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題一:談讀書

專題一:談讀書

讀書以尋樂

李大力

在一些人看來,讀書,像吃齋打坐、吟詩作畫,是一件屬於文人雅士的嚴肅之事,是我們這些凡人難以有所成就的。事實上並非盡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或者說,輕而易舉。抄起一本書來念念在容易不過了。讀書是生活趣味的產生方式之一。為打破對讀書的刻板印象,我也打算用輕鬆的口吻來談談讀書這種很「玄」的東西。

當然,此處的「書」範圍比較狹窄,只是以文學為代表的廣大紙質書籍,但其門目依然浩如煙海。即使是我手邊的課本、教輔,也屬於這個範圍。翻開課本背段定義、打開教輔做道題目,都算是完成了閱讀工作。已然如此,中國的人均閱讀量仍然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是電子書,整日埋在書海,作業等身的我也為之嘆息——一本一本的刷作業果然拯救不了世界。由於中國教育的這種特性,我們拋卻此類書籍不談,書的類型依然數不勝數。因此諸如花邊雜誌、漫畫圖集、遊戲攻略、廚藝點撥也都忝列於上述數據當中,甚是可憐。此時有人會驚呼——天哪,這種書都算,難道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如此之低么?有這麼多人為中國的這項糟糕數據拖後腿嗎——是的,而且並非所謂愚夫愚婦,你我都在當中。或因繁重的學業或工作、或因沉淪在電視和遊戲、或因深陷於情感漩渦,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放棄閱讀。即使貢獻出我們直接的愛國心理,為我國刷一刷數據也是值得的。當然,止玩笑耳。

當然,對於如此多的書籍,在選擇上難免徘徊。自己選擇多寡隨意,他人推薦時反而難以推辭。以我校為例,老師會布置相當的閱讀任務(當然是在完成作業之餘),而且大部分是專業的大家書籍,相當具有思想力。為大家分享今年寒假語文老師開出的書單:

南懷瑾《論語別裁》

林語堂《蘇東坡傳》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這些是需要精讀的書目,所謂精讀,便是圈點勾畫,批註感想,摘抄朗誦之類的,雖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擁有很大的工作量。將一本思想巨著真正分析透徹需要極高的工作熱情,非是有興趣有毅力的人很難做到。閱讀儼然成為了一項困難的作業。有同學向我抱怨:閱讀並不能帶他脫離學習的「苦海」,本就受盡作業「凌辱」,又被閱讀結結實實的扇了一巴掌。對於這位同學,他定是對以上書目絲毫不感興趣。雖然讀書「作業化」,但真正有興趣的人肯定現行完成了。布置這樣的硬性作業只是促進讀書的一種輔助手段,興趣仍然是完成閱讀任務的重要推動力。有了興趣才能讀完一本書,進而讀得廣泛、讀得深刻。只要是興之所向、心之所往,閱讀喜愛的東西總會有好的影響。讀玄幻讓人豪情萬丈、讀言情讓人心地細膩、讀科幻讓人思考未來。拋卻因過度沉迷與企圖仿效帶來的錯誤引導,這些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人生或多或少都有發展,並非像某些所謂教育家所言儘是洪水猛獸。但是我並非激勵大家只讀玄幻、言情、科幻,這畢竟屬於生活調劑,並非生活主流,不過以興趣作為開端是開始從事閱讀的重要選擇。

其實書單上的著作並非僅此四本,但若了無興趣,即使僅完成此四書的閱讀不啻一種煎熬,還不如一套卷子來得實在。當某些根本不可能令我們垂青的書籍闖進我們的任務管理器中,我們會苦惱,會焦慮,會恨不得把看似堅不可摧的信念摔個粉碎。讀書居然成為一件任務、一項作業,固然會產生上述同學產生的問題。人各有志,反映在閱讀上亦是如此。這是正常而普遍的情感表達,不必自卑自責。但這種「飛來橫禍」真的降臨,也不必擔心。我們要保持樂觀知命的態度從不感興趣的東西中尋找興趣。這的確聽起來很滑稽,就像戰場上偶遇端槍的敵人:兄弟,你看咱倆這假牙都是金的,您就別拿槍口指著我了唄——著實可笑。但事實並不想這個比喻,笑了忘了,了無痕迹。事實證明,儒家的這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仍然有相當的精神活力。劉禹錫住在破房子里還不忘寫個銘文表一表自己的操守,柳宗元被貶還不忘在謫居之地浪一浪,就算蘇軾,住在嶺南也不棄大饕之性,總惦記著河豚——十分現實。雖然我不總認同「存在即合理」,但是書籍能夠躺在你的手中,他就是有可讀之處的,並非一無是處。秉持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能無懼困難,勇往直前,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說白了,先硬著頭皮讀。即使充滿抗拒也有所頓悟。逐漸培養讀書的興趣。

總之,讀書還是尋找樂趣的,並非枯燥乏味之事。尋找到快樂才能找到讀書的真諦。

我所了解的讀書

張子言

大凡稱之為書,大約總要說點什麼。所以無論想要了解什麼,總能夠找到與之相關的書籍。然而與「書」自身相關的書籍似乎有點少見,難免有些遺憾。

故而筆者在此斗膽一言,「書」大概就是文字與觀念的集合、並以紙為載體的這麼個物件的統稱。因此,「書」的要素就有以下三樣:紙、文字、觀念。我們一般人讀書也就是讀的這些要素。但是話又說回來,除了研究紙張的專門人士,大概沒有誰會掂著一張紙來回端詳,所以一般人讀書,讀的是文字和觀念。觀念依靠文字表達出來,而文字又被印刷在紙上,如此便有了書。

將讀書比作和作者對話其實並不太恰當,因為讀者總是單方面地接受觀念而鮮有發問的機會。所以依愚見,還是將讀書比作聆聽更負責任一點。讀一本書的過程,也就和聽別人講話別無二致,重點並不在於對方怎麼講話,而在於這話講了些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思考,認真地思考每段話、每個字的含義,專業性的論著如此,小說也是如此。即便是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網路小說,也有基本的路子:玄幻小說無論是廢柴歷盡艱辛最後逆襲,還是天才順利成章走向成功,都是在說「人往高處走」的道理;言情小說里的恩怨情仇、纏綿悱惻,也還是在描述「有錢有顏走向人生巔峰」的社會價值取向。無非是作者為了說明這淺顯易懂的道理,舉了一個又臭又長的例子,如是而已。以後在看這類小說,不妨看作一篇幾百萬字的,只有一個論據的議論文,或是一片「批判現實主義」巨制。換個角度,也許原來無聊的「網文」品起來也另有一番風味。

正因我們讀書是是單方面地接受觀念,那麼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辨別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邏輯和普世價值常常是判斷的重要標準,但是真正的判斷能力不經過鍛煉又難以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方面判斷能力強的人應該是不怎麼需要通過讀書來接受新觀念的,因為大多觀念他都能自己參悟,而不需要經過別人傳達。這部分人,大約就是「讀書無用論」的提出者。所以下次再見到與你大談特談「讀書無用」的人,一笑而過即可,萬不用當真,說不定他讀過的書摞起來比你還高。

將讀書比作聆聽,還有一點原因在於,就像遇見信口開河、泛泛而談的人,無論怎樣熟練的讀者,再怎麼目光如炬,也還是會遇見那些「爛書」。儘管很讓人難受,但是我們依然要理解。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文藝作品,書也好,電影也好,都是這樣。所以日後遇見這類「爛書」「爛片」,看看一笑便過即可,也千萬不能趕盡殺絕,畢竟這類作品還有市場,讓它們發揮一下作用、拉動一下GDP增長也是好的。

總而言之,讀書就是接受觀念的過程。一個人從狹隘走向寬廣、從刻薄走向包容,其實就是不斷地接納新的理念,不斷理解新的邏輯並學會用新邏輯思考的過程。能夠理解他人的理念、明白他人思考的邏輯,是一個人有「眼界」「有格局」的基礎。正因一個人接受的觀念更多,思路更加廣闊,所以才能看見他人所不察,體會他人所不覺,想到別人所不及。我們平時所說的「素養」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以後再見到講話旁徵博引、議論精闢獨到、觀點新穎精彩之人,不必驚嘆更不必羨慕,那就是讀了足夠多的書之後的你。

任何行為對人的影響都是長期的,讀書尤其是如此。所以想要好好體會閱讀的快感,享受在閱讀中獲得的成長,不沉不下心肯定是不行的。借用一句別人的話,讀書是一個讓人發現精彩的過程。奈何,太多眼花繚亂的遊戲和綜藝讓人的 「興奮閾值」一再飆升,認認真真地坐下來讀一本書變得越來越難。這一事實無需掩飾,更不用迴避。但是我們應當相信,讀書這件事一旦開了頭,繼續下去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更何況,只要有一顆心、一雙眼、一本書,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將「讀書」這件事做好,可以說門檻是低之又低。

所以下一次追完劇、刷完微博微信,不妨拿起一本書看上一會兒。即使真是看得頭昏腦脹,抓起枕頭來就能見到周公,如此促進睡眠,也不枉這讀書的十幾分鐘。

我說讀書

劉語晗

作為一個文科生,應要有辯證思維,看事物要多從角度論證。但對於讀書一事,我想我卻是不能客觀理性的評價它的優劣了。因為讀書真的使我受益匪淺。

最早開始真正意義讀書大概是在小學一二年級吧。當時隨著認識的增多,我再也不能滿足母親每日閑暇時給我讀的幾篇小故事了。我開始自己試著閱讀。那時候親戚朋友見我讀書便誇我好學,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我只是貪戀讀書中一個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因為迷戀生活之外的奇幻充滿童趣的世界我才如饑似渴的讀書。這就像小孩看動畫片,酒鬼酗酒一樣,純粹是出於滿足私慾而進行閱讀。這樣的讀書,可談不上什麼好學,更談不上什麼高雅。愛書親近書本,出於內心所致。若是為了標榜自己或抬高自己而大似宣揚讀了什麼書,卻是十分沒有必要的。所以我從小就很討厭那些在別人面前相報菜名似的說出一大串書名,以彰顯自己,博文強識,並贏得一片讚譽的人。讀書哪裡多算得上是過人之處,不過是和吃飯睡覺一樣,作為人類的自願活動罷了。不過它究竟是後天習得的能力,因此當然具有可塑性。

讀書的可塑性在於是否有意識讀書和對讀書的態度兩方面。讀書的意識是要從小培養並在人生中不斷強化的。小的時候一定有許多大人教育過你要讀書,你所接受的十多年教育中也應該深刻的認識到讀書對人的重要性。尤其是處在當今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中,你更應該清楚,書不僅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良藥更是與結婚、就業、交朋友等不同領域密切關聯,是促進人生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妙方。作為一個上進的人,若想在這個社會中有所建樹;若想獲得你所嚮往的生活的權利;若想心中有數,神態自若的走過這一生。你就必須得讓讀書進入你的靈魂,堅持不懈的去追求它。

不要拿讀書太功利「我自清高」來當你不讀書的幌子。書是真實的、是智慧、廣博的。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書,書就會以怎樣的態度回報你。真誠的去讀書,摒棄雜念不要想你讀這本書的意圖,不要期待這本書會給你帶來的收穫。只是一心沉入你手中的那本書,用心靈與它交流,這樣書的意義便能自然地流淌出來。當然,許多人都希望在純粹功利之外,修得一些無用之用。那麼你同樣需要真誠待書。當你不論它的價錢,不以它的精美書皮上許諾給你的智慧價值,去評價你的書時你已經可以說從功利中走出來了。你已經可以氣定神閑,閑雲野鶴般的品味知識了。

說到閑雲野鶴,我又想到了讀書的態度的另一方面——方法或形式。有人讀書不管在多麼複雜的環境都能沉入書的世界。有人讀書則需要,焚香沐浴更衣(當然是誇張的說了),諸如此類種種,讀書時形成的癖好,很有意思。有些甚至已經成為了某種文化交流和傳播。嘈雜的環境讀書的人一般是比較隨性的,閑來無事撈起一本書讀兩句戰火風雲。讀兩句經世之道。自在的撿拾一些零碎知識,當精神零食來豐富自己的修養。精緻的讀書者虔誠莊重的對待讀書,精挑細選出精神食糧餵養自己,使自我得到全面或特定某一方面的提升。兩種讀者的態度各有各的義舉。在我看來,無論是何種讀書方式。只要適合自己的口味,用一種最舒服的態度去讀書,就這讓一活動本身潤色不少,可以讓書籍的享受者得到,意料內和意料外的收穫,多麼划算又一令人欣喜的事情啊。

一本書的好壞價值在千人也會有千種不同的說辭我因學識所限,過多贅述恐怕會成為空話,於是我只大概明亮自己的態度。多讀書,積習既多,對於你個人的價值便會自建分曉。這篇文章主要針對自己所理解的讀書的可塑性談了一些看法。總結來說,不過是以下一些觀點。

1.舒適一個有用的好東西因此我會不遺餘力的親近他

2.文明社會讀書的意識是個人實現價值的重要基礎

3.對讀書的態度因人而異但重要的是要讓這個態度為你的閱讀服務

攜手共讀

肖淑琴

有了孩子以後,我就堅持讀書給他聽,也許受《卡爾.威特的教育》的影響,我想信:我的朗讀一定能慢慢使他對書有依賴,對閱讀有興趣的。

真的是這樣,孩子兩歲時就認識很多字,並能逐漸脫離我的懷抱獨立看「圖大字少」的童話書了。

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識的把一些有意思的書放在他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他看見花花綠綠的書就會翻閱,他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故事的情境。他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而悲傷,為三隻小豬的智慧而興奮,為人魚公主的選擇而感動,為井底之蛙的無知而遺憾……讀到有趣的地方,他哈哈大笑;讀到傷心處,他偷偷抹眼淚。他吞咽著口水,汲取著書中的營養。人和書完全融合在一起,忘記了使他流口水的棒棒糖,忘記了剛剛拆卸的卡丁車,忘記了這個年齡階段該有的對媽媽的纏磨……不知不覺中,讀書已經成為他的習慣,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學前他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閱讀的能力。他能讀懂淺顯的文字,所以上小學一年級時就非常輕鬆。老師布置在黑板上的作業,別的孩子還需要家長幫忙的時候,他自己就能看懂並比葫蘆畫瓢的抄下來按要求完成了。測試時,老師不讀題就能順利的按要求答完卷子。寫日記時,一篇五十字的小文章竟然可以不用音節代替漢字……他不需要過渡就完全適應了學校生活。他輕鬆,我也自在。我也不像一些家長因孩子的學習問題而手忙腳亂、焦頭爛額。通過閱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成為孩子在學習道路上的堅實手杖。

隨著年級的升高,他閱讀面擴大了許多,天文、地理、考古、收藏都在他的閱讀之列,尤其是小說更令他陶醉。無論是馬克吐溫的幽默,還是魯迅的冷峻;是大仲馬的浪漫,還是曹文軒的純美;是普希金的憂傷,還是曹雪芹的深刻;他都喜歡。漸漸地他不再局限於故事情節,而是反覆體會,思考書的精華所在。

我們在一起交流讀書的心得,共同領悟生活的哲理。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奧立弗,在孤獨下成長,在痛苦中掙扎,在濟貧院里成長。但在奧立弗瘦弱的身軀下卻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頑強鬥爭的意志。奧斯托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柯察金截癱在床、雙目失明,面對生活的苦難和坎坷,卻毫不退縮,勇敢挑戰;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朗基羅……書中的這些人物是我們討論的話題,也教我們思考人生。

他閱讀的速度也真的能夠一目十行了。我們兩個趴在床上看同一頁書時,我已經追不上他的速度了。他急切的要翻過去看下一頁的內容,而我卻留在這一頁的三分之二處。我輸了,我比不上我的孩子了,但我很欣慰……

我現在已經不用去誘導他讀書了,他已經迷上了閱讀,書已經融入他的血脈,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從書中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性情,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作為他的媽媽——閱讀的啟蒙老師有一種成就感和一種自豪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選新章 的精彩文章:

TAG:文選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