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曉平:《南社詩話》中的孫中山史事

陳曉平:《南社詩話》中的孫中山史事

《南社詩話兩種》,曼昭、胡樸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署名「曼昭」的《南社詩話》(收錄於《南社詩話兩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經青年學者宋希於與筆者接力研究,證實為汪精衛所作(參宋希於《「曼昭」是誰?》,陳曉平《「曼昭」就是汪精衛》,《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2年9月2日、16日)。

汪精衛出身文學世家,叔父汪瑔、堂兄汪兆鏞都是近代有名的詩人學者。得益於家學淵源,汪精衛文學造詣頗深,治事之餘仍從事詩詞創作,《雙照樓詩詞稿》有聲於時。汪氏於1929年前後寫成的《南社詩話》,以刊布孫中山戰友詩詞作品為經,以保存革命史料為緯,寓政治褒貶於文學評點之中。

汪氏因緣際會,早年師從朱執信、古應芬,1905年與同窗胡漢民加入同盟會,到1925年止,追隨孫中山凡20年。孫中山凡有興作,汪氏幾乎無役不與。《南社詩話》中的記事內容,多是親身經歷或得自當事人轉述,可信度頗高,是研究孫中山、辛亥革命、護法運動的第一等史料,內中有關胡漢民挑撥孫中山與陳炯明關係的記述,可補現代史之不足。

胡漢民挑撥孫陳關係

孫中山、陳炯明決裂,為民國史重大事件之一。作為孫中山領導下的實力派政治軍事領袖,陳炯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孫、陳政治理念的差異,是兩人分道揚鑣的主因。陳炯明認為兵燹之餘,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教育;孫中山則從全局上考慮,踐行與奉系共同討伐直系的約定,力主出兵北伐。筆者視野所及,反對護法國會、回粵的人,有孫中山的老友章太炎、蔡元培等人,連親兒子孫科也在其列;主張暫緩選舉總統的,有唐紹儀、汪精衛等孫的老友親信。政見不同,本可從長計議,協商解決,未必一定發展到水火不容。

1920-1922年間的孫、陳交鬨的主要原因,已有不少學者作過研究。雙方鬧到感情惡化、公開決裂以至兵戎相見,孫中山「股肱之臣」胡漢民應負一定責任,許崇智、蔣介石也曾推波助瀾。本文試圖呈現這個尚乏人注意的側面。

1920年8月,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從福建率領粵軍回師收復廣東。10月29日,正當粵軍逼近廣州之際,孫中山致函蔣介石,高度評價陳炯明,並聲明應服從「主義」而非服從個人:「競存(陳炯明字競存———編者注)此番回粵,實舉全身力氣,以為黨為國。吾人亦不惜全力以為競兄之助,同德同心,豈復尋常可擬?……我所求者,惟期主義政策,與我一致,即我所謂服從我三十年來共和主義,而豈若專制之君主,以言莫予違為得意耶?」(《孫文與陳炯明史事編年》第290頁)此時兩人即使偶有分歧,都能通過協商順利解決。

這一階段,陳炯明也表現得十分大度。同一天,陳炯明致電孫中山:「我軍本晨克複廣州,敵向北江退卻,欽、廉籍軍在省宣布獨立。現一面處置欽、廉軍,一面檄大軍追擊,請同展兄(胡漢民字展堂———編者注)立刻回粵主持煩劇,炯須督隊前進也。」(《孫中山年譜長編》下冊第1304頁)陳炯明在懇請孫中山回粵主持大局時,仍特地邀請孫中山的助手胡漢民。儘管軍務倥傯,陳炯明為照顧胡漢民感受,仍考慮得十分周到。

後來雙方分歧日深,孫中山身邊一些人物的煽惑不可忽視。陳炯明的親信陳演生說得比較含蓄:「當日對先生(指陳炯明)與中山先生,實有不盡愛人以德之人,有以使彼此合而不得不離,離而不得複合者,應合負此一段歷史上之責任。」(《陳競存先生年譜》編後語,1950年香港版)陳炯明本人,在「六一六事變」前,對前來惠州說合的吳稚暉說過:「粵局弄到如此田地,挑撥離間者大有其人。不去此輩,吾與孫中山將永無複合之日。」5月25日,陳炯明當面對汪精衛感嘆:「隨中山多年,誼不可謂不厚,尚且信一般閑言而遺棄之……」(《陳炯明文集》下卷第931、943頁)

同盟會元老莫紀彭,晚年在回憶中則直言:「說到孫、陳分裂,不如說胡、陳分裂。展堂……出身刀筆吏世家,舞文弄墨而不能容物,當年同志無不非議之。」「孫、陳關係,日形惡化,乃致毫無轉圜餘地,則中山之左右胡、許諸人不能辭其咎也。」(《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第20、22頁)「胡、許」指胡漢民與許崇智。

汪精衛將胡漢民比作楊國忠

莫紀彭、陳演生皆偏向陳炯明,故學界多不予採信。但汪精衛在《南社詩話》中的揭露,則是極有力的證詞。汪精衛與胡漢民同為孫中山左膀右臂,對孫中山的最終決策均無異詞,不會有故意偏袒陳炯明的嫌疑。

胡漢民與陳炯明的矛盾由來已久。清末胡漢民在香港領導同盟會南方支部,協助黃興統籌「三·二九」起義,陳炯明任第四選鋒隊隊長,因誤會命令沒有如期發動,受到胡漢民指責。廣東光復時,陳炯明立了大功,胡漢民任廣東都督時,陳炯明做副都督,配合尚屬默契。

不久孫中山回國,胡漢民前往香港迎接,並跟隨孫中山前往上海,臨行叫人傳話,讓陳炯明代理都督,言下之意,胡隨時可能回任。在南京期間,孫中山及其親信對廣東都督職位,先後提出過不同人選,對陳炯明似欠尊重。卸任臨時大總統後,孫中山偕胡漢民回廣東,陳炯明認為是來討回都督印信的,遂掛冠而去。事後胡漢民雖做了補救,請陳炯明回粵擔任「總經略」,兩人因職權交叉,難免齟齬。之後袁世凱發表陳炯明為廣東護軍使,有心離間,使胡、陳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當時一位接近袁世凱的記者竊竊自喜地報道說:「胡、陳舉動,似合仍離,殊難索解……胡、陳意見似未消融。總之,胡、陳皆存野心,互相猜疑,互相利用。」(朱宗震等編《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編第423頁)

1920年秋,朱執信冒險前往虎門策動駐軍反正被害,孫中山派汪精衛、廖仲愷繼之。10月30日,汪、廖從廣東打電報給尚在上海的孫中山,建議立即任命陳炯明兼廣東省長。(《雙清文集》上冊,第376頁)廣東初定,人心不穩,此時讓陳炯明以粵軍總司令身份兼任省長,是最合適的安排。

汪精衛赴上海迎接孫中山時,發現胡漢民覬覦省長大位,「以一省長之故,蓄憾於心,日夜構陳於孫公之側……」回廣州以後,「……知陳與胡之互相齮齕也,悵然不樂,遽一人歸上海」。(《南社詩話兩種》第15、16頁)

1921年4月7日,國會開會,陳炯明聽聞有選總統之事,「因詢之於胡漢民,胡答謂今日國會系開談話會耳。至五時後,胡忽電告陳氏云:不期今日竟選出孫總裁為大總統,孫總裁亦不知有其事,如何是好?」(《孫文與陳炯明史事編年》第371頁)這種伎倆甚為拙劣,只能增加陳炯明的惡感。

1922年初,孫中山計劃從廣西出師北伐;3月26日,在桂林大本營會議上,接受蔣介石、胡漢民的建議,突然作出回師廣東的決定,引起陳炯明部將的疑慮。胡漢民等排擠陳炯明,還造作陳炯明與直系吳佩孚勾結破壞北伐等謠言,以此激怒孫中山。(1922年4月26日《申報》)4月20日,孫中山下令免去陳炯明陸軍部長、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各職。陳炯明為明心跡,坦然接受免職命令,移居惠州,以示並無勾結直系反對孫中山的意圖,並於23日複電孫中山,表示決意引退。

5月下旬,受到北伐軍壓迫的陳炯明部將葉舉等,聯名致電孫中山,請收回免陳命令,並提出三項條件,其中之一是「撤革六君子(系指胡漢民、胡毅生、魏邦平、夏重民、蔣中正、謝持而言)。」(《孫文與陳炯明史事編年》第514頁)粵海關情報稱:「葉舉等又發出通電,宣布胡漢民、廖仲愷、現任財政廳長程天斗以及其他人七人是目前孫、陳之間產生分歧的主要策謀者。」(同上第513- 514頁)兩份名單有所出入,但均以胡漢民為禍首。

孫中山衛士馬湘曾回憶「六一六事變」前夕,陳少白在孫中山面前說過一段話:「我聞得陳炯明部下說,『一定要殺胡漢民,殺了胡漢民就一切事情可以服從。』陳炯明要殺的人,大概就是胡漢民吧。」(《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第472頁)以陳炯明為人,不會說出要殺胡漢民這種話來,但陳炯明及其部將對胡漢民深惡痛絕的態度,則十分真實。

對「六一六事變」肇因,汪精衛在詩話中下了這麼一個結論:「論者謂十一年六月十六日觀音山之變,陳固安祿山,而胡則楊國忠,諒哉!」(《南社詩話》第15- 16頁)宰相楊國忠不斷向唐玄宗進讒言,迫使安祿山決心起兵叛唐。這個比喻,直指胡漢民在孫陳決裂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值得深思。胡漢民作為孫中山的秘書長,有太多暗中上下其手的機會。若非汪精衛揭破此事,局外人很難洞悉內情。

蔣介石崛起前因

入民國後,孫中山特別信任和賞識陳其美,以其在二次革命中傾力支持,於1916年被刺犧牲。作為陳其美的小兄弟,孫中山愛屋及烏,對具有一定軍事才能的蔣介石比較欣賞。但蔣介石性格倔強,落落寡合,不能甘居人下,對陳炯明、許崇智等上司不滿,每次到軍中供職均半途而廢。對蔣介石多次「臨陣脫逃」,孫中山仍加以優容,主要原因是手下缺乏得力軍事幹部,許崇智公子哥兒脾氣,難任艱巨。

1922年「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移駐永豐艦。汪精衛在上海聞訊,「邀蔣赴難,偕至黃埔,謁孫公於永豐軍艦」(《南社詩話兩種》第36頁)。事後,蔣介石迅速寫成《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中山為該書作序,稱道蔣介石「入艦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於余及海軍將士共死生」(《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571頁)。患難中的朝夕相處、出謀劃策,讓孫中山對蔣介石增加了不少好感。但蔣介石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到與胡漢民、汪精衛並列的層次,並非從此事開始,而是幾個月前的桂林回師決策。

汪精衛稱:「按桂林旋師之議,發自胡漢民,蔣介石贊之。及孫公師至梧州,陳炯明免職,歸惠州。蔣介石主張進兵追之,使不得立足於惠州。並留兵梧州,阻葉舉等東下。胡漢民以為陳已無能為,宜即出師江西北伐,以示此時旋師,非與陳爭廣東地盤也。孫公從胡議,蔣憤而辭去,回奉化家居。及北伐之師深入江西,葉舉等東下,經據廣州。遂以六月十六日之夜,圍攻大總統府,孫公幾為所獲,賴登軍艦得免……孫公自是以蔣為有先見之明,信任過於胡矣。」(《南社詩話兩種》第36頁)

2月3日,孫中山下令從桂林出兵湖南北伐,本來預期由陳炯明接濟餉械,後因雙方意見分歧,於3月26日改為回師廣東。陳炯明撤往惠州以避免衝突。蔣介石認為雙方分歧無法調和,不如立即驅逐陳炯明,將葉舉等陳系軍隊分割包圍而消滅之。胡漢民則認為應立即出兵江西,以示回師並非與陳軍爭奪地盤。蔣的意見不被採納,憤而離粵。蔣對革命陣營內不同意見,屢屢主張武力解決,與他後來利用廖仲愷被刺、中山艦事件排斥異己的思路如出一轍。

「六一六事變」發生後,孫中山覺得蔣介石具有預見性,戰略上高出胡漢民一籌,漸次加以重用,1923年命蔣介石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1924年委任為黃埔軍校校長,提升了蔣的地位和實力。「桂林旋師」建議,為蔣介石青雲直上奠定了基礎。站在1921年的地平線上,再高明的預言家,恐怕也料想不到蔣介石能在短短數年內,抓住幾次機遇果斷出擊,一舉超越胡漢民、汪精衛,登上最高權力頂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韓貴慶和他的寶貝連環畫
怎樣區別銅活字本和木活字本?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