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塊廣告牌:如果說美好是虛幻的話,那麼邪惡也不真實

三塊廣告牌:如果說美好是虛幻的話,那麼邪惡也不真實

3月5日第90屆奧斯卡終於落下帷幕,以13項奧斯卡大獎提名的《水形物語》最終斬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成為最大贏家。

吉爾莫·德爾·托羅

一開場給文益君最大衝擊的就要數用了4500萬顆施華洛世奇水晶來打造的舞台,90周年果然大手筆

GIF

而文益君要說的則是今年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弗蘭西斯?麥克道曼所演繹的《三塊廣告牌》。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獲最佳女主角

早之前英國上映後就有好友推薦此片,一直想看,但沒有敢,可能是覺得這樣的電影應該在電影院里看,而不是窩在床上對著手機看完,好像這樣才能表達我的態度,也沒有想過這部電影會在國內院線上映,拖著拖著,就看到電影定檔了,看了看排片,果然,大部分影院都沒有,而且一天只有三場,估計過兩天連萬達都沒有了,就在首映當天購票和好友去看了,本來以為稀稀拉拉沒什麼人看,比想像的人多一些,小廳大概坐了一半。

結束的時候我和好友坐著一直沒有動,也挺長時間沒有說話,不知道要說些什麼,出來後才發現,壓抑和沉重感越發嚴重,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憤憤不平,因為每個人都有理由,每個人也都無奈。

回家路上我問朋友「你覺得好看嗎?」

然後得到一個模模糊糊的回答:挺好的。」

三塊廣告牌海報

那到底什麼樣的電影算好看,什麼算難看,可能只是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經驗得出的判斷。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共同標準,沒有評價電影的統一的認識論,所以往往會發生這樣的事——雙方都想真誠深入地討論,然而都覺得是雞同鴨講。

所以文益君也不會長篇大論給大家去做劇透,如果你覺得你喜歡文學性很強的劇本也樂於挖掘電影背後深意的話,我強烈推薦你看。

看完本片,很多人可和我有一樣觀影感受:真實、壓抑、沉重。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又是如何讓我們認為影片精彩的呢?

我們為什麼覺得真實?

因為合理,因為故事的事理邏輯、人物的情感邏輯完美自洽,令人信服。整體上故事由人物行為推動,人物行為又由自己的邏輯驅動。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的行為是由人物自身的經驗、價值觀綜合判斷作出的,而不是觀眾希望人物這麼做。這讓故事看起來無比真實,而真實,則天然地具有將感人肺腑、攝人魂魄的情感充分放大的力量。

導演在影片開始時就給出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線索——廣告商在看的《好人難尋》,沒讀過這本書的人可能就略過去了。

美國南方作家當中有兩位殘疾的女性,一位是《傷心咖啡館之歌》的作者麥卡勒斯,另一位就是被譽為「南方文學先知」的弗蘭納里?奧康納。奧康納的命運更為不幸,她只活了39歲,在她生命的最後15年里,不得不和家族遺傳下來的紅斑狼瘡病作殊死的搏鬥,待在農莊里飼養孔雀成了這個未婚女士最無奈的選擇。卡佛小說里的那個養孔雀的女人,即來源於奧康納。

奧康納及其作品《好人難尋》

《好人難尋》這本書正體現了奧康納風格怪誕,獨樹一幟,對人性陰暗有著驚人的洞察。故事詭譎、陰鬱到令人窒息。這部短短20來頁的小說,寫一家六口駕車去佛羅里達旅行途中,遭遇三名通緝犯而慘遭滅門。在這故事裡,是人性必然的自私,將他們推到了命運的偶然之上。一家六口中的奶奶是小說主角。她一路喋喋不休,甚至在面對歹徒、生命垂危之時,仍不願停下自以為義的說教。與假裝虔誠的外在相反,她的內心自私虛榮,打滿各種小算盤。甚至最後的滅門慘劇,也因她直呼歹徒姓名而起。

電影中相對封閉的小鎮、懸而未破的兇殺案、為破案近乎到偏執的母親、有暴力傾向的父親、種族歧視且深櫃的警察、身患癌症且陷入輿論漩渦的警長——這就是一部向奧康納致敬的作品。暴力和死亡無處不在。當羅克韋爾深夜去警察局,看到自殺的警長寫給他的信,他終於學會克制怒火,找回內心的平靜,然而屋外就是一場以暴制暴的大火。這不就是典型的奧康納式的「天惠時刻」嗎?「上帝的恩惠只出現在魔鬼操縱的領地。」

警察局的大火

那我們為什麼覺得壓抑?

真實本身並不會讓人不適。令人不適的是情感,是人物角色的行為和後果。影片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惡人,就算有「惡行」,也是由於「愛的深沉」,都有背後的苦衷。但是,沒有真正的惡,以善之名的對立抗衡卻依舊讓人沉痛不已,也映射出人與人難以互相理解這一深刻命題。故事「無惡」的設定很巧妙,很重要的作用是,讓觀眾沒有宣洩的出口,沒有一個「純惡」形象讓人吐槽,情感無處寄託的效應導致了我們心理上的壓抑。

我們為什麼覺得沉重?

因為壓抑,更因為故事的不確定性。本片的結尾很有意思,是開放性的。女主和男主決定要懲惡揚善,帶了槍,或許想要殺人,或許也不會,但他們無疑都與故事一開始自己的想法產生了很大不同,也可以說是找回了自我,畢竟他們本質上都追求向善,而不是作惡。但是,這裡很重要的是,沒有把救贖的結果完全表現出來,而且,試圖使用的救贖形式,仍然是暴力,他們認為仍然要通過血債血償的方式尋找正義。暴力能帶來救贖嗎?冤冤相報能人人獲得內心的安寧平靜嗎?這不就是影片一直在探討的重要命題嗎?結果到了最後,我們依然沒有答案,所以我們還是很沉重。

電影中的標誌「三塊廣告牌」

那真實、壓抑、沉重又是如何讓我們覺得影片精彩的呢?簡單說,三者環環相扣,讓我們觀眾產生了一種「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體悟,還能促進我們進行思考,美感就在這些強烈、生動、富有衝擊力的情感共鳴中產生了,於是我們會說——好看.

這不正是我讀完奧康納小說之後的感受嗎,不也正是一部好小說所該做到的嗎?按照奧康納的寫法,羅克韋爾在頓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逃不出這場大火,然而導演還是放了他一馬,讓他在奧康納的籠罩下逃逸,在壓抑和沉重之後給觀眾留下了光明與希望。

類似這樣文學性很強的影片,用兩個小時,能達到長篇小說30萬字的欣賞體驗,實屬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益文學 的精彩文章:

王祥夫 廚子木頭棍
為你評詩 第四十六期

TAG:大益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