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軟體定義」產業到「軟體定義產業鏈」

從「軟體定義」產業到「軟體定義產業鏈」

從「軟體定義」產業到「軟體定義產業鏈」

文/ 無忌

「軟體定義」(Software Defined)的概念自問世以來已超過十個年頭。十年來,互聯網和科技行業清流怪石層出不窮,迄今還能發展壯大、屹立不倒的技術理念,「軟體定義」可以算是尚存碩果之一。在虛擬化、容器化、雲化、智能化的浪潮里,不但未被沖淡,反而尤顯用武之地。

回顧這十年間的發展,從 Stanford 的校園課題起步,SDN、SDS、SDDC 或其他相關技術已經變成了普遍應用於全球電信運營商、雲服務商和互聯網公司的成熟方案,並且依舊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逐漸延伸向其他行業。

一以概之,「軟體定義」通過標準化、虛擬化的中間層邏輯和架構,實現簡便、彈性、集中、敏捷、動態的分布調度、優化配置、負載均衡。

SDN的發展方向

以 SDN(軟體定義網路)為例,傳統網路架構冗餘複雜,面對流量爆髮式的衝擊,只能夠增加基礎設施或使用負載均衡器進行有限的緩解,網路利用率越來越低。然而隨著互聯網的井噴式發展,用戶基數的增加、在線多媒體的應用、複雜型交互的普及,產業需求反推了前沿技術的落地。 2009 年 OpenFlow 正式商業化,利用開放介面和標準協議實現了網路資源的集中管理和靈活調度,打破了傳統的分布機制,分離了基礎設施層和控制層,大大節約了設備投入和人工成本。

在業內各巨頭對 SDN 的不斷探索進步中,Google 的 B4 網路是目前商業應用的翹楚,號稱 SDN 應用之王,極大程度優化了 Google 內部大規模的數據同步、遠程訪問和超文本備份問題,展示了 Google強大的軟體能力,三層式的控制結構最大能夠提升 90% 的帶寬利用率。

從 2012 年到 2017 年,SDN 全球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近 60%,相比而言,全球大數據市場和雲計算市場的增速也只在20% 左右。國際市場上三大 SDN 組織鼎足而 立,Facebook、Google、Microsoft等互聯網巨頭共創的 ONF、傳統設備商共創的 ODL,以及電信運營商合作的ONOS,各個聯盟都希望 SDN 向著對己端有利的方向發展並商業化,並且都堅信這個開源協議還能迎來更高速的增長期。

SDS和SDDC的應用趨勢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重雲趨勢,縱向擴容和人工操作已經無法滿足現在複雜多變的互聯網需求,對 SDS(軟體定義存儲)和 SDDC(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的需求也日益高漲,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和雲計算企業的標準配置。

自 VMware 開始倡導的抽象化和池化,實質上是回歸到了共享、解耦、分散式和虛擬化的初衷上,資源池解放了許多企業被數據綁架的困境,以 VMware 為首的眾多先鋒伊始實現數據的最優調用和部署。微軟隨後異軍突起,依託其 Azure、Office、 Xbox、Outlook 等模塊的龐大資料庫積累, 進 行 了 SDS 和 SDDC 實 踐 和 突 破, Windows Server 虛擬化的成功,以及微軟在混合雲應用的探索,使微軟在 SDDC第一陣營的位置愈發穩固。此外 Amazon、 Facebook、阿里、騰訊等都已在 SDS 和SDDC 的技術領域謀得一席之地。

而 SDS 與 SDDC 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混合雲的規模化普及,區塊鏈的進一步推廣,政務數據容災的需求擴大,一定能夠更大幅度提升技術生態的進步速度。儘管一些機構給出了 SDDC 全球市場規模2018 年將達到 54 億美元的預測,但相信隨著雲存儲的升溫,這個數字極有可能更加樂觀。

「軟體定義」產業

目前 Amazon、Apple、Google、Microsoft、 Cisco、VMware、IBM、Intel 等國際寡頭都有其獨到的「軟體定義」技術方案和研究機制,整個「軟體定義」產業從用戶交互,到硬體設備(如控制器、交換機),不論託管、協作、共享、定製型業務,都存在成熟的企業集群。國內以 BAT 為首的眾多互聯網公司,也早已對 SDN、SDS、SDDC 運用得得心應手。即是說,互聯網行業未來將帶給「軟體定義」的,更多的是技術成熟、創新與突破,而非市場需求的擴大。

「軟體定義」產業的下一次爆發,很大程度將來自於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然而,以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軟體定義」極少跨行業直接發生關聯,三至五年內依然會主要依託雲計算為載體向外輸出。

即將迎來 5G 元年的通信行業應當是「軟體定義」的「主戰場」之一,傳輸速度最高提升至 4G 網路的 100 倍,而網路延時降低到 50 分之一,在技術指標上就已經存在巨大的想像空間。從國內市場來看,三大運營商和華為、中興都已應用頗為領先的相關技術儲備,面對 5G 網路密集的通信節點、自組織的網路管理和激增的數據量,SDN 和 SDDC 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抽象化的集中管理配置是提升響應效率的關鍵一環。如果 5G 網路如期在 2020年迎來商用化,那麼對「軟體定義」的需求可想而知。

金融產業對「軟體定義」的依賴也在與日俱增,金融體系是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撐,為保障這些與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高速流轉,各大銀行系統的資料庫和內部傳輸早已應用相關模塊。然而,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成熟,金融衍生品的豐富,國民金融活動愈發複雜頻繁,數據規模的爆發亦成為金融管理的難題和機遇。此外,ICO 雖然在國內被禁,但金融機構依然堅持在區塊鏈領域的嘗試,這種去中心化的虛擬賬簿結構與「軟體定義」架構適配度極高,在數據存儲、傳輸、安全等方面都會讓「軟體定義」大展拳腳。

文化娛樂是另一項「軟體定義」的助燃劑,在國家政策和傳播技術的雙重支持下,文娛產業逐漸走向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而文化娛樂的核心在於內容創作,所謂「內容」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遊戲九種藝術門類,而對內容創作者的激勵和保護,自然源於對內容的保存、保護、傳播、變現、追溯。

現階段尚未有完善的技術體系對整個過程進行保障控制,隨著內容創作的多元化和規模化,沒有比「軟體定義」更適合完成這個技術體系的邏輯了。

軟體定義產業鏈

「軟體定義」對互聯網產業的推動力,對通信、金融、娛樂等相關行業的協同力,都是巨大的,自然意義非凡。但我現階段不主張近年來常聽到的聲音—— 「 軟 件 定 義 一 切 」(Software Defined Everything/SDE/SDA),這容易走上另一個極端,把一個極接地氣的前沿技術推上科幻小說的殊途,相比之下「演算法統治世界」的說法倒顯得務實一些。「軟體定義」的本質——是資源的高效配置。這與很多社會學和經濟學課題不謀而合,但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在短期的未來,我更傾向於提出一個概念——「軟體定義產 業 鏈 」(Software Defined Industry Chain/SDIC)。

以我們的企業為例,旗下子公司涵蓋地產、金融、娛樂、文旅、影視、互聯網等多個板塊,資源高效最優配置是企業管理的重大挑戰。而類似的資源配置問題上升到產業或政務視角,就是如何通過標準化、虛擬化的控制層,創造簡便、彈性、集中、敏捷、動態的產業鏈閉環,從而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鏈中無形的對接機制,可以類比「軟體定義」結構中的開放式標準化介面,橋接關聯模塊。而無論供需鏈、空間鏈、企業鏈、價值鏈,都是產品、服務和信息的傳輸與反饋,這與「軟體定義」的核心機制又屬於同一範疇。於是問題回到了——我們是否要在產業或政務層面追求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更純粹的價值輸出、更優質的產業結構、以及更高效的響應機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軟體定義」就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首先,建立虛擬化的中間控制層,分離產業鏈配置層次 ;其次,生產要素池化,消除供給要素孤島 ;其三,通過自我學習的邏輯演算法代替簡單的「市場」或「計劃」,解決生產過程和市場秩序的耦合 ;其四,抽象產品、服務、信息、貨幣,實現一體化和去中心化,使上下游契約更加穩固和靈活 ;其五,逐步打破資源時間配置、空間配置與社會分工的阻隔 ;最終,產業需求得以敏捷反饋,從而產生出不斷迭代、優化的產業鏈機制。

自始至今,「軟體定義」儘管飽受爭議,依然是眾多科技企業、從業者和學者的寵兒。它對於每個與數據打交道的企業,都是寶貴的技術財富。但它不應受限於此,所有從事商業活動、追求經濟利益的主體,都將逐漸了解到——「軟體定義」的技術理念和邏輯結構會給產業和產業鏈帶來的巨大影響,它應當是所有商業體共同關注、探索和實踐的藍圖。

作者簡介 :中視合創產業集團執行總裁

更多版權聲明:

內容請訂閱《高科技與產業化》雜誌

全年12期,58元/期,全年訂價696元

郵發代號:82-741

刊號:ISSN1006-222X CN11-3556/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科技與產業化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半掛拖車
機器人後空翻

TAG:高科技與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