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U23第1輪觀察:首發24名球員創歷史新高

U23第1輪觀察:首發24名球員創歷史新高

由於加碼的2018版U23新政,中超格局在新的一年再度發生改變。主教練在臨場需要換人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場上戰況,而是U23名額,這對很多教練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考驗。

2017賽季,雖然U23新政只規定了1人首發的限制,場均首發還是能達到19.2人次,建業、權健等多隊習慣性派多名小將首發。不過整個賽季下來,U23首發人數最多的一次是第15輪,只有22人,其他輪次基本在20人以下徘徊,也就是說,17版U23新政的執行一直都是少數幾隊大膽、其他隊嚴守底線。

2018賽季首輪,24名小將首發創歷史新高,蘇寧、魯能、權健、恆大等隊開始在首發的U23球員選擇上大膽進行嘗試。

新政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替補球員出場人數。2017賽季場均只有5.5人次,單輪替補出場最多的也只有第25和第30輪的10人。今年首輪,政策導致替補出場人數飆升到25人。

2017賽季,U23首發球員的平均出場時間第一輪達到了64.3分鐘,此後跌破60分鐘大關,直到第11輪再次突破,然後一直努力突破70分鐘大關,直到第20、21輪第一次成功,第29輪達到峰值72.6分鐘。

經過一個賽季的培養,何超、黃政宇、高准翼等人已經鎖定隊內主力位置,18年首輪首發U23球員的平均出場時間已經達到了72.6分鐘。

相比之下,替補U23球員的出場地位還沒得到改變。

2017賽季,替補U23球員的命運經歷了高開低走的格局。聯賽前幾輪,各隊比較保守,除了滿足政策要求,有些球隊只是在下半場替補使用更多的U23球員,導致替補球員出場人數不多但是出場時間不少。隨著鄭達倫、張修維等人逐漸鎖定主力位置,替補球員的出場時間一路下滑,聯賽中後期,多數輪次的平均出場時間都在15分鐘以下。

今年首輪,雖然有25人替補出場,替補球員平均出場時間只有13.3分鐘,更多是為了滿足政策需要。

從U23球員的出生年份來看,17賽季共有71名小將先後登場,95年人數最多,97年其次。

18賽季,各隊重點開始培養97-98年出生的球員,新面孔很多;95-96年球員上場的多是上賽季有經驗的老面孔。各隊都開始為長期奮戰做準備。

2017賽季U23球員的出場位置有幾個特點:邊後衛太少,中後衛人數少但是質量高,邊前衛人數多但是質量低,後腰人數多而且整體質量最高。

今年,閔俊麟、徐新、鍾晉寶等多名94年出生的中場球員超過年限,由於他們還能佔據首發位置,U23後腰的首發人數大幅減少,只剩下高天意等3人;中後衛、邊後衛的人數佔比大幅增加。

從不同位置首發球員的出場時間來看,中後衛依然保持了穩定。17賽季邊前衛、前鋒、和部分後腰的首發U23球員都是很早被換下的高危位置,今年平均出場時間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首發球員的位置變得更穩固。除了鄧涵文、車世偉、周大地等幾人在半場被換下,本輪沒有一個U23首發球員在上半場就下場。

不過,後衛除了黃政宇、高准翼、劉奕鳴三個老面孔,其他都以95年球員居多。

邊後衛方面,龍成、巴頓都是臨時被移植到邊路,不一定長久,鄧涵文發揮不好。邊後衛位置上依然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

關於U23的換人調整,已經變成一道「奧數題」。首輪,使用3外援+1U23首發的球隊還是有9支,這種使用方式在換人上非常被動,導致很多球隊不敢輕舉妄動。

3外援+2U23首發的球隊成績很好,2勝2平,只有恆大輸掉比賽。估計接下來會成為主流。

亞泰和蘇寧是兩個特例,兩隊都用了雙外援出場,蘇寧在U23使用上的激進收到了奇效。

由於一直還沒有門將意外出現,多數球隊還沒有在18人名單里放置替補門將,只有7隊這麼做了。

從這些年輕門將的身材來看,多數還在成長發育期,像顏駿凌、顧超那種身材出色、身高超過1米9、頗有天賦的高大門將並不多。這可能是各隊教練不敢放手一搏的原因。

隨著聯賽逐漸發展,今年或許會有新人門將冒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冰DATA 的精彩文章:

北京中赫國安2018賽季首發陣型初探

TAG:創冰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