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思考

對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思考

作者:於中陽Mercina-zy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區塊鏈兄弟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約3400字+,閱讀(觀看)需要25分鐘

在很多書以及文章中,對區塊鏈特點的介紹里首先就提出其「去中心化」這一「顯著」特點。去中心化,也是大家熱捧、狂熱的點,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思考,歡迎討論。

區塊鏈技術目前仍出於飛速發展的階段,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所認知,這就造成我們對其目前仍是缺乏統一的標準,以及規範。

現僅引出Wikipedia給出的定義。

A blockchain—originally, block chain —is a distributeddatabase that maintains acontinuously-growing list of data records hardenedagainst tampering andrevision.

It consists of data structure blocks—which hold exclusively data ininitial blockchain implementations,and both data and programs in some of themore recent

implementations—with each block holding batches of individualtransactions and theresults of any blockchain executables.

Each block containsa timestamp andinformation linking it to a previous block.

由此定義,我們得知,區塊鏈技術允許多節點參與,並讓參與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把一段時間系統內全部信息交流的數據,通過密碼學的相關演算法,經過計算,最終記錄到一個數據塊(block),並且生成該數據塊的指紋,用於鏈接(chain)下個數據塊且完成校驗,同時,系統中所有參與的節點將共同判定鏈上的記錄是否為真。

經過解讀,也閱讀大量文獻,我們可以得出,區塊鏈其實質上是一個由多方參與,並且共同維護的一個不斷更新的分散式資料庫,或稱其為分散式共享賬本。其通過分散式網路、嚴密的密碼學加解密演算法以及數學理論基礎、分散式共識機制,搭建起了一套彼此信任的關係,且其採用自動化腳本構成的智能合約技術進行數據編程以及操作,最終形成一套價值互聯的體系。

這裡面其實並無過分強調「去中心」這一特點。

區塊鏈技術脫胎於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其在2009年郵件中總結90年代電子貨幣失敗的教訓時,其原話是這樣的:

「I hope it』s obvious it was only the centrally controlled nature of those systems that doomed them. I think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re trying a decentralized, non-trust-based system.」

「 It』s completely decentralized, with no central server or trusted parties, because everything is based on crypto proof instead of trust.」

對此,我的分析是,中本聰不希望過分依賴所謂的中心,因為其將完全主宰其的命運以及走向,就是說一家獨大。對此,中本聰其想作出嘗試,實現一個不基於所謂的信任,權利分散的一種系統。其將是分散的、無所謂中央伺服器的、或所謂信任方的,一切都將是基於加密證明,而不是所謂的信任。

換句話說,我認為就是,我們不需要什麼所謂的中心機構建立信任體系,我們一切相信科學,相信證明。再結合區塊鏈本質、特點、以及用到的技術就是,我們將搭建一個創造信任的機器,這個機器叫區塊鏈。其以數學理論、密碼學相關演算法、分散式共識機制、時間戳等技術為基礎。

對此,我再引出目前對理想化區塊鏈系統的認知。

理想的區塊鏈系統是由很多節點共同組成的點對點網路結構,其是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其無需中心化的硬體設備,也不需要任何管理它的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以及義務是均等的,一個或幾個節點被破壞是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的。

對此,需要說明的是,軟體系統的網路架構一般有三種模式:

一,單中心;

二,多中心;

三,分散式。

英文單詞「Decentralized」,只表明區塊鏈系統非單中心模式,由此我們可以推演,那其就有可能是多中心、弱中心、或分散式的。其實這裡面就存在翻譯的問題,我所知道的是在台灣等地區,大多文獻的翻譯是「分散式的」,而非我們常說的「去中心化的」。我個人其實也更傾向將「Decentralized」,理解為「多中心化」、「分散式」的意思。

其實現存的區塊鏈體系也分了三種,分別是: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對此我不再對這三者的概念進行解釋,我寫過的文章以及回答的問題均有所涉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其實,我們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信息的傳播以及信息的不對稱,間接或直接的形成或者促使了各種中心化強權、階級分化等問題。

在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其實已經大大弱化了此種情況,但你說現在就能做到完全的信息對稱,進而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我認為就言之過早。

其實,單從技術角度而言,目前的技術,以及機器還對「完全意義上的去中心化」難以實現。

其中2016年的 The DAO事件,其實也表明了,現階段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行的。而對此事件造成損失的後續補救,也是通過「集中化的」方式進行挽回,此次事件其實也引起了很多人對「去中心化的」進行思考,或者說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所謂的「去中心化」。

在16年的W3C區塊鏈標準會議上,以太坊核心開發EthCore,也表示其後續將不再使用這個讓人「容易誤解」的「Decentralized」一詞,將採用P2P、Secure、Serverless等技術性詞語。

需要說明的是,現階段我們做任何事,特別是金融相關的活動,金融監管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其實是對絕大多數人的一種保護,而在技術以及社會形態都不完備的情況下,談所謂的「完全去中心化」是不現實的,而且這也將無從監管。

當然,今天談到的話題(這當然也是區塊鏈技術背後內涵的無法迴避的東西)很大,牽扯的也很多,個人僅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此話題既牽扯到科學中的數學、密碼學、計算機科學等,也牽扯到人文社科裡面的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博弈論等。本文僅為個人現階段的認識,其中定有不足之處,但也確實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所謂的去中心化,以及相關的監管。

我始終相信,只有科學技術,回歸其本質,其才能更好的發展。

文章發布只為分享區塊鏈技術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區塊鏈兄弟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本文來自區塊鏈兄弟,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征服80、90後要怎麼做?
谷歌斥資11億再次進軍智能手機市場 能趕超蘋果嗎

TAG:創業家 |