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李兆麟:用粵語推開香港文化的門

對話李兆麟:用粵語推開香港文化的門

李兆麟,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文化語文語文研習所廣東話組組長,萊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他於語言學以及粵語教學方面均有頗深造詣,曾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並著有教科書《粵語速成》。

前言

李先生的初級粵語課廣受好評,在香港中文大學內地生群體中名聲響亮。性情幽默風趣,課堂妙趣橫生。於他而言,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積澱和情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語言世界。

吳=吳思怡

劉=劉圳遠

李=李兆麟

吳 | 感謝李先生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您是一位語言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廣受好評的粵語教師。我們十分想了解兼有這兩種身份的您是如何看待粵語教學的呢?

李 | 我是學應用語言學的,從這方面看,無論是教授哪種語言,都是在幫助學生掌握一種工具。如果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就發現我不僅是在教授粵語本身,更是在將香港的文化傳遞給同學們。不單是內地同學,還有國際同學,來到香港,不僅是要面對語言障礙,還要面對更令人頭疼的文化差異。我教粵語不僅僅是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更希望他們在學習粵語過程中,了解沉澱在這門語言中的獨特的文化信息。我相信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並融入香港社會,進而在這片土地上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劉 | 的確,語言可以說是一扇打開本地文化的門。但是有一些同學認為在香港不會粵語也不太影響生活,對香港文化不感興趣,畢業之後也不打算留港,所以並不想學習粵語。您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呢?

李 |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的。香港十分特別,是一個 「兩文三語」 的社會(兩文:中文和英文。三語:國語,粵語和英語),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都有法律地位。但是我認為,一門語言是一項技能,粵語的使用人群遠遠不只是分布在一些人認為的粵港澳地區,許多海外地區例如加拿大,美國的一些地區都有不少華僑說粵語的。如果不會講粵語,很有可能就會錯過一些有趣的人或事。粵語作為一種技能,你很難預料到什麼時候就會派上用場。例如你工作中會碰到一些廣東或者港澳的客戶,粵語很有可能幫你搞定一單生意。其實不止語言,學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開始時你可能會說,我學這些知識有什麼用,但有些時候,恰恰是這些你平時覺得不重要的東西能夠幫你解決問題。現時在香港學粵語,有豐富的語言環境和不少練習機會,我當然會鼓勵同學們趁著在香港學習的時間把握機會學習粵語 。

劉 | 您的課堂模式可以說頗具特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有大量的互動。這種課堂模式的確可以讓同學通過粵語學習了解香港文化。我們想知道這種教學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 | 我認為,教學方式這種東西不可能是一開始就成熟,並且一成不變的。每個教師都會在教學的過程中探索,逐漸形成個人的授課模式。這會受到性格,經歷,治學態度等很多方面的影響。在授課過程中,一個老師會逐漸把他自己的一些性格,態度都加進去。像我設計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吸引學生,讓他們享受粵語課。因此我會想方設法讓課堂儘可能生動有趣。此外因為我教的是粵語,它洋溢著香港生活的氣息,有它獨特的趣味性。這種妙趣橫生課堂形式可以更好地把樂趣傳遞給學生。並且,我發現我十分享受這種課堂。有這麼多原因,把課堂打造得歡樂一點,何樂而不為呢?

吳&劉 | 您有趣的課堂上也遇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學生。有沒有有趣的學生或者是教學經歷想要和我們分享呢?

李 | 這個問題還挺難回答的。可以說每個學生在我腦海里有比較清楚的印象,因為對我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我不僅給大學生上粵語課,也曾經給校外的公司里的員工做培訓。每個人背景不同,性格各異,總有獨一無二的光彩。我覺得同學們都很好。只是說,可能有的學生和我聊得比較多,我就會對他們了解多一些。不過如果說特別難忘的經歷倒是有一次。那就是在香港非典疫情蔓延的時候,當時情況還挺嚴峻的,老師同學平時都戴著口罩,但是在政府下令停課之前,我們還是要照常上課的。不過由於情況特殊,學生是可以選擇不來上課的,但是令我感動的是,仍然有很多同學有心地趕來上課。那段帶著口罩給同學們教發音的時光真的令我十分難忘。

非典時期戴著口罩教學,源於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吳 | 那您有沒有留意到一些同學,他們已經學過初級粵語甚至中級粵語,卻仍舊缺乏勇氣講粵語,您有什麼方法來改善這種情況嗎?

李 | 我也知道不少同學都有類似的困難。我知道不少同學學了粵語,嘗試著用粵語和本地的同學交流,結果哪知對方卻直接用普通話或者英語來和你對話。這其實也很正常,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本地同學希望能用更快捷的方法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所以會直接跟你講普通話或者英文。這讓你覺得有些尷尬,多少會受到打擊,也少了很多粵語口語的練習機會。正巧我在準備一篇即將發表的學術文章,就是關於這個問題的。我在研究中發現,同學們會面臨幾個障礙,影響他/她表達的自信:第一是學習者的語言技巧不熟練,大家作為大學生,心底不太接受像小孩一樣與他人對話。第二是害怕自己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不安,第三就是社會障礙,就例如之前提到了的香港獨特的 「兩文三語」 的語言環境,也就是使用其他語言也可以與他人交流,這也導致了許多人因為可以選擇自己熟練的語言,就不去使用生疏的語言,從而影響新語言的學習。可見問題的成因並不簡單,所以其實如何讓學生有勇氣講粵語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回答。不過多試著講粵語,多做練習,肯定是十分有必要的。作為老師,我也盡我所能,營造輕鬆的課堂環境,鼓勵大家學以致用。

劉 | 也有同學在讀了學校的粵語課程之後還是對自己的粵語水平不滿意,例如聽不懂粵語演講,您能給他們一些提升的建議嗎?

李 | 首先要知道,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目前有聽不明白的也不要著急或者氣餒。聽與說是語言學習中的兩個不同的能力。「說」 相對好掌握,因為你可以選擇你熟練辭彙和句法去說一段說話。但 「聽」 就不同,你無法預料對方會使用何種說法。比如問路,你可以一直使用同一種句式來發問,但是不同的人回答你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這就要求你能對不同的句法和辭彙都比較熟練,難度會高不少。關於提升的方法,不少人講 「多聽多說」,但 「聽」 與 「說」 的範圍是很大的。就比如日常對話,非正式場合的發言和特首的演講之間就有不少的差別。我的建議是從你感興趣的方面入手。粵語和音樂,電影一類的潮流文化是聯繫在一起的。這都是很好的方向。當然,只練聽力也是不夠的,還是要找人練習對話,證明你聽到的和學到的是對的。哪怕犯了錯誤紅著臉也要發問,畏畏縮縮是學不到東西的。

吳 | 我們還知道您是目前學校粵語課程使用課本《粵語速成》的編者,這本教材有哪些特別的設計呢?

李 | 其實相對於普通話、英語、法語的語言的教材,在市面上的粵語教材還是偏少,而且市面上的語言學習材料又是面向不同的人群,我們很難找到符合我們教學需求的課本。因此我們特別編寫了這本《粵語速成》。作為我們大學的教學用書,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用性強。書中設置有許多校園生活場景,方便大家學以致用。此外,我們這套教材是專門為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同學設計的。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不少學者關於粵普對比的研究,針對普通話使用者學習粵語時常犯的錯誤,易混淆的辭彙和發音特別設計了一些板塊。尤其是發音部分,粵語的發音對於普通話使用者是一個難點,因為有一些粵語的發音在普通話里沒有對應的讀音,比如「香港」的「香」(hēung)就難倒了不少內地同學。但是在一些別的語言,例如法語裡面就有類似的發音,所以對於法國人來說hēung這個音反倒沒什麼難度。我們編寫教材時在這些比較特別的地方下了功夫,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同學學習起來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李先生編審的《粵語速成》教材,源於商務印書館網頁

劉 | 也有同學提出這樣的困惑,平時講的粵語口語和比較正式書面語所用的辭彙並不一致,這是為什麼呢?

李 | 這其實也是粵語的特性,就是粵語的辭彙系統十分靈活,變化速度快,容易受到外來詞,新潮用語的影響。如果你現在以粵語口語的形式寫一篇文章,可能兩三年以後看就會覺得這篇文章的用語十分老土。這也是到現在我們都沒有一本完整的粵語詞典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普通話(國語)的辭彙系統已經很穩定了,也有類似《現代漢語詞典》這樣的詞典來規範各種詞語的用法,詞義基本不會發生變動。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很自然地選取國語作為正規書面用語。其他方言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口語里存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性辭彙,但是這些辭彙不會出現在書面語中。將粵語口語直接寫出來作為書面語只能在朋友之間發信息或者在網路這樣的不正式的場合使用。像在你的簡歷上就最好不要採用這種寫法,不然你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了。(笑)

吳 | 但是我們也觀察到,不僅是在網路上,現實里也有一些報紙採用粵語辭彙和句法寫文章,您對這種趨勢怎麼看?

李 | 其實這種趨勢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去看上個世紀的報紙你就會知道,尤其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在廣東地區就有一些報紙上的文章都是用粵語成文的。上世紀,不少有影響力的文人都在南方發展而他們想凸顯嶺南文化的不同,所以這有一些歷史原因。當然了,現在的一些報紙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比如想比較貼近讀者的生活,讓讀者讀起來親切、朗朗上口。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我們也不能阻止別人去用。但是因為這類文章裡面會有不少的潮流用語,語義可能和我們課堂所學相去甚遠,所以我們會提醒初學粵語的同學,仔細辨別這類文章中的詞語,並且小心使用。

吳 | 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對粵語造成了許多衝擊,就比如各種「潮語」,您是否會擔心在這種趨勢下粵語逐漸式微,甚至消失呢?

李 | 伴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不同語言之間也會互相學習,這是非常正常的。例如普通話里有類似 「埋單」 這樣的粵語詞。最近受到微信紅包流行的影響,也有香港人會把通常說的「利是」說成「紅包」。粵語受到英語的影響也很大,吸收了許多來自英語的外來詞。作為一個觀察者,研究者,我認為不同的語言因為互相交流會帶來新的東西,產生有趣的語言現象,也會進一步推動語言自身的發展。並且粵語植根於獨特的南方文化,承載著這一個地區的藝術和情懷。因此,在不同語言的交流與碰撞中,粵語總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文 | 吳思怡、劉圳遠

圖 | 參見文中

編輯 | 李兆貞

文中圖片未經同意,請勿用作其他用途

歡迎您在文章下方評論,與圍爐團隊和其他讀者交流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圍爐 的精彩文章:

對話凌昱恆:不瘋魔·不成活
圍爐夜話:說好改日再見的那條路,你記起來了嗎?

TAG:圍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