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水入眼眸,丹青出妙堂

山水入眼眸,丹青出妙堂

——訪江南畫派傳承人著名國畫家陳學銘

正月初九。春風拂面,春雨潤酥。我帶著《有你的遠方就是天堂》,在「媒人」葉紫老師的帶領下「約會」江南畫派著名國畫家「梁溪 妙堂」——陳學銘先生。一起品茗,談天,說地,品畫,賞畫,說畫。

北墨與妙堂

說起陳學銘,知道的並人不多。但是說起「梁溪 妙堂」,卻是聲名遠播。我和陳先生的「閑聊」,便從他的名號「妙堂」開始。

他說「妙堂」二字與他淵源很深。

早在1992年10月觀瞻南京瞻園時,就對「靜妙堂」三字頗有好感,連聲吟哦,流連忘返。瞻園,既是南京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也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因歐陽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詩句而得名,素有「南都第一園」之美譽。靜妙堂則是瞻園主要建築之一,東臨邊廊,北瀕石磯,西連石壁,南接草坪。山水廳堂,超凡脫俗,淡雅悠然,令人心曠神怡。夕陽下的「靜妙堂」赫然奪目……

二十多年前,陳學銘學畫初成,便給自己的畫室起了「無上妙堂」的名字,旨在時刻警示自己:立志作畫一品,做人一品,修為一品。苦心修鍊之後,能登堂入室。

最為神奇的是在蘇州靈岩山寺,陳學銘偶遇佛界泰斗——明學長老【明學長老,俗名馮祖慎,1923年2月生,浙江湖州人。七歲隨母至靈隱寺禮佛。1947年8月入蘇州靈岩山寺。1948年3月普陀山出家,同年在南京寶華山受戒。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蘇州靈岩山寺住持。2016年12月2日圓寂】,結緣明學長老,受戒明學長老。數次懇談、請教、拜會之後,陳學銘向明學大師請賜名號,明學大師沉思良久,「妙堂」二字脫口而出。陳學銘不禁渾身一顫,如菩提灌頂。倍感驚喜,欣然拜受。從此,「妙堂」便成了陳學銘生命的一部分。此後,帶有落款「梁溪 妙堂」的一件件作品,便像雪片一樣飛向四面八方。

明學長老

陳學銘,從小就對繪畫和園林特別感興趣。十一二歲去蘇州拙政園、獅子林、怡園春遊回來,心裡都是那幾座園林留給他的美好。在別人戲耍玩鬧的時候,他一個人找來石頭、磚頭、泥巴、花草,學做自己專屬的「山水園林」。13歲,陳學銘便升入無錫市少年宮學習國畫,正是因為他對繪畫和園林的痴迷,才有幸得到了著名鑒定家、書畫家、梁溪畫派傳人尹光華先生的專業啟蒙教育。尹光華先生不但讓陳學銘大量摹習傳統名畫,還帶他去公花園、寄暢園、獅子林、滄浪亭、拙政園、留園參觀學習,並進行現場講解。

尹光華先生的心血沒有白費,1989年9月陳學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直接受教於周京新、於友善、張友憲等名家大師。陳學銘說:跟大師學畫其實就是跟大師就學做人,我的導師哪裡是在教我作畫?分明是把他們的心和人品分成一點一滴的認真,努力,善良,觀察,言行,品德,愛,欣賞,儉樸,淡定,從容、修鍊……,言傳身教於我。

四年專業文化藝術學習,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問,磨鍊了意志,還系統全面地重塑了他對國畫的認知,並讓他掌握了多種繪畫技巧、布局方式,表現手法,也大大提高了他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準。

妙堂作品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1993年6月,陳學銘回到闊別四年的無錫。他說,無錫比南京更需要我,無錫鄉間泥土的味道對我有特殊的吸引力,只有在花草、山水間、大自然中,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屬。

回到無錫後的陳學銘,除了工作就是廢寢忘食地學習和練習。第一、向先賢學習。他千方百計找來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錢瘦鐵、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張書旗、柳子谷、錢松癌、徐悲鴻、顧愷之、倪瓚、吳冠中、朱審、吳郡、張璪、釋宗偃、顧況、釋道芬、孫位等人的作品來研習描摹。由於他們的作品很難找,他就想出用相機拍下,洗成照片再描摹的方法來。第二,向書本學習。新華書店、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他是常客。能買的買回來學,買不來的借回來學,借不來的就拍回來學。只要與繪畫有關的,他都不輕易放過。第三,向山水學習。寫生是每個學畫者的必修課,只要一有空陳學銘就會背起畫架鑽進山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惠山雖小,可你用心觀察這裡的山石結構,體會它的幽致,再將它描繪出來,它就是一座大山。第四、向大自然學習。走訪名山大川,拜大自然為師,是陳學銘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繪畫藝術的又一主要手段。二十多年來,他已遍訪周邊山川名園,還抵達泰山、華山、廬山、黃山等地,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

妙堂作品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總結了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陳學銘在前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境界基礎上,總結出他獨到的繪畫三境界:情境,悟境,靈境。即:第一階段,情境。置身情境,只是把真實的事物描繪出來;第二階段,悟境。通過感悟,把自己想像的事物描繪出來;第三階段,靈境。靈感創作,把合情合理的事物放在服帖又恰到好處的地方,「看似信比塗鴉,卻是匠心獨具」地表現出來。

三十多個寒暑過去,勤學苦練的陳學銘終大器晚成,博採眾長,技藝日臻,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作品先後多次在市、省、國家級比賽中榮獲大獎。2009年10月,其作品與梁元、王朝永、朱玉宜、沈子淳等國畫名匠之作一起驚艷香港,世人矚目。面對如此輝煌的成績,陳學銘總是低調又謙卑地說,「我只是大好山河的描摹者」。

妙堂作品

陳學銘的畫,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匠心別具。竹蘭花鳥,栩栩如生。潑墨山水,情致淋漓。一筆一划歸自然,一草一木見神韻。或小中見大,朴里藏真,小中見巧;或大中見偉,笨里藏巧,拙里見真;鉤皴點染濃且淡,陰陽虛實疏密間。山水石屋兼風雨,春秋冬夏花流香。筆筆見功底,幅幅具神韻。

說到他的畫,不能不說他的題跋和印鑒。不管是寥寥四五字的「梁溪妙堂」,還是幾十字,或上百字的題跋,如果撇開畫單看題跋,那也是一件件風格迥異的書法作品。或靈巧,或圓潤,或藏拙,或風骨,或粗狂,或豪放,皆與畫配,渾然天成。一看便知陳學銘的書法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妙堂作品

陳學銘的印鑒,不管名號印還是齋號印或閑章,基本都是方形或長方形的,這與他堂堂正正做人方方正正做事,悄然暗合。如果說陳學銘的畫是定格的山水,那麼他那些作品上的題跋就是這幅山水的最好註解,而他的印鑒則是這豐潤山水上錦上添花的花,畫龍點睛的睛……

2010年3月,他成為中山書畫院特聘畫家。2012年9月,他成為錢松岩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2017年8月,年近八旬的尹光華老先生對陳學銘的作品由衷讚賞:山水入眼眸,丹青出妙堂。腹中有乾坤,筆下花生香。

陳學銘一直以「梁溪 妙堂」自謙,其實他是得到江南畫派真傳的。陳學銘的啟蒙老師是著名畫家尹光華先生,尹光華先生又是江南山水名家秦古柳的弟子,而秦古柳的老師正是清末著名的「江南老畫師」吳觀岱,而吳觀岱則是晚清畫師潘晝堂、惲壽平的得意門生,如果再往前追溯,便可一直追溯到倪瓚、顧愷之,以及江南山水畫派創立者北宋早期的一代宗師——董源、巨然。正是這種綿延不斷的傳承,使陳學銘較早就接受到了純正的國畫熏陶,加上他的勤學苦練,才成就了他今日成績斐然的畫壇地位。

妙堂作品

陳學銘常對他的學畫弟子說,世上畫畫的人分兩種:一種是描摹者,一種是作畫者。我們要做的是作畫者而不是描摹者,我們的作品中要帶有自己靈魂的東西在裡面,而不是簡單的描摹和臨摹。平時要捨得花時間花功夫去學習去觀察去思考去構思去創造,只有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才能在創作時妙筆生花。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飄逸之人,無不把梅蘭竹菊當著摯友,陳學銘也不例外。四君子中陳學銘更偏愛蘭、竹。在他的作品中,蘭、竹佔了相當大比例,也因此博得「蘭後竹王」的雅號。陳學銘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國畫大家,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造園大師。他常說,園是立體了的畫,畫是定格了的園。從十一二歲春遊拙政園、獅子林歸來撿石拾磚磊「園林」到丹青出妙堂聲名遠播,再到成為多位名流大咖私家花園的建園者。陳學銘走出了一條從「觀園學畫」再到「孕畫造園」的攀登之路。

他說,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水、樹、石、建築,缺一不可,園的風格要和園的主人氣息吻合。我能從繪畫的角度看山裡面的結構,也就能充分理解堆山奧秘。山堆出來要有韻味,這韻味就是從結構、肌理、脈絡中凸顯出來的龍骨,這是山的生命。造園堆起來的山,要給人感覺是從地上長出來的一樣,像先天的,自然的,才算真成功。

妙堂作品

陳學明說,造園,我只佩服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敦楨,小到一磚一瓦,大到堆山造物,點點匠心獨具,處處化凡為奇。他是新中國古建築造園藝術的奇才,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南京瞻園後來補造的南山和北山,都是他的傑作。不僅我佩服他,連聞名中外的園林專家陳從周也非常佩服他。說到這,他又補了一句:對,他就是金陵第一園——瞻園的再造之人。

山水入眼眸,

丹青出妙堂。

腹中有乾坤,

筆下花生香。

妙堂,正值壯年,前途無量。他和他的作品正向一個更高的巔峰邁進!願他和他的作品一起,更上一層樓!

妙堂作品

妙堂作品

妙堂近照

陳學銘,號妙堂,江蘇無錫人,1970年出生。梁溪畫派、金陵畫派傳承人。著名國畫家,古建築造園師。幼年師從鄉賢尹光華先生,後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國畫系,受教於周京新、於友善等大師。現任《無錫日報》編輯,中山書畫院特聘畫家,錢松岩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作者簡介】

純文學乾乾淨淨

真善美直抵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文前哨 的精彩文章:

TAG:中文前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