇所言「經典作品……中挑選出那麼幾部,三本或者兩本,甚至一本,我們也許就能教給學生真正的歡樂了。也許在有了這樣的品位以後,我們的學生會被內在的力量指引著,於是就會懂得在獨立閱讀時選擇優秀的書籍,而放棄劣質的了…….」。判斷和選擇不是建立在一味的拒絕和排斥的基礎上的,為孩子選書同樣也是需要建立在長期的篩選試錯和不斷提供經典書籍潛移默化影響的基礎上的,一方面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一方面我們也要有一定的去蕪存菁的能力。

《爸爸的故事》和《女兒的故事》

這是兩本非常感人的父親和女兒的往事回憶集,爸爸是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老師,女兒是翻譯家梅思繁,兩本故事有真實的也有藝術加工的,但其中文字的幽默真誠和對平常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記錄非常打動人心。梅思繁和我們同齡,她生活在上海,這給了同齡的我們回憶童年時的一定參照,爸爸的記錄也真實的反映著作為大學教授在教育上的憂慮和擔心,尤其是關於梅思繁補習數學時的片段很有朋友圈家長的即視感,很親切。

女兒的故事中最打動我的是梅思繁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專職從事法語翻譯和寫作的決定讓父親難以接受的片段,當孩子成年,父親步入老年,雙方的溝通都建立在了理性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奉為圭臬的價值觀,父親希望孩子成長的樣子出現了偏差,父親希望孩子能有穩定而幸福的立身之所,而女兒在父親孜孜不倦寫作的背影中所獲得的創作的熱情和快樂卻引導著她走向夢想的選擇。

梅思繁生活在我們小時候羨慕的大上海,她可以從小就接受藝術教育,還有一個從事大學教育的老爸,但在這些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文化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其實相當艱苦,但因為大家都如此,所以無論是在小菜桌上寫作業,還是在公共廚房做菜,作者都沒有流露出因為物質條件一般而帶來的憂慮。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壓力和焦慮,但有些可以永恆的抵抗或者化解焦慮的東西可以是恆久存在的,那就是我們在正確且重要的事情上付出的精力和熱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候鳥飛流年 的精彩文章:

TAG:候鳥飛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