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錦衣衛的飛魚服你應該知道這些

關於錦衣衛的飛魚服你應該知道這些

近年來,隨著錦衣衛相關題材的影視劇開始頻繁出現在熒幕上,片中錦衣衛造型的歷史還原度,成了不少觀眾討論的熱點。在這些錦衣衛的造型上,服裝設計師和道具設計師可謂煞費苦心,既要包含明代的設計元素,又要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意趣,著實不易。但面對一身炫酷黑衣打扮、戴著一頂飛碟形頭盔的錦衣衛,或是綉片隨意點綴在衣袖和裙擺上故作花團錦簇的錦衣衛制服,談歷史還原度委實有點尷尬。

作為大明天子的親兵儀仗隊,作為人民群眾眼中的「神秘組織」,歷史上的錦衣衛到底是個怎樣的形象呢?

在某部涉及錦衣衛的熱門電影里,女主角的一句台詞帶出了錦衣衛服飾裝備的重要特徵:「我討厭你的飛魚服,還有你的綉春刀。」台詞很短,但點出了歷史上錦衣衛形象最重要的兩個特徵:飛魚服、綉春刀。

紅地飛魚紋紗單袍,斜襟立領款,孔府藏。

飛魚服,簡單地說,就是裝飾有飛魚紋案的官服。

什麼是飛魚?會飛的魚?

估計不少人會聯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大海上鋪天蓋地會飛的魚吧!

Are you sure?

這裡所說的「飛魚」,實際上跟魚這種水生動物沒什麼大的關聯。因此,你如果順著魚的形象去想像它,看到真身,一定會氣得眼淚掉下來。關於飛魚的真實形象,《明史·輿服志》里有個著名的典故。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群臣於駐蹕之所朝覲明世宗朱厚熜。明世宗本來高高興興的,但瞥見兵部尚書張瓚後,臉立刻就陰了下來,二話沒說就把他拎出百官隊列,怒氣沖沖地質問他:「你只不過是二品的兵部尚書,居然敢穿蟒袍?」

所謂「蟒袍」,又稱「花衣」,因飾有蟒紋而得名。按照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里的說法:「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也就是說,蟒紋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大蟒蛇模樣,雖然它最早象徵的是蛇中最大的王蛇;而是類似於象徵皇家的龍,只是比龍少一個爪子而已,龍為五爪(趾),蟒為四爪(趾)。根據山東曲阜孔府舊藏的傳世明代蟒袍實物,你會發現,如果不仔細辨別,乍一看很容易把龍和蟒混為一體。在明代,蟒袍不在官服之列,通常是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能獲得此物,屬於人人羨慕的無上榮耀。這麼稀缺,自然不是尋常人等可得的,尋常人若敢弄個山寨的穿出門嘚瑟,按照法律,製作的工匠處斬,家屬發配,穿著者重罪不宥。

香色馬麻飛魚袍,貼里款,孔府藏。

然而,明世宗登基之前,蟒袍已經被前任皇帝們,尤其是明武宗的任意賞賜,弄得泛濫成災了。所以明世宗一上台,就下詔重申:「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可是,這並沒有啥用,明世宗自己很快也加入到濫賜蟒袍的隊伍中。禁令連自己都不遵從,也是夠諷刺的。

不過,皇帝到底是皇帝,自己可以濫賜蟒袍,但別人卻不可以亂穿!畢竟公開場合還是要面子的,因此發現「以身犯禁」的兵部尚書張瓚,明世宗不免龍顏大怒。張瓚面對明世宗的質問表現得很淡定,他恭敬地回答說:「臣穿的是欽賜的飛魚服,顏色鮮亮,紋案類似蟒紋而已,其實不是蟒袍啊。」言下之意,陛下你連蟒紋和飛魚紋都傻傻分不清了嗎?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但卻透露出來一個細節:飛魚服和蟒袍非常類似,乍一眼看去非常容易混淆。

說了這麼多,又是蟒又是龍,飛魚到底長啥樣?

飛魚紋據說是漢族傳統中寓意吉祥的紋樣之一。追根溯源,飛魚的出處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因為它會飛,所以得名飛魚。確切地說,飛魚是神獸,與華夏族上古的雷神有一定淵源。不過,在形象上,飛魚更接近古印度傳說中的摩羯,故而有人認為飛魚就是由古印度的摩羯演變而來。

飛魚紋樣(擷芳主人摹)。飛魚紋據說是漢族傳統中寓意吉祥的紋樣之一。《山海經·海外西經》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因為它會飛,所以得名飛魚。飛魚是神獸,與華夏族上古的雷神有一定淵源。在明代,飛魚的形象逐漸演變為龍頭、四足、四爪、身如蟒、無翼、魚尾,與蟒的區別關鍵在於尾巴部分。

摩羯紋,又稱「魚龍紋」,南北朝時期伴隨佛教傳播,由古印度傳入中國,是古印度神話中河水之精、生命之本的象徵。它最初的形象只是恆河之中一種長鼻利齒的魚,後來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了新的民族元素,在東晉時期變成了羊頭魚身的模樣。宋代以後,逐漸不再流行摩羯紋。再後來,到了明代,結合彼時的文化風尚與審美意趣,開始出現龍頭、四足、四爪、身如蟒、無翼、魚尾的飛魚紋形象。

單看文字描述,諸位一定覺得這紋案很複雜,事實上,就視覺衝擊而言,飛魚紋確實很繁複。如此複雜的紋案,不了解情況的人大概以為耗費的只是綉工而已。其實不然,明清兩代的皇家服飾及官服等,都是由專門的織造府織造。換言之,這些禮服或常服上的紋案都不是在面料上刺繡完成的,而是在織造面料的時候,直接通過控制絲線的經緯來織就,涉及了雲錦織造中的妝花工藝。面料完工的同時,衣服的形制也一目了然了,紋案就織在對應的位置上,可以直接交由針工局進行裁剪縫紉。這就意味著,在面料織造之前,就要精密地設計好每一塊紋案的位置、顏色、用料等等,這對工匠的技藝要求相當之高。因此,在織造含有此紋案的衣料時,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材料,工藝的複雜性也決定了它的貴重程度。

這僅僅只是紋案和面料方面,結合到飛魚服的形制上,諸位會覺得更加複雜。理論上說,飛魚服只是強調衣服上的特殊紋案,但凡飾有飛魚紋的衣服,無論什麼款式,都可稱之為飛魚服。不過,大部分人最熟悉的應該是曳撒款式的飛魚服。

所謂「曳撒」(標準寫法為「衤曳衤散」),讀法源自蒙古語「一色(shǎi)」的變音,念作yì sǎn,本意是指蒙古袍。根據明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里的描述,可以得知曳撒的大致樣子:「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這一服裝在明初被形象地俗稱為「斷腰袍」,主要作為內廷侍衛的服飾。後來,它從宮廷中流傳出來,穿的人越來越多,傳播範圍也逐漸擴大。在這一過程中,其款式不斷發生變化,不僅窄袖改成了琵琶袖,名稱亦改作了「曳撒」或「腰線襖」。由於曳撒的款式不如圓領款和直身款的服裝正式,所以曳撒款飛魚服通常都在日常交際、非正式場合穿著,並且多為錦衣衛高級武官和宮中太監的常服。

另外還有一款與曳撒非常接近的服裝形制喚作「貼里」,清代仍有沿用,又作「鐵蓮衣」,原是明代男裝常用的款式之一。貼里上下分裁,於腰部以下打褶,也是裙式,但與曳撒有別。貼里既可用作便服、吉服,亦可作為襯衣與便服、常服等配套穿著,宮中內官多穿貼里。這點在明代宦官所寫的《酌中志》一書中有詳細記載。飛魚服自然也是有貼里款的,但那同樣只能作為常服使用。山東曲阜孔府所藏的貼里款飛魚服大家應該就極為熟悉,不過那件秋香色的飛魚紋貼里只是皇帝賞賜衍聖公的便服,與錦衣衛的飛魚服還是有不小的差別。

這麼一說,諸位對飛魚服的概念應該有個大致了解了。

簡單概括就是,只要有飛魚紋案的服裝都可以稱為飛魚服,不論形制。除此以外,你還需要明白:飛魚服不是普通的朝服,它只有在朝會等重要的特定場合才能穿著。飛魚服不是人人都有的,得上一定品階才能擁有。

本文摘自《皇帝身邊人001:錦衣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法國空軍敗走越南,美國空軍來接盤
如果是克里斯托弗·諾蘭,他會怎樣拍諾曼底?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