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3歲過完一生

13歲過完一生

第三部 自由的精靈

3.07 13歲過完了一生

新學年報到那一天,孩子進門的時候,很意外,身後居然跟著一位同學,先生感到異常振奮。

孩子自上中學以來,未曾邀請過一位同學登門。在別家的經常性狀態對我們家來說是意外,當然要除去父母立下規矩不讓同學登門的以外。在先生的眼裡是孩子走出家門、呼朋喚友的一個進步,自然大大刺激了先生的興奮神經線。這很有趣,我靜觀其變,等著孩子與我交流,我很肯定這將是一場饒有趣味的交流,因此,我的神經線也很興奮,只是和先生興奮的內容不同而已。

先生給孩子們端茶倒水,表現得特別積極,他的那種興奮簡直和中了五百萬的狀態差不多,有些過分的熱情,一臉燦爛花開的笑。一直以來先生都懷疑孩子有自閉症。

第二天,先生上班去了,孩子中午放學回來,果不其然,她走進了我的房間,對著我大嘆後悔帶那同學回來。我問她難道不是你的邀請嗎?她說哪是我的邀請,那同學對著圍繞她座位前後左右的人都說了一遍:「我去你們家好不好?」不幸的是出門碰見的是我,而我同意了。

「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大了,第一我居然沒能做到拒絕,拒絕真的很難說出口;第二,她來完全佔用了我的電腦,我計劃做的事情一件也沒法做;第三,她只是不想回家,卻讓我來承擔她不想回家的後果。」

「你們是同學,難道不可以一起玩嗎?」

「問題就在這裡,我們呆一屋子裡沒有話說。她佔用電腦只是和人聊QQ,簡直太無聊了!我不明白在Q上跟人有什麼好聊的?說那麼多廢話幹嘛?還有就是在街上遊盪,有什麼意義?」

「你不和人聊QQ嗎?」

「不聊。」

「她們都聊些啥?」

「能有啥?不就是約人逛街,和網友見面什麼的。」

「你的同學也和網友見面嗎?」

「是呀,一般是其他學校的學生。」

……

某天晚上,孩子看見我在和人聊QQ,她對我說:「你真無聊!」

「是朋友,朋友有了情緒,需要傾瀉,這個時候得陪人家說說話。」

「我才不讓這樣的事情來耽誤我一秒鐘,所以,朋友真是沒什麼好處。」

其實,孩子有時候會和我或是她父親在Q上聊天,一般都是提一些問題就跑了,回不回答是你的事情。昨天,先生在Q上轉給我孩子的問題,問我應該如何回答孩子,一看問題,我就樂了。

孩子:剛才回想了一下,發現我這十幾年過得真是好笑。我用十幾年經歷了平常人一生的階段。從幼兒園到一年級我過著好學生乖寶寶的生活(沒有電腦的生活),接著是2到4年級我通宵打遊戲(跟現在都市人夜生活倒有點相似),接著是4到6年級(通宵還是通宵,只是遊戲玩膩了改看小說,這算中年吧),呼呼!接下來該是老年階段了,我現在學起了養生。接下來呢,想像一下一個老年人再多活幾十年會幹些什麼?

我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對先生說:「接下來,吃飽了想想為什麼活著?」

晚上孩子回家,我問她:「你給爸爸的問題是不是從網上抄來的?」

「絕對原創!今天中午突然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我也知道老爸會找你。」

接著她開始天南海北地跟我聊起中醫經絡的問題,並說有論文發表證明身體的經絡可能是存在的,和我扯了一個小時才回自己的房間。然後她從QQ上給我發來一段關於中醫經絡問題的論文,其實並不是論文,只是一段類似新聞一樣的東西。我告訴她證據支持還完全不夠,我既不認為經絡存在,也不認為這個東西就一定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果脫離中醫的所謂的已知定論作為一個未知的領域去做些探索才是有價值的行為。

孩子:我現在想到唯一的、在我能力範圍內能證實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也就是練氣功(大熊也練過一年氣功。經絡是個謎,的確會吸引人,氣功在中國有深厚又長久的民間基礎)。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理論——雖然沒有物質上的證實但卻是有人感受到它的,能否理解成唯心主義呢?

我:感受算是什麼呢?關鍵是你的感受它來自哪裡?是來自你的推理?還是來自一種看似有理所以就相信呢?還是來自你的身體確實發生的感覺呢?

因為她提到了唯心主義,所以,我就將唯心論搜索出來發給了她,其實,唯心論貫穿哲學的始終,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東西,唯心論更像是一種信念。

孩子:我將唯心主義理解為你的大腦通過感受器製造了一個你眼中的「世界」,對經絡理論而言則是大腦對身體變化所製造的一個錯覺的感受。

我:你應該好好讀一讀哲學,深刻地去理解唯心主義的來源、本質和發展。你的這句話和貝克萊哲學的核心大致相同。

你有這樣的想法和獨立思考是很值得尊重的,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博覽群書和仔細閱讀,不盲從於自己的感覺,更不能盲從於大師,所有人的話都要聽,但所有的話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科學手段都無法證明的東西不能輕易去相信,但也不能輕易去否定,畢竟我們對世界的了解,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在內,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需要探索,任何一個方面的探索都是沒有窮盡的,也是具有巨大樂趣的事情。

如果你真是在13歲都把人所能感知的一生走完了,不妨獨闢蹊徑,進入思維的樂趣,這裡是迷宮,也是耗盡一生你都無法探索完的、有趣的地方。愛因斯坦為了給「洛侖茲變換」賦予真正的物理意義,他那大腦袋整整思考了十幾年最終得出了「狹義相對論」。「洛侖茲變換」原本不過是一個速度計算中的補充係數,也就是給「伽利略變換」打了一個補丁。每一個東西的出現都應該有其真實存在的含義和作用,洛侖茲本身沒有意識到他的這個補丁的意義,而後來的愛因斯坦找到了它的意義所在。

你既然已經打開了《西方哲學史》,要了解人類思想的發展,這是一部很好的書,在這本書里你會發現數學、物理等科學與自然的許多規律都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個物理、數學的公式、定義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現實作用,而不是單純地計算出一個結果那麼簡單。你會發現,每個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等自然科學家同時又是推動人類思想進步的哲學家。

孩子:柏拉圖在哪裡?

我:在《西方哲學史》里,呵呵。那裡有一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三個人中,柏拉圖的成就最高,他們仨創造了古希臘文明中最精華的部分。

孩子:唯心說的是意識決定物質,我認為的是物質是主導,人因為感官的存在所以會對周圍物質產生錯覺。……你看到這裡有塊石頭,事實上這裡原本沒有石頭,是你的眼耳口鼻欺騙了你。那本西方哲學史我沒讀多少,只是一直以來我都把唯心論當做是我理解的那種。

我:是的,你理解錯唯心論了,也不全錯。你這是一種好的思維習慣。支持你!

回頭一看,我與孩子經常性的對話好像和學校書本、課程作業的關係都不大,我最多問一句:「課程學習有沒有什麼難題?」她一般會說沒有,我也不去追究了。

孩子的思維十分活躍,涉及的話題十分廣泛,有關於科學方面的,也有關於人性和靈魂方面的,還有繪畫與音樂等藝術方面的。打開她的QQ空間,沒有一般小孩子空間那種絢爛的頁面,卻寫了許多自己的所思所想,恐怕沒有多少人認為這僅僅是一個不到十四歲小孩的文章,文章大致都很短,百十來字,頗有個性和獨立思考出來的東西,我看到了她心路歷程的進展,對同一事件半年前的想法和半年後的想法有著理解上的顯然區別。套用一句俗話,她的自我在進化中:

《批死沒邏輯的YY》(2009.03.02)

一些讀者小白寫的,本身就天下無敵,一力降十慧。這樣也就算了,大不了不看,讓我受不了的是竟然還把他的智慧吹得天花亂墜。明明是莽夫之勇,不顧大局還說成洞悉真相之後勇往直前,這種爛東西真是受夠了。受夠的不是文筆,而是思想。一開始的幻想小說作者雖不多但個個都不錯,可現在?一群小白蹦出來亂寫東西,還寫那麼噁心。

寫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也罷了,畢竟是YY嘛,我能接受。但有些沒腦子的爛東西卻純寫肉慾,光主角一個還能接受,可卻搞得噁心到無論什麼個性的女主角和配角,甭管是霸王硬上弓還是下藥只要把你弄上床就對你死心塌地?所以說什麼樣的人就寫出什麼樣的東西。自己寫來意淫也就算了,偏偏拿來玷污別人的眼睛。

不知道何時,幻想小說開始流行一種風氣:主角越無恥,越賤越受歡迎。所謂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嘛。人臉皮厚點能春風得意,但厚過頭就叫做卑鄙無恥下流下賤了。

《午夜凶蚊……》(2009.10.25)

閑來無事看了自己半年前那篇《批死沒邏輯的YY》,忽然發現沒邏輯的YY也有可取之處。批判它的注意了,只有很多人需要它,它才會興起。它讓你有一種代入感,彷彿你就是主角,你過了這麼成功又無味的一生。是啊,花上一生百分之一的時間天下無敵,百分之一的時間統一宇宙然,後再花百分之九十八的時間去過豬一樣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順利。當你代入3次這樣的一生之後你就會想「這不是人生,我要看有挫折的主角,這才好看。」哈哈,然後我開始追求有起伏的成功人生,然後是不那麼成功的美滿大結局,接著覺得原來悲劇也能吸引人。得出個結論……沒邏輯的YY還是有作用的……!

網路世界裡的確什麼都有啊,這原本不是一定壞的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一定壞,實際上是我們成人世界自身的問題。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並不是完全來自網路,更多的來自父母、家庭、教師、學校。如果我直接告訴我的孩子網路里的文章大多數都不值得花時間去讀,封閉她對這些的直觀感覺,她是不會信的,我不能代替她去生活,更不能代替她去思維。從看垃圾之作到看大師之作需要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而且是必須依賴自己去成長的過程,從某一個角度來說這是一件好事。當然,陷入垃圾樂不思蜀就悲劇了——長歲數不長腦子了!

我告訴孩子我年少的時候也十分沉迷武俠小說和瓊瑤小說,看得多了,有一天,突然就不再喜歡了。先是一個套路的乏味,後是整體武俠與言情小說產生的根源:武俠是現實極端約束下對極端自由的幻想,言情是現實極端脆弱情感下對極端美夢的幻想當導入人性這個條件去看待這些小說的時候,很多東西就顯得十分幼稚、可笑、極端和狹隘,但並不妨礙人們從其中汲取一種精神上的快樂與放鬆,看多了同樣的東西就會產生麻木,不再有起初的快樂與放鬆,即使有也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畢竟這樣的東西只是對大腦起按摩作用,而不是對大腦的刺激與開發,在生命中這些東西自然就失去了意義,但它們曾經伴隨了我們的成長。不同的是,我的成長是孤獨的,孩子至少還有我,她的篩選速度加快了許多。

我讀她的文章,她也讀我的文章,我讀她看過的書,她也讀我看過的書,我們彼此扶持走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更多的時候孩子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導師——她讓我注意到我已經習以為常的麻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子無心 的精彩文章:

TAG:竹子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