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決定中醫層次的,靠的是這個字!

決定中醫層次的,靠的是這個字!

小編導讀:經常聽到一些粉絲的困惑:「我沒有上過中醫藥院校,也沒有接觸大師求學的機會,還能不能學好中醫呢?」

今天,我們就請宣武醫院的陳文強醫師來說說中醫學習的問題。他發現,近代的中醫大師名家,未必師從於名家,也未必能帶出高徒。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悟」才是決定中醫層次的關鍵字!一起看看他怎麼說吧!

最近聊天說起中醫的師承關係時,掰著手指頭算了算,除了金元四大家有比較明確可信的師承記載之外,剩下的從張仲景以降,基本上名醫既沒有太牛的師傅,也沒有響噹噹的徒弟,這倒是挺有趣的一個事情。

仔細想想,這和中醫獨特的思維模式密切相關。

中醫來自傳統的中國文化,打開頭是以感性的認知模式開始的。比如《易經》以八卦的演生和變化組合來認識世間萬物,至於五行學說把各種現象都看作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結果則更加直接明了。而遠隔千山萬水的古希臘,從泰勒士起頭到赫拉克利特,對世界也有類似的認識,算是無獨有偶吧。

不過,西方從柏拉圖開始,感性思維轉化成理性思維。到了亞里士多德這兒,制定了抽象思維的基本規則,以三段論為核心的形式邏輯開始大行其道。而中國的思維模式在經歷了最初的感性思維,並認識到其局限性後,逐漸走上了另一條路——悟性思維。

老子是明白人,首先發現了感性思維的問題,因此提出了道做為萬物之本的概念。顯然,道看不見摸不著和八卦、五行完全不同啊,沒法通過感官認知,然而,道又是一切客觀事物的本源。在這種情況下,從外界進行各種學習統統不靈了,怎麼辦哪?「內悟」,自己內心省悟就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了。每當我讀到這段話時,都把自己的大腿拍青了,高,實在是高!

不過,事情還沒完,老子的這套理論又沿著宋鈃、尹文、王弼、郭象一條線不斷發展,終於到了陸九淵、王陽明手裡,陸王心學從內心世界去尋求外界事物的真諦實現知行合一,直接讓內悟說一時大火,達到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地位。

毫無疑問,老子的內悟有其高明之處,但是內悟有些過於出世,不是大家都搞得定的,就像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健康生活,不過能天天實踐的卻不多一樣,否則賣年卡的那些健身房全得賠個底兒掉。孔子的外悟這時就顯得比較有操作性,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溫故而知新」,也就是從外界已有的間接經驗中,去領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孔子的外悟通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的完善,最終以宋明理學的形式達到了發展的高峰。

無論是內悟還是外悟,都是一種悟性模式。它既不倚重感官的印象, 也不追求嚴密的邏輯推論,而完全依靠冥思苦想後的猛醒來認識事物。悟性,成了中國文化正統的思維模式。

中醫完全基於傳統的中國文化。因此,醫生自身對於疾病的認識和理論解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醫生本身的悟性高低。而能夠開宗立派的大師級醫生除了天賦異稟之外,往往自身有很獨特的社會實踐並且勤于思考,這樣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開悟,從而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問題。類似的事情在國畫上叫意境,在圍棋上叫味道,不一而足。所以,中醫很多典籍都是「心法」啊、「心悟」啊之類的名稱。

在這種情況下,中醫理論固然可以傳承,但是醫生的水平很難穩定地複製並形成階梯式提高。而且,中醫理論傳承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出入(這個問題以後有機會可以討論)。因此,每一個名醫都絕對是個案,名醫只代表名醫本身,不代表他的老師或者學生,雖然每個名醫身邊都很有一票人馬。

題外話,很多人經常會通過各種途徑問我,沒有上過中醫學校是否適合學中醫。我想,中醫絕對適合各種人群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經歷,這都是從各種角度領悟中醫理論的寶貴資源,尋門而入並不難,關鍵是要破門而出,沒準兒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師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