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驚艷四座到爛片之王,揭秘呂克·貝松的傳奇一生

從驚艷四座到爛片之王,揭秘呂克·貝松的傳奇一生

提起電影,人們腦海中想到最多的恐怕還是好萊塢電影,尤其是隨著近幾年以漫威和DC為代表的好萊塢英雄主義電影在中國盛行開來,美國大片席捲了中國市場。法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的地位和角色反而沒有美式大片那麼閃耀。

而提起法國,似乎最鮮明的標籤就是浪漫,體現在各行各業生活百態中的極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世人眼中的巴黎也是浪漫之都、時尚之都。法國電影似乎也是充斥著夢幻浪漫之感,這裡說的「浪漫」不止是愛情,我認為能夠令人回味的深切感受或者描繪出綺麗的波瀾壯闊圖景的電影都可稱之為具有「浪漫風格」的電影。

電影誕生於法國,至今已逾120年。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Grand咖啡館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簡短的一分鐘影片,包括《嬰兒喝湯》、《大牆爆破》等,據說電影放映的第一天只有35個觀眾,後來增長至每天約有2500位觀眾來觀看影片,大家的的確確被這種新的影像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了。不同於過去單一的以紙張或聲音為媒介的傳播方式,電影技術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畫面豐富靈動更貼近人們現實生活的表達方式迅速從感官上征服了人們。

在盧米埃爾兄弟開創了寫實電影流派之後,梅里埃又開創了表現主義,然而法國電影的演變沒有停下腳步,先鋒派電影為法國電影行業帶來新氣象,接著新浪潮電影成為繼歐洲先鋒主義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後又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的電影運動。

而自1980年代到世紀之交這段時間內也湧現了一批值得關注的法國電影人,比如新生代導演讓-雅克·貝內、呂克·貝松、讓-皮埃爾·熱內以及阿蘭·科諾等電影人。

我想介紹的就是世紀之交的一位電影人——呂克·貝松。

呂克·貝松

呂克·貝松195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一生拍攝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其中為人所熟知的有《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 、《碧海藍天》 、《Lucy》和《星際特工》。

說起他的藝術形式,他對複雜的人性有著深刻的思索,對愛始終抱持著綿長忠誠的嚮往,這是人類美好而共通的願景。除此之外,他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斥著天馬行空的幻想和帶著離經叛道意味的曖昧情感。

他電影中的幻想與情感之所以特別而又吸引人,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打破了限制,不遵循傳統的規則與界限,他撫觸著人性的底線,在這個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去表達他腦內光怪陸離的世界和紛繁複雜的情感。如果要探究呂克·貝松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那就必須把目光聚焦於他的個人經歷上。

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在呂克·貝松身上確然體現了這一點。呂克·貝松的父母都是潛水員,幼年時的呂克·貝松就跟著他的父母走遍世界去執行各式各樣的潛水任務,去看斑斕的海底世界。當別的小孩身處城市,看到的是各式玩具的時候,小小的呂克·貝松眼裡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是海水裡與他嬉戲的海豚,與大海相伴一生是他的夢想,這點從未改變過。也許是因為一直以來他過著與城市半隔絕的生活,他的思維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他依舊面朝大海做著各種綺麗絢爛的夢,但那時的他絕沒有想過終有一天這些幻想會搬上大銀幕。

一切直到他17歲那年發生了改變,一次潛水事故導致他終生不能再潛水,他必須返回巴黎養傷,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放棄與大海相伴一生的潛水夢。在巴黎養傷的他就像被困的池中魚和籠中鳥,他只能藉助看電影排解抑鬱的心情。他的潛水夢留在了深海,但電影的種子卻在他心裡紮下了根,電影這種充滿張力並直觀的表現方式為他的夢想提供了孕育的場所,他很快就沉迷於研究電影,並在兩年後得到了一個赴好萊塢學習的機會。經過漫長的學習,他拍攝了他的電影處女座《最後的決戰》,並憑藉這部電影屢屢獲獎。在這之後他又拍攝了許多部為他帶來榮譽並積累地位的作品。

重點介紹一下其中幾部電影,有他對夢想的懷緬,也有標誌他電影生涯轉折點的里程碑。

電影《碧海藍天》海報

首先是《碧海藍天》 ,這是一部自傳式電影,講述了一位自幼便夢想成為潛水員的少年與一位美麗的女孩產生愛情後,因種種原因放棄潛水,最後因同為潛水員的朋友在潛水事故中喪生而大受打擊,喚醒了他對大海的歸宿感,最終選擇沉入海底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對呂克·貝松個人而言,最為單純,情感最沉痛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男主角拋開一切回到了大海,這是呂克貝松不能實現的夢想,是他的遺憾,我將這部電影視作呂克·貝松為少年時的夢想舉行的「葬禮」,葬禮之後,海洋里的少年不再,只剩電影里的呂克·貝松。曾有人說最愛這個時期的呂克·貝松,因為這裡有最美的碧海藍天,有最好的呂克·貝松。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海報

其次著重想說的電影是《這個殺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 。

這兩部電影是呂克·貝松與好萊塢相結合的產物,有著呂克·貝松式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懷,都是描繪人之大愛的作品,也有著震驚好萊塢這個動作片大本營的動作視覺衝擊,在商業性上也極具鑒賞價值。

首先從這兩部片子所蘊含的內在情感來講,都將愛視為人性最寶貴的內核。在《Léon》中,一個是慘遭惡警滅門的小女孩,一個是孑然一身獨活幾十年的殺手,如親情似愛情的情感支撐兩個孤獨的靈魂磕磕絆絆地走下去,讓里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瑪蒂爾德報仇,護送她安全離開。《第五元素》中,呂克·貝松重構了希臘神話中的風、火、水、土四大元素,添加了第五類元素——女人,或者說用「愛」這個概念來表示更好,呂克·貝松雖然讓第五元素以一位女性的形象被展現出來,但是這個物象所代表的精神內核仍然是愛,畢竟最後柯本用愛喚醒了身為第五元素的昏迷的莉露,才拯救了地球。

其次,這兩部電影的拍攝手法、鏡頭運用、剪輯技巧也均屬上乘,《Léon》中長鏡頭的使用,《第五元素》中同時展現兩條故事線並巧妙呼應的剪輯方式都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頂級典型案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電影還留下了經典歌曲,《Léon》中由Sting演唱的 《Shape of my heart》和《第五元素》中外星女歌手演唱的《The dive dance》(實際上是由電腦合成的),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

由此可見,呂克·貝松一直將人性中美好而善良的愛作為電影創作的最高主旨,在保持內核的同時,呂克貝松也兼顧了電影創作的商業性。但是業內對這兩這部作品的看法卻有這兩個極端,好的評價如前所述,不滿的人認為這兩部作品是呂克貝松屈服於好萊塢並迎合市場的產物,這種評價產生的原因很複雜。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從法國電影機制說起。前文說到電影誕生於法國,在法國的土地上滋養成長,後來美國好萊塢成為異軍突起的領袖,給以法國電影為代表的歐洲電影帶來了強烈的衝擊,為了穩固自己的電影市場,業內的各國電影製作公司開始以市場為導向,迎合觀眾的喜好。但法國人大概是真的天性自由,放浪形骸,法國電影業內不願屈從於市場,喪失電影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不願放棄電影本身的價值和藝術性,於是法國特別的電影保護機制就誕生了。由法國政府牽線主導建立保護機制並為法國導演提供創作機會與平台,法國電視公司負責尋找並提供資金給創作者們,這樣就可以保持法國電影的獨立性和藝術價值。

在這股獨立浪潮中,曾說自己「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的呂克·貝松扛起了對抗好萊塢的大旗,只是他拍出的作品越來越帶有明顯的好萊塢式風格,再綜合很多人對好萊塢流水線式大片的不喜,許多人認為呂克貝松明明可以憑藉內在才華和外部環境與機會堅持並貫徹自己的風格,卻偏偏要「墮落為好萊塢之流」。尤其是後期的《Lucy》和《星際特工》系列,除了在想像力方面還可見呂克·貝松的影子以外,其他的部分已經與好萊塢流水線的其他產品無異了。這些人有多愛青年時期天馬行空不受束縛的呂克·貝松,就有多厭煩現在的這位好萊塢式大導演,而在最新的由呂克·貝松執導的典型好萊塢式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之中,增添了一張中國面孔——吳亦凡,這更讓呂克·貝松被人們抨擊有討好中國市場之嫌。

對於呂克·貝松,有人愛他至情至性的熱情創作,有人扼腕他淪為爛片之王,但是無論後期的呂克貝松給自己的電影披上了何種新衣,他的精神內核依然存活在他的電影里,無論人們對他作出何種評價,也都無法磨滅他曾經為世界電影帶來的貢獻與感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語塢 的精彩文章:

TAG:風語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