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對於教育標準化的討論似乎從2014年在線教育概念興盛之日起就不絕於耳,甚至對於相對難以實現標準化的素質教育,好未來董事長&CEO張邦鑫都表示「更看好能實現標準化、與科技相結合的素質教育企業。」

那麼當我們在討論教育標準化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從什麼維度去討論,又有哪些概念是我們需要辨別的呢?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一 服務標準化是個偽命題

實現絕對的服務標準化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服務大多是由老師來提供,【自我合理化】這件事是人都避免不了的,因此即使是每個服務的環節和控制節點就做得很好了,最後也是很難出現完全標準化的結果。

今天的教育培訓行業一個現狀也側面印證了服務難以標準化:教育行業到目前還是十分依賴於人的行業,品控的方差波動非常大。而教育企業的規模跟品質成正比,包括老師、教研、上課的模式等因素,我們發現一旦規模擴大,品控就很難保證,利潤就會不斷降低。雖然我們也看到很多的傳統教育培訓企業提供了 「標準化課件」或者「標準化教案」,試圖實現標準化服務,但收效仍待考證,老師們幾乎不會接受已經做好的標準化課件和教案,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應該在教學的時候結合自己的風格來設計課件內容。

二 內容標準化≠教育標準化

內容標準化可以說是實現教育標準化的基礎,比如中小學的教材,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等,拆分後的解釋就是怎麼定義某個學科、某個考試;怎麼在這樣的定義下提取出對應的知識點分類&歸納;以及是怎麼在歸納的知識點下配合哪些的教學方式以及練習等。

例如朗播網提出了語言學習「能力模型」:從「能力點」的角度進行了模型建構,避開語言學習中知識切片相互交叉的問題,能夠更準確地描述出一個英語學習者的能力狀態,並結合能力狀態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訓練。

能力模型的搭建其實是根據人們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機制展開,這也是現在的很多公司在做的【教研】。但是根據芥末堆公開報道顯示:從目前來看,教研主要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傳統教研,主要負責研發課程體系和課件;第二代教研要讓教研與技術相結合;而如今的第三代教研除了要懂教研外,還要有產品意識,要讓內容能夠產品化。

所以雖然內容的標準化是基礎,但是卻遠不等於教育標準化。在內容標準化的前提下實現產品標準化。這就又需要提到上面的概念【自我合理化】,於學生而言,我們需要通過產品的路徑去監控學習行為。

三 標準化考試的獨特優勢

據公開報道觀點:標準化考試服務是教育信息化領域的一塊「大蛋糕」,相比於高考、考研等以自主命題為主、學科差異性大的考試,托福、雅思等語言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及駕考等更容易實現跨區域的考試標準化、信息化。

基於上面2點的討論,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標準化考試本身有自己的考試大綱以及能力點考察要求,因此在內容標準化上就已經佔據了優勢,加之行業滲透時間長,自然是具有獨特的優勢的。

四 標準化和個性化衝突嗎?

《2017互聯網教育服務產業研究報告》指出,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教育需求正從標準化教學向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發展,而教育服務供給也將由「標準化供給」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那麼是不是標準化與個性化本身存在衝突呢?恰恰相反,標準化不僅和個性化不衝突,反而是實現個性化的基礎和保障:因為正是因為內容標準化,使得能力點界定清晰,對應的指導和練習方式明確;正是因為產品標準化,使得學生行為、數據有留存,這才更好地實現個性化。

當然,個性化學習涵蓋範圍更廣,真正實現涉及到技術的進步、體制的轉變、理念的變革等方方面面,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標準化絕對在其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