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乍暖還寒之時莫忘春捂 穿衣宜「上薄下厚」

乍暖還寒之時莫忘春捂 穿衣宜「上薄下厚」

二三月的天氣忽冷忽熱。十堰市中醫醫院知名專家雷陵表示,初春乍暖還寒,寒氣始退,陽氣升發,氣溫開始慢慢回升,而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卻往往跟不上天氣變化的節奏,稍不注意,風寒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因此,這時要注意春捂,不捂不行,可捂過頭也不行。

春捂有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生活常識。雷陵說,由於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它的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減少患病幾率。

冬去春來之時,是從冷轉熱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時暖時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颳風下雨就會冷起來。「春季,自然界氣溫處於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於房屋的熱惰性,跟不上室外,從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晴日午後達到最大,常常有3℃—5℃之多。」雷陵介紹。

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須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因此,人們在初春時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地減衣服。

春捂要突出重點部位

春捂中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捂的部位呢?雷陵介紹,人體下半部分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分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春季穿衣應注意「下厚上薄」。

「近些年,發生膝關節病變的患者越來越多,以女性為主。許多女性有冬季穿裙、春季過早換春裝的習慣,特別是穿露出腳面的鞋子,更是寒氣侵入體內的主要途徑,而受涼是關節病等病症的主要誘發因素。」雷陵強調。

「寒自腳下生」,通常人體下半部分更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稍不注意就會著涼感冒發熱,甚至還會在上了年紀之後出現膝關節疼痛,逐漸發展為膝關節骨質增生,重者還會出現膝關節積水、腫脹及伸不直等病症。

雷陵建議,特別是年輕女性,早春晝夜溫差大,又常有冷空氣侵襲,因此,一定不要過早減少衣服,更不要早早穿上短裙、涼鞋,多捂幾天有益健康。

此外,還要注意捂背和腹部。雷陵表示,這兩個地方是陽氣集中的地方,受涼易導致脾胃虛,引發腸胃問題。另外,也不宜光脖子,平時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

春捂應當有度

雨水節氣過後,氣溫逐漸升高,雨量開始增多,溫差變化大。一些家長認為,對於捉摸不定的天氣,寧可給孩子多穿點,也不願意孩子凍著。雷陵指出,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

春捂也應有度。一般情況下,即使氣溫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體弱多病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對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來說,15℃可以視為春捂的臨界點。當溫度穩定持續在15℃以上時,就沒必要非要講究春捂了。雷陵強調,在氣溫穩定後,如果依然過度捂著,反而會適得其反,容易誘發「春火」,使孩子體內產生的熱與潮濕相遇,又容易生病。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這點,可適當調整穿衣層次,早晚多穿一件衣服就夠了。

其次要注意晝夜溫差。一般晝夜溫差大於8℃時,是需要捂的指標。其實,春捂也是因人而異,年輕力壯的人可適當凍一凍,而老年人大多經不起太冷的刺激,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對寒涼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會引發疾病。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

春捂還需適當鍛煉

初春時分,氣溫的急升驟降、天氣的忽冷忽熱都會刺激人體植物神經系統,使一些體質較差的人,體內功能紊亂,調節失控,出現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線」而疾病纏身。因此,在這個「非常時期」即將到來之際,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雷陵表示,首先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建議利用節假日,選擇好天氣,合家去郊外旅遊踏青,置身於大自然,有利於身心健康;其次,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最後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來源:十堰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魅力十堰 的精彩文章:

王家衛電影經典台詞,越品越有味

TAG:魅力十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