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產品經理的社交6問

一個產品經理的社交6問

由 騰訊研究院 發布在雲+社區

原文標題:一個產品經理的社交6問 | SNF 社交齋戒特寫之二

「我會在微博上發一些裝B的話,想像十年以後我功成名就,變成張小龍那樣的人,人家翻我很早之前的微博,就覺得,哦,原來那時候這個人就已經很厲害了。」笑了笑,C君再次確認:「真的是這樣。」

C君,一個夢想是成為Snapchat CEO那樣的90後產品經理,面對社交軟體時,他有著非常專業的視角和極其獨特的想法。

C君覺得對於自己來說,去體會脫離社交軟體的生活,是一件很有用的事。因為從人人到QQ,從QQ到微信和微博,90後的他也算是網路原住民了。社交網路對於他們來講是一個必然的存在,他們天然地習慣於用社交網路交流溝通,實際上並不知道沒有社交網路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B.weiner) 認為,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個體傾向於內歸因,失敗時,個體很少用個人特徵來解釋,而傾向於外歸因,這樣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C君也這樣認為:人們不滿意自己的狀態時,就希望找一個寄託,而微信,就是一個很容易找到的寄託。一方面覺得不用朋友圈會造成了一些不方便,無法完成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在他內心的深處,他深深明白,即使用了朋友圈這件事情也可能不會完成的特別好,或者是說完成的不會像他想的那麼好。不方便的狀態不是微信造成的也不是不用微信造成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本身的原因以及自身面對問題時的局限性。即使沒有微信,那些對於他來說比較難的事情也許還是無法完成。


「除了社交網路,還有什麼能更好地利用零碎時間的應用么?」C君有些誇張地感嘆。某次參加某個博士的座談的時候,他掏出手機,習慣性地想開小差,卻發現自己如果不使用社交軟體,即使面對著300個app,也不知道用哪個去「kill time」。除了刷朋友圈,零碎的時間還能怎麼利用?他有一些茫然。

但在這同時,他有一個很奇妙的發現。以前干一件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事情的時候,經常有微信的消息打斷他,或者是因為翻了個朋友圈把時間弄的很零碎的,那麼如果微信不存在的話,他就可以有大塊的時間。「雖然大塊時間可能被你用來做不好的事情,但是至少確實是有大塊時間了,你完全可以選擇做有意義的事情。」他這樣說。

然而,現實中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想想你現在在等車或者排隊,你本來是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但是你通常還是會習慣性地去看微信、微博,不是么?這樣一來,原本一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就被微博微信分割開來了,變成了很多零碎的時間,面對這些零碎的時間,你除了繼續看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似乎不會有更好的選擇了。那些一開始用來利用我們的碎片時間的工具,在這個時候便調轉了鋒刃,切割了原本那些整塊的時間。

這個發現讓C君感到非常有意思,因為原本微信這類社交軟體被認為可以用來利用你的碎片化時間,但更多的時候,似乎因果倒置了。


「聊天少了,看鬥魚直播的時間卻多了。」

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除了很佔用時間的社交軟體之外,王者榮耀、陰陽師這樣的遊戲其實沒有多少營養,但是閑暇之餘還是忍不住點開,甚至打很久;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直播,但是自己點開軟體後,卻可以津津有味看裡面的女孩吃完十多個漢堡,或者看遊戲主播打幾個小時的遊戲……C君對此深有體會,他意識到,手機的使用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慣性。所以即使把微信的使用時間降低到十分鐘甚至更短,他依然無法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這樣做雖然可能社交網路或者是社交媒體時間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大部分的時間被他花在了看直上播,即使他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喜歡。唯一的變化是,那些過去碎片化時間沒法使用的App,重新獲得了寵幸,開始活躍起來。

C君突然覺得,之前一直會以為自己是社交重度成癮的人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其實每天早上一醒來沒戴眼鏡就開始刷朋友圈的他,並不是因為重度社交成癮,而是因為重度手機成癮。這樣一來,降低微信的使用似乎並沒有多少正面的作用,因為每天還是有那麼多時間空出來,他還是會找一個替代的,比如打遊戲,看直播。相反,通過刷微博或者微信他可以看到一些行業內的新聞或者是行業內的一些文章,而不是被花在鬥魚這種類似的直播軟體上,反而浪費了時間。


「女朋友因為我減少微信的使用,一直吵鬧。」

沒有與女朋友見面的13天中,有5天女朋友都因為他不能及時回微信或者在微信中與她好好聊天而和C君吵架,女朋友甚至因此直接到學校里找他,這讓C君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真的像女朋友說的那樣,不夠在乎她。

他突然開始意識到對於有親密伴侶或者是經常交往接觸的人來說,如果突然切斷了社交網路上的聯繫,確實會對對方造成很大的困擾。你本身並沒有因此受到傷害,但這樣的行為會讓這個關係或者是讓對方覺得你可能突然變了心,不再重視他了,親密關係便因此受損。但這同時,這個過程也在幫你篩選哪個是重要的,你真正在乎的人。

「對於親密關係來講,微信是必需品。」C君說。除非什麼事情都可以用簡訊或者是用微信的替代品來做,比如說打電話或者是簡訊。微信的部分功能確實可以替代,但是微信比簡訊好的地方就在於它有群組的功能,這個群組功能對於工作或者是一個團隊來說,就顯得很重要了。如果說這個團隊每天要發很多條消息,用簡訊就非常麻煩。「你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替代品來替代微信,但是如果既想把生活和工作協調在一起,比如說親密的男女朋友、工作人員統一起來,其實還是微信更方便。」C君總結道。

當然,社交工具在親密關係的處理上似乎也有局限,在微信里C君的女朋友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生氣,包括回復不及時,語氣不好,回復太短等等,但在見面時,C君和女友又可以恢復正常溝通,很快和好,然後甜蜜的約會了。


「朋友圈的使用頻率可能會跟新加的好友數量、頻率有關。」

「朋友圈就是典型了解身邊朋友在幹什麼,就是看別人的事情,讓自己有一種每日更新的感覺,就是滿足自己虛榮心和裝逼的地方。再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說我發一條信息,說誰能幫我找一個東西,這算是一種工具吧。」C君這樣認為。

人們會很注意朋友圈所塑造起來的自己的形象,比如C君發現不管加的好友是男是女,他都會下意識地看自己的相冊,看一下自己給別人展示的形象是否靠譜,甚至有發朋友圈的衝動,有多刷朋友圈的衝動,有秒回別人的衝動。認識了一些新的朋友的那一天,C君發現自己的微信使用時間明顯增長了。「新的朋友總想給人留有好印象,所以微信使用得特別多。」他解釋道。「這一點跟我之前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之前以為只有當你想新認識一個姑娘的時候才會長久而頻繁地刷朋友圈,迅速地回復別人;但其實不是的,只要新認識了一些人,你往往都用微信更多了。」

他甚至提出了一個小猜想:朋友圈的使用頻率絕對跟一個人的新加好友數量和頻率有關——如果一個人長時間都沒有新加好友,他/她發朋友圈的頻率可能也要低一些。因為當新加一個人的時候,一方面會刷對方的朋友圈,好奇對方是怎麼樣的人,另一方面會刷自己的朋友圈,然後站在對方的視角上把曾經發過的東西都重新審視一遍。看自己的朋友圈有沒有一些不妥的東西,對於對方來說會不會有什麼不妥的東西讓對方看到了然後因此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會把曾經發的一些朋友圈刪掉,或者發一些新的朋友圈來展示自己。

「不管怎樣,我覺得真的沒必要刻意限制自己使用微信,該怎樣就怎樣。」C君總結道。


「微信是一款很可靠的互聯網的水和電,它真的很可靠,讓人感覺很有信賴感,但是這款產品不是用來玩的產品,不夠酷。」C君對微信有著很高的評價。

關於水和電的說法,來源於微信最基礎的即時通訊工具。C君認為現在的人們可以完全不用朋友圈、搖一搖、掃一掃這些功能,但是基本上不可能不用微信跟同事朋友聊天溝通。所以C君認為,即時通訊已經成為真正的強性需求。更何況,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現在掃一掃也是必須使用的,喜歡網上支付的人們,出門已經很少會攜帶現金了。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微信已經不像三四年前,或者是五、六年前那麼酷的產品了,身邊的每個人都在使用它。在社交軟體里,C君覺得比較酷的是snapchat,或者比如說像類似於視頻社交的產品,包括QQ空間。因為他們玩法新穎,同時能調動一些你的不一樣感受,年輕人都喜歡玩,未來也是屬於他們的。

「我現在還是覺得微信至少還能統治中國互聯網五年,太可怕了。」即使如此,C君還是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微信越來越像互聯網的水和電,它做的很多都是那種基礎的工作,說實話我覺得微信早都不『酷"了,但是這款產品就像互聯網一樣,是不會消退的,因為它已經深深進入人們的生活。就如同電腦一樣,PC早都不酷了,不僅不如新的Surface book之類的智能平板酷,也不如智能手機酷,甚至不如MacBook酷,但是它是水和電,誰都不能少了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加社區 的精彩文章:

數據可視化:基於網路爬蟲製作可視化圖表
揭秘深度學習的基本理論方法與訓練過程

TAG:雲加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