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嘮嘮黃芪這味葯!

嘮嘮黃芪這味葯!

黃芪,又名綿芪。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乾燥根。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但是,為什麼叫這麼怪的名字呢?芪字是什麼意思呢?芪的本意是指一種根須深入地底的草本植物,特指黃芪,黃芪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莖是橫卧在地面上的,根須深入地下。黃芪既指植物又指葯。在以前的老的葯書上面,特別是民國以前的黃芪的芪字是寫成耆。這個耆專門指六十歲的老人。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人到了五十歲以上稱之為老。在我們《禮記·曲禮》裡面五十歲叫艾,60歲叫耆,70歲叫咾,那麼到了100歲了就叫期。人到了60的年齡就是耆,凡事都不用自己動手了,就有資格只是別人去做。所以,這個耆在古代就是年長的意思。在明代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就解釋了——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是補藥里的長輩,是補藥里最厲害的,所以說叫這個名字。這裡黃芪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指年長,另一種是指黃芪非常長。

說到黃芪的長,就是在野外環境中,長得最長的可以長到兩米多,比人還要高。黃芪以顏色是黃色的,黃色在中醫里五臟對應的是脾,那麼脾在五行里屬土。黃又是偏溫的顏色,那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說黃芪是補藥之長。現在黃芪不僅是我們中醫里使用的補氣的王牌葯,還是一個溫補的食材。很多家庭里燉的補湯或者飯店裡燉的營養湯或剛剛講的火鍋,都離不開黃芪。因為,黃芪有一個特點就是緩補,不像人蔘,峻補,來的很快,它這個是慢慢的去補你身體里的氣,力道是一個比較綿長的,補的話不容易上火。這一點和人蔘就不一樣。人蔘雖然補得很快,但是很容易上火,搞不好就會流鼻血。黃芪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黃芪這個葯在中醫的使用歷史裡是非常悠久的。

黃芪最早記載在《神農本草經》里。《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中藥學的著作。黃芪在這本書里之前不叫這個名字,叫貸糝。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叫貸糝的老醫生,貸糝60多歲,長得瘦高的,面色比較黃,人們尊稱它為黃芪,意思是面色發黃的老中醫。貸糝這個醫生非常善於用針灸來治療疾病,為人非常的厚道,待人非常的謙和,一生救人無數。在現在來說就是一個活雷鋒,樂於助人,後來為了救一個墜崖的兒童不幸犧牲了。老人家生平非常的瘦,面色淡黃,人們尊稱他黃耆以示對他的尊敬。意思就是面黃肌瘦的老者,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它墓旁邊的一種草藥取名為黃芪。

一、 唐及唐以前種質與產地變遷

始見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本經》曰:「其味甘,微溫,……一名戴糝。生山谷。」《神農本草經》並未道出其產區,只說了「生山谷」,到了漢末,《名醫別錄》有載曰:「生蜀郡(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陝西白水縣)、漢中(今陝西南鄭)」,這些都是多山的地方,與《神農本草經》中所提到的「生山谷」暗合。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提到:「第一出隴西洮陽(今甘肅省鞏昌洮陽縣)」「次用黑水(四川松潘)宕昌者(今甘肅省宕昌縣)」,《新修本草》有云:「今出原州(今寧夏固原)及華原(陝西耀縣)最良,蜀漢(今四川成都一帶)不復採用之。」《名醫別錄》成書於漢末,說明在漢朝時,黃芪就有了一定的主產區——四川一帶及陝西一帶。南北朝時期,主產區主要集中在今甘肅鞏昌洮陽縣宕昌縣,四川松潘。到了唐朝,主要產於寧夏固原及陝西耀縣。」

二、宋代種質與產地變遷

《本草圖經》曰:「今河東(今山西境內黃河以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本草蒙筌》云:「《本經》不載州土,必出黃芪處並有之?水芪生白水,赤水二鄉,具屬隴西。白水頗勝。」宋朝仍以陝西為主產區之一,同時,山西境內也開始盛產黃芪。宋朝開始有了「綿芪」的說法。

三、明清種質與產地變遷

明《救荒本草》對黃芪的植物描述更詳,朱橚謂:「其葉扶疏作羊齒狀,似槐葉微尖小。又似蒺藜葉闊大而青白色;開黃紫花如槐花大。結小尖角,長寸許。」《本草原始》:「根長二三尺,生赤水鄉,名赤水耆。生白水鄉,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綿上,名綿耆。」《本草求真》:「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潤箭直良,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服之令人胸滿。」自《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始有蒙古產黃芪之說,吳其浚說:「山西、蒙古產者佳。」至於何時開始使用東北的黃芪,記載很少。只有清末的《本草思辨錄》周岩謂:「黃芪中央黃,次層白,外皮褐,北產體虛松而有孔。」,其「北產」可能指東北,而「體虛松而有孔」之說如以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的性狀特徵作比較,更接近主要分布於華北及東北的膜莢黃芪。

明朝黃芪主要還是以山西和陝西為道地產區,山西產的主要是綿芪,陝西主要集中在白水縣。寧夏亦產。清亦有以山西為主產區者。明清時代對於綿黃芪的概念多有誤解,綿指的是山西綿上,而並不是指黃芪柔韌如綿。各類本草中多有指正,說明民間誤解很深。

四、古代對黃芪質量評價論述

《本草經集注》曰:「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剪粗,新者易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用。」講到了不同種類的黃芪有不同的功效或療效,其中以隴西洮陽的為好。《本草圖經》載:「然有數種:有白水芪、赤水芪、有木芪,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芪,折皮亦如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芪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本草圖經》對黃芪的種類做了分類,並指出假黃芪(苜蓿根)的鑒別特徵。《湯液本草》:「黃芪本出綿上者為良??蓋以產地為「綿」。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佳。」。《湯液本草》成書於元,至少能說明此時綿黃芪《本草蒙筌》:「木芪莖短理橫,功力殊劣,此為下品。水芪生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白水頗勝;此為中品。綿芪出山西沁州綿上,此鄉有巡檢司。此品極佳。此為上品。」《本草品彙精要》劉文泰稱:「黃耆質柔韌皮微黃褐色。」《本草綱目》:「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根長二三尺,以堅實如劍竿者為良。」《本草原始》:「根長二三尺,生赤水鄉,名赤水耆。生白水鄉,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綿上,名綿耆。一雲折之如綿,故謂之綿黃耆。大耆者年高有德之稱,耆老歷年久而性不燥,此藥性緩如之,故得以耆稱。一雲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耆。」清《本草從新》吳儀洛載:「形如箭竿者佳,綿軟而嫩,無丫枝,故又稱綿芪。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欄。」其對於黃芪特徵的描述,如「金井玉欄」與現代較為類似。

五、現代黃芪的種質與產區

現代黃芪主要分布於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甘肅;新疆、西藏、四川、陝西、寧夏、青海、河南、山東、江蘇等亦有分布。

主產于山西渾源、應縣、繁峙、代縣、廣靈、平順、婁煩、岢嵐、平陸、萬榮、朔州市平魯區;內蒙古庫倫、武川、額爾古納右、莫力達瓦、鄂倫春、牙克石、阿榮旗、阿巴嘎、多倫、扎蘭屯、額爾古納左、太僕寺、正蘭旗、滿州里、克什克騰、阿魯科爾沁、錫林浩特、察哈爾右翼中、興和、固陽、土默特右、達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豐寧、圍場、贊皇、崇禮、平山、定州、安國、安平、張北、完縣、行唐、趙縣、宣化、玉田、遷安、阜平、望都;黑龍江林口、穆棱、寧安、蘿北、東寧;吉林和龍、汪清、伊通、東豐、龍井、東遼、梅河口、柳河、樺甸、敦化、琿春、安圖、延吉;遼寧撫順、新賓、清原;寧夏隆德、涇源、西吉;青海玉樹、貴德、門源、興海;山東青州、文登、壽光、昌樂、淄博。商品中山西渾源、應縣產的膜莢黃芪,內蒙有產的蒙古黃芪以條粗直,粉質好味清甜,具濃郁豆香氣等優良性狀而馳名中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鳳堂GAP 的精彩文章:

TAG:龍鳳堂G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