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色文明厚植永續發展根基

綠色文明厚植永續發展根基

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豐富內涵

奮力完成美麗中國建設重點任務

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

《瞭望》自本周起推出兩會系列報道,此為其中一篇

新生態:綠色文明厚植永續發展根基

文/王茹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2018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這是繼推行河長制後,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又一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具體行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十九大報告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進行了專題部署。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美麗」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奮鬥目標之一,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些都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勾畫了清晰路徑。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這是4月20日下午,習近平考察南寧市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謝環馳攝/本刊)

【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豐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形成了科學系統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基本方略,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體要求,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導。

一是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樸素自然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是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二是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係,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

三是體現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隨著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享有更優美的環境。

四是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

五是體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近幾年,他多次對祁連山、秦嶺南麓、青海木里、新疆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等地破壞生態、違規建別墅、毀林採石採礦的行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肅查處整改,堅決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

六是體現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生態危機、環境危機成為全球挑戰。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建設生態文明即是我國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

【奮力完成美麗中國建設重點任務】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一是空氣質量提升任務艱巨。《2017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指出,2017年全國平均霾日數27.5天,比2016年減少10.5天;全國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5微克/立方米和43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降低5.1%、6.5%。但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歷史同期」相比,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方面差距較大,要在2020年達到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40%~50%。

二是土壤污染嚴重。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根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超標率達16.2%。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土壤超標點位達36.3%,遺留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較大。耕地點位超標率達19.4%,威脅我國農產品安全。

三是水環境問題突出。部分區域流域污染仍然較重,重點湖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較差或極差的佔60%,全國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仍有大量污水直排。飲用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近1.7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是生態受損嚴重。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近20%,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69%。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瀕危物種增多。

五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工業產品能耗遠高於國外。資源產出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世界先進水平的2倍。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542,遠低於0.7~0.8的世界先進水平。

相關研究表明,環境拐點不會隨經濟發展而自動出現,而是與國家環境保護的意願、能力、投入等密切相關,因此必須重視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力爭早日實現環境質量的拐點,奮力完成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

【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

制度創新被普遍認為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資源消耗強度下降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本質上是資源環境技術進步、管理水平提高以及體制機制創新的綜合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除了包括國家層面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環境治理的體制機制框架以及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環境監管體制,並出台和實施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市場交易等政策手段以確保目標的實現。

首先,加強政府內部的協調和利益平衡。按照十九大的要求,重點放在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四大領域。具體則要求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建立三產配比合理的綠色產業體系,建立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包括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內容的綠色金融體系,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等。推進這些制度建設的同時,需要注意政府內部的協調和利益平衡。

要進一步加強中央與地方協調,既要防止地方政府出於地方利益考慮疏於監管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也要避免中央政策和制度不接地氣、挫傷地方積極性,中央在出台新的環境政策時,應認真思考如何從激勵相容的角度激發地方政府執行的動力和能力。要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間的區域協調,很多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都具有典型的外溢性和無界化特徵,對我國現行以行政區劃為邊界的屬地型治理模式提出巨大挑戰,必須依靠跨區域的聯合行動,其中的關鍵是地方利益關係協調,要分析不同類型的區域間競爭關係,採取不同類型的協調模式和監管模式,做到有的放矢。要進一步加強部門間協調,環境監管的事權和財權分散於多個部門,「九龍治水」現象突出,需建立更加有效的部門間協同磋商機制。

其次,加快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監管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變單向為雙向,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來自於對實際情況的清醒認識和深刻了解,而實施過程中市場主體有暢通的反饋渠道向規制主體反映問題和需求。推進政府、中介組織、公眾共同組成多元規制主體,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實現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的疊加效應。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共同作用,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加快部門職能分工調整,實現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獨立。

再者,堅持開放共享,積极參与全球環境治理。中國是全球經濟大國,國際貿易和投資對本國甚至全球的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顯著,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融入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我國應加強對國際環境規則的研究和利用,現階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環境保護條款,在遵循國際環境公約的基礎上積極應對資源類和環境類貿易糾紛。

同時,要積极參与國際環境規則談判和環境標準制定,積極應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積極履行根據國際環境規約應承擔的環境責任,掌握國際話語權和環境治理的主動性。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9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全球「量子霸權」爭奪戰觀察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開闢歷史性變革之路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