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回大地,陌上花開

春回大地,陌上花開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5日23時18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最具動態畫面感的節氣——「驚蟄」。

驚蟄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蘇醒過來。「春雷響,萬物長」,春天已經不遠了。身邊點滴春的氣息,你感覺到了嗎?

「春雷響,萬物長。」這句民諺說的就是驚蟄時節的典型物候。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時值太陽到達黃經345°之際,大概在公曆3月6日前後。「驚」是驚醒、驚動的意思;「蟄」是「蟄伏」之意。「驚蟄」就是說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的蟲卵和冬眠的動物。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自古以來非常重視驚蟄這個節氣,視之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有云:「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說的就是驚蟄一過,就是春耕農忙時節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對農耕民族來說,驚蟄時節的春雷就好比是一聲號令,讓人聞之一振。因此,傳統的農業文明又賦予了驚蟄節氣以振奮精神之意。陸放翁「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兩句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驚蟄前後,剛好有一個與振奮精神有關的傳統節日——二月二。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古人常以蟄龍驚起來概述驚蟄節氣的物候,實際上是借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符號意義,進一步強調這個時節應該順天應時,提振精神,勤於耕作。「待得春雷驚蟄起,此中應有葛陂龍。」金人所作的這首《春雷起蟄》,說的就是「春雷召喚神龍」。「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在這個時節召喚神龍,無非是希望它早抬頭、多布雲、勤施雨,在春耕之際廣灑甘霖,為一年的豐收打下基礎。

過去每逢二月二,按北方習俗要吃炒黃豆和面棋子。這種飲食習俗也跟春耕農忙有關。大忙時節,家家戶戶的勞動力都要下地幹活,吃食力求簡單耐飢,炒黃豆和面棋子便於攜帶,餓了就抓一把吃,久而久之普及演變為應節的吃食。

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人們精神振奮的時候,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都是驚蟄過後易多發的時疫。因此,無論從公共衛生防疫還是個人防病保健角度看,驚蟄都是一個有重要養生意義的節氣。

中醫認為,春季陽氣生髮,五行與木的曲直之性對應,在臟象上與肝的升發條達之性相應。到驚蟄時節,陽氣已從地下向上萌動,故而此時應順乎萬物萌發的物候特徵來養生。五臟之中尤重養肝,扶助肝氣疏泄,同時滋養肝體,令氣血運行舒活暢達,身體如春日般生機盎然。

飲食:清淡飲食適當進補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起居: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

專家稱,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衣著:「春捂」保暖防感冒

驚蟄節氣「春捂」尤為重要,專家提醒,在天氣回暖時,市民要適當地減少衣被,天氣轉寒時則要適當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煩。

另外,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大家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半島全媒體記者)

來源:半島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萊西V視 的精彩文章:

TAG:萊西V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