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是為了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讀書是為了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文字|半儒

排版|半儒

圖片|半儒

責編|左岸

潘知常先生曾在其書中提到過「憂世」與「憂生」兩個概念。先生曾拿杜甫做比,認為詩聖杜甫的詩只做到了「憂世」,也就是只讓我們看到了唐朝「安史之亂」時的亂象,看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卻未做到「憂生」,未讓我們看到為何「朱門酒肉臭」,為何「路有凍死骨」。

我對杜甫和潘知常先生的了解都不是太多,所以對潘先生的美學思想以及杜甫先生現實主義的詩風也無法解釋太多。但潘教授關於「憂生」與「憂世」的解說,至少影響了我對於讀書的諸多看法。

我們為什麼讀書?

為了看到別看不到的東西。

怎樣做才叫讀成了書?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諸子百家,如果讓我從其中挑選出一個最偉大的學派,我一定選擇儒家,因為儒家對中國的影響是其他任何學派都無法比擬的。但如果讓我在中國歷史上挑選一個最接近智慧的學派,我卻一定會選擇的「道家」。因為在我看來,其他的學派都大多時候只能看到「有」,卻看不到「無」。

什麼是「有」?什麼是「無」?

這裡筆者不會像老子那般把「有無」說得「玄之又玄」(也沒那本事)。所以還是以讀書舉例子吧。

今天我們很多人讀書,都把讀書當做追求「有」,當做「掙錢」,「獲取職業」的途徑,從而通過權力,金錢甚至美色收穫人生的幸福感。可正如同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那般,當你在不斷追求「獲得」也就是「有」的同時,你的一些東西也一定在不斷流失。比如當你沉迷於商場,政治場,你對家人,朋友的自然關心也就少了。當你擁有權力與金錢的時候,你便會開始為失去權力與金錢而苦惱。當你成了名人,你便會開始為名氣的消失,粉絲的衰減,隱私的減少而苦惱。而這也是《論語》里當孔子詢問四位弟子人生理想的時候,孔子沒有去讚揚子路,冉有治理國家的理想以及公西華成為「小相」(司儀)的理想,卻大大讚揚了曾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人生理想的原因。

所以我更認為讀書是為了「無」,是為了看到那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是為了看到「沒錢沒權」的好處。我們追求金錢,權利,美色最終無非是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感,而人生的幸福感卻從來不是用金錢與美色堆積成的。如果我們去不斷讀書,我們往往能夠發現這個道理,從而對於「有」的存在不抱有太大的執念。但如果我們不去讀書,我們往往難以理解這個道理,會對有錢有權的生活充滿幸福的嚮往,會對自己現實的生活不斷失望。孔子誇顏回「賢哉」,也是因為顏回能夠看到「無」,能夠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夠以「無伐善,無施勞」為理想。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名言大家一定很熟悉,也往往很相信。因為在過去幾千年,這句話不斷地化作現實,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與歷史長河中。那些在擁有諸多風光偉績,位高權重的才子能人不斷地葬送於他們的「有」中,而那些從「有」中看到「無」的人,卻往往能夠安穩度日。

當然我從不反對大家「憂世」,也從不反對「學而優則仕」,不反對「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期望大家能夠在任何「有」的境遇里,能夠常保一顆「憂生」的心,能夠看到「無」的好處,不因為「無」而墜入失望。唯有如此,方才是所謂的「讀成了書」。

人生是有深度,人們眼中的世界也從來不是只存在於表面的,我們讀書是為了能夠「格物致知」,為了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夠更加靈敏地追逐智慧,接近真理,獲得人生種種幸福感。

所以,新的一年大家要繼續努力讀書哦,讀書永遠是大家發現「無」,看見那些本來看不到的東西的最佳途徑之一。

作者按:本文所指的「道家」一詞在先秦其實並不存在,「先秦無道家」,先秦時期真正能算得上「家」的只有儒墨二家,道家學者在先秦時期大多特立獨行,並沒有像儒家,墨家那般形成一個學派,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家(「道德家的簡稱」)」是西漢司馬談(司馬遷父親)在《論六家要旨》中總結出來的概念。

相關文獻:

《頭頂的星空》 潘知常/廣西師大出版社

《論語新解》 錢穆/三聯書店

《老子》 老子/中華書局

《論六家要旨》 司馬談

《史記》 司馬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獨思 的精彩文章:

TAG:自在獨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